北宋 定窯黑釉鷓鴣斑葵式盤拍售:14,500,000 港幣尺寸:直徑19.7 cm
定窯于北宋年間承燒貢瓷,佳器倍出,而其燒造期一直延續(xù)至十四世紀中葉。此器原為艾弗瑞.克拉克伉儷所收藏,定窯葵式盤耀眼迷人,黑釉濃重且細膩,金褐鷓鴣斑灑落于上,優(yōu)雅雋秀而酣暢淋漓,窄足寬沿,器形大方端麗,實為獨一無二之作。
黑釉器物上出鷓鴣斑的很罕見,有時刻意燒制也燒不出來,能出來完全是憑運氣,加上是北宋定窯保存到很不容易。定窯雖以白瓷聞名于世,然這件黑瓷確實難得珍品,很有收藏價值。
北宋 磁州窯白釉剔纏枝牡丹紋梅瓶拍售 6,700,000 港幣尺寸:高34.7 cm
磁州窯瓷器的裝飾為:白地黑彩,白地畫花,珍珠地畫花,白地剔花,綠地黑彩和孔雀綠地黑彩,白地紅綠彩等。白釉肥厚瑩潤,純白如牛奶,有一種粉質(zhì)感。白地黑彩是主要裝飾手法,即在上述白色化妝土的瓷胎上以黑彩繪出圖案,罩以白色透明釉燒造,呈現(xiàn)出水墨畫效果。
胎體上施白化妝土在北朝或北朝之前就已出現(xiàn)。觀察北朝、隋朝灰釉及青瓷,它們也多半在含有鐵成份的胎體上施白化妝土后,再施透明釉燒成。而且唐三彩及唐白瓷中出現(xiàn)過許多胎體上掛白化妝土的產(chǎn)品。可以說中國北部陶瓷史上胎體施白化妝土是為彌補含鐵多胎體而必然進行的技法。
那么在這種意義上講,磁州窯始燒時間不會早于北朝、隋及唐代。最早定在唐末、五代或五代一北宋時期比較妥當?,F(xiàn)在河北省彭城鎮(zhèn)尚保留有燒制磁州窯產(chǎn)品的特異性窯爐。這是一種窯頂呈圓形的稱之為饅頭窯的窯爐。與中國南部龍窯相比,它屬于平窯形式。火焰延燒較短,但在短時間可燒到極高溫度。它并不適合于燒制青瓷與白瓷。筆者雖未能詳加測量,窯床直徑約為10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