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平
世界讀書日每年只有一個,但是對于讀書人來說讀書卻是每天的生活。也許是一段文字,也許是一頁,也許是幾章,讀來,總會有所收獲。
我不喜歡把讀書當(dāng)成任務(wù),那樣讀書會讓人失去趣味,閑來抓過一本,翻上一翻,讀上它一會,卻是一種別樣的享受,不受任何拘束。做老師,天天與教書育人為伍,讀了書自然也會聯(lián)系到自己的老本行中去。
因為年齡較長的緣故,看過了書不容易記不住,所以如果看到自己不熟悉的而且覺得有用的片段,我就會摘抄下來,然后再寫一寫感悟,逼著自己思考,這樣讀書也有了長進(jìn)。
讀了徐靜波的《靜觀日本》中“遣唐使渡海來中國到底有多艱難”一段,感到震驚。
我知道日本這個民族好學(xué),但從沒想到學(xué)習(xí)原來會付出那么大的代價:組織一次遣唐使活動,需要三年的時間籌備財力;以落后的技術(shù)打造四艘經(jīng)得起東海巨浪襲擊的木帆船;免除350多名船工一家三年的租稅;一個月時間到達(dá)中國,除遣唐使外其他人每個人所占船的面積只有1.5平方米……這種學(xué)習(xí)的勁頭就是一個“拼”字。
我們講課時常是自豪在唐朝盛世中,卻從來沒想過我們落后時可有這樣的拼勁?我們講過無數(shù)次“落后就要挨打”,現(xiàn)在明白了:“落后就要學(xué)習(xí)?!?/p>
讀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感嘆他獨立的認(rèn)識和見解。
對“民族精神”,他是這樣解釋的:民族精神是“自然人”和“文化意識”融合而始有的一種精神,這始是“文化精神”,也即是“歷史精神”。只有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才能孕育出世界上最悠久、最偉大的中國民族來。若是這一民族的文化消滅了,這個民族便不可能再存在。
錢老先生對民族精神的解釋,為我們在教學(xué)中滲透這一教育提供了方法。
金一南老師的書也特別好,從他的書中看到的都是大格局、大視野,其中貫穿著一種精神的力量,讀后引人深思。
特別是他的“戰(zhàn)略文化”總結(jié)得非常好。中國的“天下觀”“和合思想”和“慎戰(zhàn)思想”;美國的“沖突與征服”“力量界定利益”和“實用主義”;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重勝負(fù)輕倫理。
如果理解了這些國家的戰(zhàn)略文化,那么我們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美日等國,也包括我們自己國家的歷史了。
這樣的感悟有很多,每一個收獲都令人欣喜,日新月新我常新,就像朱永新老師說的吧: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
讀書是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潛移默化。
《書店的燈光》封底用了北京萬圣書園墻上的兩句話:“是誰傳下這行業(yè),黃昏里掛起一盞燈”。在人生的黃昏里讀一本書就像掛起一盞燈,照亮自己也照亮那些求知的孩子們。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安達(dá)市第三中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