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課程。法治教育與德育課程緊密結合,適時、相應修訂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完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學校根據(jù)大綱要求編寫法治教育教材,在地方課程或者校本課程中設置法治知識課(必修或選修)。
教學方式。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法治教育內容,并將法治教育內容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育目標之中。綜合采用故事教學、情景模擬(如法庭模擬)、角色扮演、案例研討、法治辯論、價值辨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可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將真實法治案例引入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多學科協(xié)同。在各學科課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如,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向學生進行公平正義、違法責任等方面的教育;歷史教學要關注法治發(fā)展史的教育,重點講述依法治國的歷史范例;生物教學要對學生進行保護環(huán)境、熱愛生命、尊重人權的教育;體育教學要對學生進行遵守規(guī)則、崇尚公正的教育,等等。
主題教育。充分利用主題教育、校園文化、黨團隊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全過程、全要素開展法治教育。將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專題教育,與法治教育內容相整合,一體化設計教學方案。在活動中融入法治教育,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體驗感悟。
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落實在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廣泛開展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法律情景劇展演、辯論會、理論研討、法治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法治實踐活動。在校園建設中主動融入法治元素,利用宣傳欄、招貼畫、名言警句等校園文化載體,宣傳法律知識、法治精神。
學生自我教育。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jù)學生實際,引導、支持學生自主制定規(guī)則、公約等,逐步培養(yǎng)學生參與群體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協(xié)商的能力,養(yǎng)成按規(guī)則辦事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實踐中感受法治力量,培養(yǎng)法治觀念。積極支持學生組建法治興趣小組、法治實踐社團等,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以適當方式研究法治問題、參與法治實踐。
社會實踐教育。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法治社會實踐活動。各地要根據(jù)實際,積極建設綜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在司法機關、相關政府部門或者有關組織、學校建立專項的法治教育基地。在統(tǒng)一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安排相當比例的法治實踐內容,讓學生在真實的法治實踐情景中進行學習。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加強與社區(qū)的合作,組織學生進行社區(qū)法治服務活動。
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參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國家機關、律師協(xié)會等社會組織,要深入學校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與教育部門、學校合作開發(fā)法治教育項目,為學校提供相應的法治教育資源和實踐機會。鼓勵法律工作者、研究人員為學校開發(fā)法治教育課程、開展專題法治教育活動提供支持。
開發(fā)利用網(wǎng)絡資源。利用學校網(wǎng)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及教師、班主任或輔導員的個人社交平臺進行法治宣傳,增強網(wǎng)絡法治教育的吸引力。
推動家庭與學校形成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積極引導家長重視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的建設,成為子女學法、守法、用法的榜樣。制定家長法治教育手冊,提高家長對孩子進行法治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據(j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