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鳴
回顧自己二十四年的語文教學之路,我從自己第一節(jié)課的“說起話來忘記板書,板好書后又不知該說什么”到現(xiàn)在的把控自如;從過去的照本宣科到現(xiàn)在以生為本的語文實踐;從關注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到實踐“語文親驗閱讀”;從過去只聽別人講到現(xiàn)在也可以講給別人聽……我品嘗了語文人的酸甜苦辣,也與老師、學生分享過成功的喜悅。
一、我的課堂教學實踐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語文老師,我自覺關注一切與語文有關的事,我通讀學生的“隨筆”,了解學生的語文底子;關注媒體中的各種語文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規(guī)范與習慣;我嘗試余映潮先生的“板塊式”教學,摸索自己的自主學習課堂;學習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踐行“以生為本,親驗閱讀”的主張。實踐中,有收獲,有不足,但我從不滿足,從不氣餒,總是把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積極與不足當作教學專業(yè)成長的臺階,不斷地反思把玩、磨練提高。
1.我的教學實踐得失
我教《故鄉(xiāng)的榕樹》,讓學生在第一課時開放、自主的時空里,深入閱讀文本,尋找自己獨特的發(fā)現(xiàn),對照文本回味自己背井離鄉(xiāng)的求學生活,體悟家鄉(xiāng)在自己心中的分量。拓展練筆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回想“這山這水”,寫寫自己對家鄉(xiāng)曾經有過的那一份感動,而這份“感動”生長的土壤正是學生對文本深入閱讀的體悟,是情到深處的認同。
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寫得不少,說的也很多,感覺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完成了,但又多了一個疑問——成效大嗎?我疑問的著眼點在于鄉(xiāng)情的表達,學生說的多是表象的東西,未能真正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比如,學生都能說出通過榕樹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然而,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到底多么濃烈、多么難以言表,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體會到。尤其是對關于榕樹的人、事的描寫,學生的感知都是表面的。我思考,這跟學生的閱歷有關?還是與老師的設計、引導有關?
我想,如果再上這篇課文,也許應該先從學生入手,營造一種思鄉(xiāng)的氣氛,讓學生先寫寫自己的家鄉(xiāng),與作者做一對比,效果可能會更好。
2.觀課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1)課堂熱鬧空洞
新課程實施中,個別教師對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理解片面,課堂中,表演、辯論讓課堂有了生機,但學生收效甚微。這是從“填鴨式”到“牧羊式”的極端,誤解了學生的自主性。
(2)濫用多媒體
一節(jié)課從開始到結束,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有的甚至連別人的學校、姓名都不改,缺少屬于老師自己的東西。背離了語文教學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的本質。
(3)分組討論徒有形式
不管問題的難易程度,一定要面對面討論,有的還要站起來討論,缺少討論學習的實質價值。面對討論后的發(fā)言,老師大都是:“好!很好!”引導、點評不到位。
3.學生對語文的誤解
語文學科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它需要學生一篇篇閱讀、一次次說話、一遍遍寫作。學生嫌麻煩、偏科,重理輕文,認為課上聽聽、課后練練就可以提高,未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不重視觀察生活,不閱讀課外讀物,不多寫一篇文章。這種心態(tài)學語文,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學在反思中前進
1.理念體現(xiàn)價值
教學理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老師有了先進的理念,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這樣,教才有效果,學才能提高,教學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備課、上課、觀課中,我總是關注老師用什么策略、方法來落實目標,提高效率,更思考老師用什么理念來體現(xiàn)教學的價值。
踐行生本教育理念,是我教學工作一直以來的努力。
2.策略提高效率
從語文教改、高考出題的趨勢看,人文特征越來越突出,學生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我的語文教學實踐也做出相應的策略調整。
(1)要學好語言,策略上,要重視學生親驗感悟,輕老師照本分析,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精妙語言的解讀,最好方法就是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去自覺品味、自主感悟,寫出屬于自己的理解。學生學習天性的自主展現(xiàn),必然會帶來高漲的學習熱情和較高的學習效率。教師過多的分析,勢必限制學生的思維。
(2)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奠定正確的價值取向。字、詞、句是理解的基礎,基礎之后,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要培養(yǎng)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學過的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觀課有助于取長補短,聽其他老師的課給了我受用不盡的知識和財富,它的價值在于認識他人,反省自己,借鑒別人,補我不足。教學策略只有在不斷的反省、借鑒中才能得到升華,也只有科學的策略才能保證課堂效率的提高。
3.技術增強效果
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給教學帶來了豐富的內容、直觀的手段,讓感知變?yōu)橹庇^,讓抽象變?yōu)榫唧w,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實踐證明,物極必反,老師過多的給予會捆住學生的手腳,約束學生的思維,這對語文教學來說是沒有價值的。備課中,老師應三思而行,適可而止。
教學的真正價值,存在于對教學活動的反思過程中,存在于對教學活動的反思態(tài)度中。盡管這種反思不一定能終結所有的教學難題,但不經過這種反思,難題的終結則是不可能的。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需要老師在教學中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