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愛花
何謂“語文味”?程少堂先生認為:所謂語文味,從內涵上說,是指在一種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中,通過情感激發(fā)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從外延上說,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tǒng)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深厚的人文因素,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激發(fā)學生心中美好的情感,實現(xiàn)語文課的本位價值。
《項脊軒志》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精美散文,被譽為“明文第一”。在教學本課時,我的教學以朗讀展開,以引導學生品味細節(jié)描寫的精煉美、情感美為教學重點,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讓師生在互學互享中獲得一種閱讀的心靈體驗。
一、“讀”出語文味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讀”也是理解文本,獲取知識,體會情感最有效的方法。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自讀,并勾畫出最打動自己的語句。再請幾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勾畫的語句,讓其他學生點評。經過反復多遍的朗讀,讓學生從讀中由感而悟,由悟而入境,漸漸地與作者的情感相近相通。如描寫項脊軒環(huán)境的語句:“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边@些語句描寫出修葺后的項脊軒明亮幽雅的特點。朗讀時不僅僅要讀出作者身居其間的欣喜眷戀之情,更要讀出作者的生活情趣與環(huán)境融合的愉悅之情。
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在朗讀文本時,因與文本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能受到最直接、最強烈的情感感染,能漸漸地從表層意思深入到對潛在情味的感悟理解。
二、“品”出語文味
學習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學生只有經過品味感悟的過程,才逐漸走進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的魅力,才能獲得體驗感悟語言文字的方法及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品味細節(jié)來把握作者情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立足語文本味的重要內容。
《項脊軒志》沒有復雜的情節(jié),只是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貌似瑣碎、實則經過精心提煉和嚴密構思的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風貌,寄托內心情感。在品味語言時,我設計如下:清代詩人姚鼐評價歸有光散文說,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請細讀文本,從文中找出幾處進行品味,說說這些“不要緊之語”的深沉含義。如“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待諸父異爨,……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此語段中四個意象“雞、犬、籬、墻”是平常生活中微小的不起眼的物象,你認為蘊含哪些內容呢?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教師點撥歸納為:“廳”在封建社會中有著重要地位,是接待客人的重要場所,但現(xiàn)在成了雞的棲息地,成了骯臟污穢之處,可見大家族的衰敗和沒落?;h和墻都能隔開距離,但墻的出現(xiàn),意味著彼此的不溝通和永久的隔離。狗對叫,籬笆變?yōu)閴ο笳髯迦岁P系的微妙變化,表達出大家庭的混亂不堪和人情的隔閡。看似不經意的句末“矣”字,更透露出作者為家族衰敗的痛惜和悲傷之情。
詞語是構筑語言的材料,品詞語是學語言的重要手段。讓學生通過詞語替換、辨析比較,推敲文本語言,既能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又能增強語文教學的意境美,深化課堂教學的“語文味”。在文字語言的品味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閱歷,去揣摩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懷,品味字里行間的深層意味,這樣,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美感,涵養(yǎng)學生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品味一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悟”出語文昧
一篇文章的魅力緣何能經久不衰?我覺得文章的審美內涵是最主要的原因?!俄椉管幹尽分杂懈腥说牧α?,就在于一個質樸的“情”字,文中處處關情,句句動情,滋養(yǎng)一代代讀者的心靈世界。文中娓娓道來的親情之美,責任之擔,是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是激發(fā)學生心中美好情感,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的最好素材,也是實現(xiàn)語文德育功能、彰顯語文味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當我與學生一遍遍地品讀《項脊軒志》的時候,越來越深切地感覺到文中樸素質簡親情的動人之美?,F(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家庭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被過多關注,過分溺愛,很多孩子逐漸形成“惟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傾向。他們對父母的愛,長輩的關懷常常覺得理所當然,有時甚至覺得厭煩,而自小失去母愛的歸有光的經歷,是不是可以觸動學生們心中那淡漠已久的親情感知?在讓學生品味本文的情感之美時,我把龍應臺《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們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等經典語段與學生共享,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歸有光十五歲于軒中專注讀書,心中銘記著祖母的殷切希望,擔負著振興家族的責任。他憶及祖母時“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他深感辜負親人尤其是祖母的期望。一位極具家庭責任感的男兒之淚,這些也是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責任心的良好素材。
在教學《項脊軒志》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悟出,一堂真正的“好”語文課,應該有實實在在明確的目標。語文課應充分挖掘文本中深厚的人文內涵,既要以語言教學為基本,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也要注重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底蘊,提高語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懷的能力,讓師生在共學互享中感受智慧的撞擊和心靈的涵養(yǎng),讓濃郁的“語文味”的香氣彌漫課堂,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