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曾是一個時代的標(biāo)志,也是我們民族的重要精神象征。李炳鋒的散文,以參觀紅旗渠的過程為線索,深入這個曠世工程的內(nèi)核,探討民族精神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完美釋放和集中展示。正如作者所言:“我們有幸,一次次親吻歷史;歷史有幸,一次次親歷偉大!”本文文筆深邃,力透紙背,有很強的感染力。
來林州之前,我就鉚足了勁想寫寫紅旗渠??烧娴目吹交隊繅艨M的她后,卻又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她的確是太偉大、太厚重了,偉大厚重得就像眼前的巍巍太行山,拔地擎天,難以企及。
(一)
暮秋時節(jié),漫山遍野的綠色略顯灰暗,如同無聲流逝的歲月,更如這方百姓所經(jīng)歷的世事滄桑。童年的印象總是深刻的。記得幼時看的第一部新聞紀(jì)錄片就是風(fēng)靡全國的《紅旗渠》,飄揚的紅旗、干勁十足的人們,人定勝天的口號,人山人海的場面……這些元素以及被感動得熱血沸騰的樣子已經(jīng)定格在自己的心底。所以當(dāng)我真的走進這凝聚著太多歷史色彩的龐大水利工程時,就像朝拜一座巨大的精神家園,虔誠之心難以言表。
參觀紅旗渠是從紀(jì)念館開始的。說是紀(jì)念館,其實就是紅旗渠的咽喉,是承上啟下的中間樞紐?!斑@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20世紀(jì)60年代,地球上增添了一條藍色飄帶,太行山上出現(xiàn)了一條人工天河?!边@是紅旗渠紀(jì)念館前言里的文字,我迅速記在了本子上。一進紀(jì)念館有四塊牌子“世界地質(zhì)公園”“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牌子詮釋著她的分量。還有,迎門是一座雕塑,它并不豪華,甚至有些寒酸,由于經(jīng)歷過風(fēng)雨的洗滌,用鐵錘、鋼釬、雄鷹組成的造型已呈灰白色。正是這略帶凄涼的色調(diào),如同經(jīng)年的文物沉淀出了歷史的深邃和厚重,看到它頭腦里馬上就會閃現(xiàn)出原始的工具、艱辛的歲月,普通的百姓以雄鷹般搏擊長空、戰(zhàn)天斗地的氣概,翱翔在人類文明的高山之上。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歷史往往是圍繞尋找水源利用而展開的。上世紀(jì)60年代的林縣百姓最大的理想是能喝上水。因為缺水,全縣一半以上的人力跑到幾十公里外的地方運水挑水;因水貴如油,當(dāng)?shù)厝艘簧幌慈文?;?dāng)年的縣委書記楊貴去山區(qū)視察因倒掉洗過手的水被老漢罵是敗家子……
一碗水深深地打動了楊貴,那時他只有32歲,正值風(fēng)華正茂、富有激情的年齡。經(jīng)過反復(fù)考察,以楊貴為首的縣委一班人決定舉全縣之力劈開太行山,修建紅旗渠,把山西境內(nèi)的漳河水引入林縣,徹底甩掉祖祖輩輩缺水盼水的帽子。于是,30萬大軍進駐太行,紅旗飄滿大大小小的山頭。
“誓將山河重安排”“腳踢太行讓開路,手牽漳河回家鄉(xiāng)”……時光沉淀下來的標(biāo)語還掛在墻上,這是人們當(dāng)年喊出的口號、唱出的歌曲。雖然時光荏苒,但是任何人見到幾十萬勞動大軍齊上陣,看到漫山遍野的紅旗招展都會心潮澎湃的??粗环抗鈭砸恪⒈砬閳远?、揮汗如雨的照片,感覺陡然就走進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走進了那如火如荼的年代。
紅旗渠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大的民生工程,劈山開嶺,鑿洞架橋……經(jīng)過十年鏖戰(zhàn),共削平山頭1250座,鑿?fù)ㄋ矶?34個,修渡槽150座,挖砌土石方1604萬立方,修渠總長度達1500公里。紅旗渠的建成,使林縣從1萬畝的水澆地擴大到60萬畝,一舉摘掉了缺水貧水的帽子。如果聯(lián)系到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條件、經(jīng)濟實力,一個貧困縣上馬并完成了這樣一個巨大工程,無疑是驚世駭俗的人間奇跡,展現(xiàn)了人類為理想奮斗產(chǎn)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還是說說“分水嶺”吧。通過參觀分水嶺,一下刷新了頭腦中模糊的概念。原以為紅旗渠只不過是長長的人工河渠。其實她是個大概念,是由主干渠、支干渠和若干個小支渠組成的,就像人體縱橫交錯的血管。分水嶺以上為主干渠,也就是引水干渠,分水嶺以下是支干渠,支干渠為三條,支干渠下面又有若干支流,支流上還有若干個水庫,當(dāng)?shù)厝艘卜Q之為“長藤結(jié)瓜”。還有若干個水電站,它們在林縣的大地上星羅棋布,做大做足了水的文章。
(二)
進入紀(jì)念館的第五個展室,我的心情突然變得沉重起來。
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太行老區(qū)付出了巨大犧牲,戰(zhàn)爭的硝煙剛剛散去,又舉全縣之力搞龐大的水利工程,百姓生存之艱辛可想而知。81人因修渠犧牲了,爹死了,13歲的張滿江上了工地,是母親動員他去的。不諳世事的他一臉茫然,這苦澀的茫然定格在照片上。27歲的技術(shù)員吳祖太死了,為了修渠他一再推遲婚期,甚至到死也沒有享受到洞房花燭的喜悅。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董桃周、任羊成、岳松棟、常根虎、呂伏明、秦永祿、路銀、王師存……一個個名字普通得就像修渠的磚石,但閃爍的光芒卻不斷地映照著每一位參觀者。
在那饑饉的年月,水瘦山寒的冬日,打通青年洞的300名男子漢,每天僅有三兩口糧,他們靠著山上的野果、河里的水草充饑,硬是提前把大山鉆透?!昂鳚L滾鑄斗志,狂風(fēng)飛雪無阻擋。大山肚里春潮涌,喜迎太行山花放?!边@是當(dāng)年留在洞內(nèi)巖壁上的詩作,這些飽含激情和熱血的文字,折射出苦中有樂的精神面貌。
我停留在一張照片前詢問解說員:“干活的人吃不飽,可為什么照片上這些姑娘還胖胖的,水靈得很?”
“她們這不是胖,而是因營養(yǎng)不良得了水腫病?!苯庹f員表情嚴(yán)肅地向我解釋。我點著頭,剛剛要輕松一點的心又沉重下來。從一幅幅照片上可以看出,一部紅旗渠的歷史就是一部喋血飲水的歷史,是一部生命嚴(yán)重透支的歷史。
(三)
離開紀(jì)念館,車又在崎嶇蜿蜒的公路上爬行。大約半個小時后,我們一行停在了有著一個開闊地的山坳里,然后又乘索道上山。當(dāng)呈60度角的索道上升到半空時,在崇山峻嶺中,一條墨綠色的玉帶立即展現(xiàn)在眼前,是一條寬寬的大山的“腰帶”——這就是紅旗渠!站在山頭俯瞰著,越發(fā)感到她的壯觀,她的柔美,還有與大山融為一體的氣勢。因為有了她,大山才沖破千古的寂寞;因為有了她,這雞鳴聞三省的地方才敞開胸懷走向了世界。
青年洞是紅旗渠的標(biāo)志性工程。我疾步來到青年洞旁,清澈的河水穿洞而過。望著滾滾東去的河水,我再次想起當(dāng)年那些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不畏艱險、視死如歸的漢子們。他們大多早已故去,少數(shù)還健在。無論是故去的還是活著的,建渠、護渠、興渠早已是他們畢生的追求。他們?nèi)缤笊郊∧w上黃褐色的石頭一樣,默默地支撐著、奉獻著,從來都無怨無悔,他們早已與大山融為一體。
沿著渠岸西行,可以看到當(dāng)年人們施工時留下的一個個痕跡和名人留下的一個個石刻,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刻在岸邊的一個個用鐵皮包裹的村名或人名,它們是建渠護渠的責(zé)任狀,如同紐扣般串在河岸上。我想,紅旗渠之所以從開始就明確責(zé)任,就在于上上下下都明白這是一條百姓用血汗、用血肉之軀換來的生命渠,必須層層負責(zé),把她打造成精品工程,更要當(dāng)作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代代相傳。歷史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紅旗渠自建成后,歷經(jīng)幾十年而不衰,一塊塊方石壘砌成的渠道整齊劃一、完好如初、固若金湯。站在任何一個方位看,堅固的方石宛如一群群真誠相待的人手挽手固守在大山深處,似水流年,永不放棄。
建筑是時代人文情懷的載體,更是一個時代精神面貌的折射。只有在人愛人的年代里,只有在眾志成城的年代里,才能鑄造出紅旗渠這樣的精品。這樣的精品往往與金錢無關(guān)!
離開紅旗渠時,我戀戀不舍地對她望了又望,心情復(fù)雜得就像眼前連綿起伏的群山。抬頭望,一抹燦爛的秋陽正從天上傾瀉下來,遠山近嶺顯得格外磅礴秀美。這磅礴秀美的大好河山多像中華民族的性格:困難面前不彎腰、風(fēng)雨來了不退縮,愈挫愈奮,有著一往無前、剽悍頑強的生命力,書寫著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傳奇。
(李炳鋒,筆名金后子,山東省散文學(xué)會副會長,著有《一年的光景》等散文集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