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渡邊和子
我常常和學生說這句奇怪的話:“因為麻煩,所以做吧?!?/p>
“因為麻煩,所以作罷”才是符合正常邏輯的說法,而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覺得“啊,真麻煩”,所以才要去做。比如擦灑在地板上的水、為廁所換一卷新手紙等事,正因為你覺得麻煩,才應馬上去做。這些事雖然做起來非常簡單,也不會占用太多時間,但卻也是我們很難去做的事。
至于為什么很難去做,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因為我們天生有愛偷懶、喜歡避難就易的傾向。第二,因為我們有“即使我不做,也有人做”的自私想法。此外,還可能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做完麻煩事后體驗到“小小的幸福”。
如果我們想成為比現在“更強”的人,哪怕只強一點,我們就必須具備克服偷懶思想的精神力、意志力,舍棄“不勞而獲”的想法。這也是我們常常感嘆“活著不易,想好好活更不易”的原因所在。
我常說的“因為麻煩,所以做吧”,其實是“正因為做起來很難,才必須去做”這種想法的最常見表達。
邊品味小幸福邊活著的生活,并不是指眾人皆圍著你說“恭喜恭喜,真不錯”的生活,而是指你擁有很多從心底感覺“真好”的瞬間的生活。而這種你感覺“真好”的瞬間,只有在你的精神力打敗肉體欲望、做“真正的自己”時才能擁有。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么我必須吃這樣的虧?”對于不公平的事情,從年輕的時候開始,我便比一般人敏感。當我努力做到公平卻被他人不公平對待時,我會非常憤怒。
剛進入修道院時,我也是這樣,和以前相比,沒有什么大的改變。當我看到積存在廚房的含水垃圾、應拿到焚燒爐焚燒的堆積如山的廢料時,我的內心便會開始掙扎。我心想:“為什么非我去不可,也可以讓其他修女做??!”最后定下來還是我去時,“不公平、不講理”的粗俗想法便會從我的心底涌現?;蛟S你會說“沒必要為這樣的小事計較”,但在當時的我看來,人的一生就是由無數件這樣的小事組成的。
其實,事情若從相反的角度思考,便容易讓自己接受。所謂“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即當你在做覺得“自己吃虧了”的事情時,可以試著問自己“如果我不做,我能得到什么好處”。當我去扔垃圾的時候,我覺得我吃虧了。但如果我對垃圾視而不見,不去扔垃圾,我又得到了什么呢?這樣一想,就會慶幸“幸好當時扔了”。這種慶幸的感覺其實就是一種悄悄從心底涌現的小小的滿足感、幸福感。
人不可因他人而降低自己的水準,我深切地意識到了這一點。若真因他人水準低而降低了自己的水準,自己豈不太過悲慘?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我想永遠按照自己內心所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雖說做每件事總有得失之分,但杰拉爾·喬德里曾這樣說道:“在人生的終點,我們留下的不是我們得到的東西,而是我們付出的東西?!?/p>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往往會因只顧著追求眼睛看得見的東西,而將它的多寡視為衡量幸福的標準。但麻煩的事、你討厭的事、你覺得只會讓你吃虧的事,實際上是制作裝飾我們人生的珍珠的最貴原料,是讓心中涌現可豐富我們生活的小幸福的基礎。
(摘自渡邊和子所著《心是一切溫柔的起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