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天一中學的校園文化以春風化雨和潤物無聲的形式,彌散著“自由”與“自主”。天一中學的“豐富課程”已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一個渴望學習、積極學習、自主學習的美景已經形成;學校把“土地”還給孩子,并使之成為學校教育方式轉變的一種實踐。在學校課程設計中,學校不僅提供了國家課程學習的各種服務,還開辟了眾多的“自由土地”(校園活動)。
【關鍵詞】項目研究;“豐富課程”;“自由土地”;課程基地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8-0037-03
【作者簡介】沈茂德,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無錫,214101)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一、校園,應該呈現學校的樣子
在20多年的校長實踐中,有一個夢想始終縈繞在我心中,那就是讓校園呈現出學校的樣子。我期望校園成為一本五彩繽紛的書,校園文化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形式,彌散著“自由”與“自主”的氣息,從而使校園生活充滿著童真和童趣。
2003年,人民政府投巨資建設占地450畝的新校區(qū)。經天一中學教代會認真討論,形成了新校區(qū)建設的長期目標:生態(tài)公園、文化圣園、數字校園、溫馨家園。十多年來,我們恒久堅持,以課程思想精心雕琢,一個凸顯“四園理念”的現代學校已經形成。天一中學被央視譽為“一個讀書的好地方”,被媒體評為“無錫最美麗的校園”。
然而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有的學校雖然也擁有美麗的校園環(huán)境和先進的物質設施,但孩子們對學校生活卻沒有發(fā)自內心的喜歡。原因之一是有些學校校園環(huán)境太“硬”了:一是環(huán)境太“硬”,有大樓、大廣場,但缺少綠地、濕地、林地;二是文化太“硬”,浮躁充斥在校園,觸目皆是空洞的概念、花哨的展示、炫目的口號,唯獨少了那份教育應有的寧靜。
在我看來,孩子們生活的世界應是充滿童趣的,校園中不僅要有大樓、大廣場,還要有千姿百態(tài)的花草樹木,有水禽出沒的濕地,草坪上應有奔走的松鼠、嬉戲的山羊……孩子們在生活中可以聆聽自然的聲音,欣賞四季的色彩,親近可愛的小生命,由此,生成感性和心靈深處的善性。
十多年來,我們千方百計柔化著天一的校園,力圖讓校園中多一些色彩、多一些童趣。“天一”校名源自“天一生水”。我們挖湖蓄水,30多畝的映天湖像一條彩帶蜿蜒于校園之中,湖上架橋三座,湖中養(yǎng)殖錦鯉、草魚、鯽魚等魚類,湖畔放養(yǎng)天鵝、野鴨等水禽。閑暇時光,師生漫步湖邊,倚橋賞著“映天”美景,俯身觀魚禽嬉戲,悠哉游哉,趣味盎然!
天一有450畝地的校園,我們又有了建設“江南植物園”的夢想。于是,我們和無錫多所公園以及南京農業(yè)大學、中山植物園、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始了建設“植物園”的行動。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天一校園早已郁郁蔥蔥,300多種樹木競相生長,柑橘、枇杷、梨、石榴、棗、楊梅等果林碩果累累,牡丹、玫瑰、山茶、月季、菊花等花卉園爭奇斗艷,林地下的板藍、三七等近百種中草藥漸成規(guī)模。
“柔化”的校園讓天一的每個孩子都感受到一份校園的親密和豐富,孩子們每天徜徉在美麗的校園中。學生社團又創(chuàng)立了春天櫻花節(jié)、夏季收獲節(jié)、秋天菊花節(jié)等三大校園主題活動。學校踐行“校園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的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美麗、靈動、豐富的浸潤環(huán)境。2015年,學校成為省生態(tài)校園課程基地。
校園應該是一個書香校園。我們努力打造“天一書院”。2016年暑期,政府投資近千萬元,建設書院的物化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建設N個開放式圖書館,讓書籍遍布于每一棟教學樓的大廳、走道,用書香浸染每一位師生的心靈。每逢課余周末,師生或倚架而立,或階邊小坐,或正襟端坐,展卷而讀,徜徉書海,怡然自得。
我們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讓校園回歸本真:學校應該成為一本立體的書,在常態(tài)的浸潤中,讓孩子們自然、自由、自主地幸福成長。
二、課程,應該是一片豐富的森林
當我們深入學生中間,就會發(fā)現,學生的個性差異竟如此之大;當我們把視野拓展向全世界,又會發(fā)現,歐美發(fā)達國家對教育公平的本質認識,其實就是中國教育文化的基本原則——因材施教。
關于傳統(tǒng)教育的最大問題,專家們會有各種回答。但一線的實踐告訴我們,“一刀切、齊步走、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應該說,傳統(tǒng)的課程體系在豐富性上嚴重不足,因而學生的學習缺失了選擇性;傳統(tǒng)的課程實施在學生的自主性、體驗性、探究性等方面也同樣嚴重不足……
在實踐中,我們逐漸意識到了上述問題。在國家啟動第八次課程改革時,作為國家實驗區(qū)的學術性高中,我們在研討學校課程方案時,首先確定了這樣的課程建設指導思想:經營人性的校園文化,讓每個孩子都喜歡上學;開發(fā)多元課程,開展多元活動,讓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舞臺;超越學科中心,推進跨學科學習(項目研究);精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讓每個孩子有成功的喜悅;倡導廣泛閱讀與豐富經歷,讓每個孩子有人文的翅膀;培養(yǎng)運用英語與資訊處理的能力,讓每個孩子都能適應國際化的未來。
也因此,我們認識到,如果沒有課程的現代化,就很難培育出孩子們的現代素養(yǎng)。而只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才有孩子們的豐富學習與豐富經歷,才有孩子們的自主選擇,進而才有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才有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產生。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學校應如同一片森林,學生應猶如猴子一般在其間自由跳躍,任意摘吃各種營養(yǎng)豐富的堅果?!倍S富課程就如同建設了一片豐富的森林,它給孩子們提供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合適的土壤、充足的水……那么,在這樣的學校里,孩子們必然會有強烈的進取心、豐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多樣化的個性特長,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在我看來,教育應該像農業(yè),而絕不應該成為工業(yè),因為工業(yè)追求的是標準化、批量化,是可以用圖紙和標準來嚴格規(guī)范的生產過程和產品。而農業(yè),則必須因地制宜,渴望風調雨順,渴望人與自然相和諧,反映的是“順天時、應地理”的農業(yè)科學。工業(yè)的對象是沒有生命的金屬和非金屬,農業(yè)的對象則是鮮活的生命——春天的絢麗、夏日的燦爛、秋天的成熟和寒冬中的驕傲。從本質上看,教育過程猶如農業(yè)的耕作過程,后者的作物豐富程度和勞作精細水平決定著產量和質量。而回到前者,當學生出現一些問題時,我們也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孩子,更多時候應該考慮:我們是否認同每一顆種子都有自己的成長基因?我們有沒有給每個孩子提供適合其成長的環(huán)境?
2011年,我們借江蘇省教育廳推動課程基地建設的東風,以創(chuàng)建省課程基地為抓手,規(guī)劃了八大課程基地,包括校園生態(tài)課程基地、“天一書院”人文課程基地、E學習課程基地、資優(yōu)教育課程基地、STEM課程基地、AP教育課程基地、藝術教育課程基地、健身與運動課程基地。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我們以巨大投入形成了豐富的物化資源,又以豐富的物化資源推動“豐富活動、豐富閱讀、豐富體驗”。
近六年的課程基地推動,天一在“豐富課程”上形成了累累碩果。在全面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制度化的天一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形成了全校學生積極參與的上百個學生社團,形成了天一名人課堂、天一校友課堂、學長課堂,開設了20多門AP、CAP等中外大學選修課程……
如果說“柔性課程”給孩子們營造了溫暖、親密、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那么,我們的“豐富課程”,則為孩子們打開了許多能通往世界、通往科學、通往人文的窗口??梢赃@樣說,天一的“豐富課程”已經改變了天一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一個渴望學習、積極學習、自主學習的美景已經形成。2014年,“天一科學院——自主學習模式”獲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學校成為省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試點學校、省課程基地聯盟牽頭學校。
三、成長,把“土地”還給孩子們
看著一批批充滿朝氣的學生幸福成長,我經常會沉浸在這樣一種思考中:學校該如何為孩子們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提供更好、更適性的服務?20年的校長崗位歷練,讓我漸漸對學校優(yōu)質發(fā)展有了一些深度思考。
課堂的“圈養(yǎng)”,帶來了學生以厭學為特征的嚴重問題。當傳統(tǒng)教育把教學異化為知識點的傳授時,那些無趣的訓練便無休無止。這使孩子們不僅失去了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等關鍵能力和自主意識,更從心靈深處泯滅了成長的“內驅力”。
大家都知道土地是農民的至愛,卻不知道學習本也是孩子們的至愛。我們看到了土地承包以后農民煥發(fā)出的巨大生產力,但傳統(tǒng)教育卻仍然頑固地堅守著“傳授”為主的古老教育方式。
靜下心來細想,為什么我們總也解不開“贏在起點,輸在終點”的糾結?為什么我們的中學生可以獲得那么多世界奧賽金牌,但我們的科學家卻與科學的金牌——諾貝爾科學獎一次次失之交臂?可能有許多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還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一流考生”與“一流學生”的培養(yǎng)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確實在認認真真地培養(yǎng)“一流考生”。
杰出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與其成長方式相關。我們的學生比外國學生聰明,我們的教師比外國教師勤奮,我們的校園也越來越現代化,但我們總是在用一種工業(yè)思維指導著復雜的人的成長,用工業(yè)生產的流程規(guī)范著復雜的教育過程,用統(tǒng)一的課程、統(tǒng)一的教學、統(tǒng)一的分數線去教育、去衡量差異化的孩子們。結果,他們表現出了我們引以為豪的紀律、規(guī)范與刻苦,但他們同時缺失了自主,沒有了個性,迷失于創(chuàng)新……
伊頓公學前校長托尼多里曾介紹說:“我當伊頓校長,有兩條重要的體會,一是學生們從教室外學到的東西跟他們從教室內學到的東西一樣多;二是學生之間互相學到的東西,至少跟他們從老師那兒學到的一樣多?!被谶@樣的認識,伊頓公學創(chuàng)造出不完全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
在今天的學校中,學生的自由空間太少,教室內的知識學習幾乎成為學習的全部,孩子們缺少個性化學習的幸福體驗。沒有了異想天開的問題探究,缺少了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個性的成長就沒有了自己的“土地”。
我們在法國、德國考察時發(fā)現,德、法兩國的中小學都有一種稱之為“項目研究”的課程,甚至連他們的幼兒園也有類似課程。1998年,我就在法國教育部聽到有關官員介紹綜合性課程——主題教育法的具體做法。在巴黎久負盛名的圣路易中學,我們深入地了解了“項目研究”的開發(fā)情況。歐洲考察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教育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不僅僅是教科書知識的傳授,學習的空間決不僅在教室內。帶著問題去進行學習、探索的項目研究,實質上就是給予孩子們一片自由學習、自主探究、個性成長的肥沃“土地”。
把“土地”還給孩子,因此成為我校教育方式轉變的一種實踐。為了孩子們的全面發(fā)展,在學校課程設計中,我們不僅提供了國家課程學習的各種服務,還開辟了眾多的“自由土地”:科技節(jié)(5月份)、體育節(jié)(10月份)、藝術節(jié)(12月份),每個節(jié)其實就是一個課程板塊,一般蘊含50至60項活動,活動都由孩子們自己設計、組織和自主參與。我們鼓勵、支持孩子們組織各種社團,并對社團活動予與資金、資源和專家團隊的支持與幫助。學校形成了“天一科學院”“天一人文社”“天一藝術團”“天一運動隊”等四大社團板塊,形成了近百個學生社團蓬勃活躍的良好局面。周四、周五下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上百個方向的選修課,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奔向自己喜歡的“土地”……
“自由土地”給了孩子們激揚興趣、施展才能的舞臺,“自由土地”給予了孩子們“承包”的責任,“自由土地”也生長了各不相同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