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升 宋海燕 周繼彪
摘 要:從學生角度思考與評價導師制,對于提升導師制的實際應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科教融合教學改革的形勢,以寧波工程學院交通專業(yè)大二、大三、大四學生為問卷調查和訪談對象,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選擇導師的時候更看重導師的“責任心、品德和為人”;學生更希望導師在與他們的交往過程當中扮演“朋友”的角色;接受導師制的學生更傾向于教師的當面指導;大二學生希望導師采取“全程導師制”的比例最高,在科教融合改革的氛圍影響下,三個年級的科研導師制的比例均較高。大學生普遍希望導師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全面認識自己,確定發(fā)展方向”;學生最希望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可以在導師的幫助之下得到提高。
關鍵詞:科教融合;導師制;需求;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7-0015-03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ink and evaluate the tutorial system from the students'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utorial system.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reform,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of sophomore, junior, se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transportation in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result shows: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ponsibility,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of the teacher when they are in the choice of tutor; The students prefer their tutor to playing the role of "friend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with them; Students who accept the tutorial system tend to teacher's face-to-face guidance;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o hope tutors to adopt "whole course mentor system" is highest in sophomore stude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supporting tutor system for science research is higher in all three grade influenced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reform. Students generally hope that instructors can help students "cultiv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and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students most hope to hav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at can be improved with the help of the mentor.
Key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utorial system; demand; investigation
一、研究背景
起源于英國牛津大學導師制的實施使得牛津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中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紛紛效仿采用導師制。但是,此時的導師制因強調對學生進行個別學術指導,因此主要在研究生教育當中推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美部分高校將導師制拓展到本科生的培養(yǎng)當中。彼時的導師制在教學方式上重視個別指導、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積極營造和諧、寬松、自由的教育環(huán)境。這些使導師制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的存在,更成為了一個對學生有內隱影響的過程。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國外導師制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國外對導師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導師制歷史起源和發(fā)展研究、關于導師制教學理論研究等幾個方面。此外,關于美國研究性大學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也是極為豐富的。
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教育學家竺可楨在浙江大學首開研究生導師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部分實力較為雄厚的高校也開始在本科生教育中進行導師制試水。2002年,北京大學在本科生中試行導師制,而浙江大學已在本科生中全面實施導師制。經(jīng)過對國內本科生導師制的相關文獻的梳理發(fā)現(xiàn),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導師制的內涵研究;導師制與學風之間的相關研究;導師制和班主任、輔導員制度的相關研究;導師制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
縱觀前人研究,雖碩果累累,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已有的研究更側重思辨。學者們高度倡導導師制,也致力于導師制的推廣工作,但是卻更多的從思辨的角度思考學生對導師的需求,這使得導師制在落地的過程中變得不倫不類,難以產(chǎn)生更大的社會效益。作為教育者不應該主觀去判斷導師制的實施狀況和效果,更應該通過調查研究目前的本科生對導師制有哪些需求,希望導師指導什么,導師采取何種措施和途徑。
寧波工程學院交通專業(yè)自2009年開始結合其應用性強,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教師承擔大量應用型科研項目的有利條件,積極探索“科教融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在具體的教學中,積極實行導師制。經(jīng)過幾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導師制的操作方案,也發(fā)現(xiàn)了諸多問題,導師制的推行較多關注于形式和功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從學生角度來思考導師制。因此,筆者基于科教融合的教育改革理念,對國內外的導師制進行簡單梳理,以寧波工程學院交通專業(yè)學生為被試,進行導師制需求調查,切實地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需求把好脈,問好診,有效提出應對之策,更好的促進本科生導師制的發(fā)展。
二、需求調查
(一)調查內容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的方式了解交通專業(yè)學生對導師制需求的看法。為研究之有效性,筆者將本科生導師制定義為:給本科學生配備導師,對學生學習、科研、思想和生活等方面進行指導和人才培養(yǎng)的制度。
采用問卷和訪談兩種研究方法。問卷由5個問題組成,分別是:1.你在選擇導師時最看重導師的什么?2.你最希望導師扮演怎樣的角色? 3.你最希望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在哪些方面得到幫助? 4.你最希望導師采取哪種方式評價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效果?5.你認為下列哪些能力自己最需要提高?共發(fā)放190份問卷,回收180份,回收率為94.74%,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172份,有效率為95.56%,其中,大四53份,大三63份,大二56份,男生106份,女生66份。隨機對10名學生(6名男生和4名女生)進行訪談。訪談由一位教師以單獨面談的方式進行。訪談采取半機構化的形式,共4個問題:1.對導師制的滿意程度如何?2.導師的哪些方面的特質或者能力最吸引學生?3.導師經(jīng)常采取的指導方式有哪些?4.最希望得到幫助的是哪些?訪談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驗證問卷調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二是對問卷調查結果反映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了解。
(二)統(tǒng)計分析
由圖1(a)可知,學生在選擇導師的時候更看重導師的“責任心、品德和為人”,其次為“學術水平與科研成果”,再者為“職稱與學歷”,而“年齡、性別和相貌”基本不在學生選擇導師的時候的參考標準。相比于導師的學術成就,大學生對導師的責任心、品德和為人方面更為看重。
由圖1(b)可知,,學生更希望導師在與他們的交往過程當中扮演“朋友”的角色,不希望他們扮演家長、領導等傳統(tǒng)角色。這說明學生迫切地希望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被動接受的地位,更希望作為一個成年人,與教師實現(xiàn)平等的交往,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去。這從客觀上印證了高校改革的必然性。
由圖1(c)可知,三個年級當中,大二學生希望導師采取“全程導師制”的比例最高。這可能是由于,大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后半期,辯證邏輯思維處于不穩(wěn)定向穩(wěn)定轉化的階段,因此需要導師對其進行比較全方位的指導,學生希望在學習、科研、生活、思想等方面可以得到導師的教誨。三個年級的科研導師制比例均較高這說明交通專業(yè)的學生在科教融合改革的氛圍影響下,參與科研興趣普遍較高,但迫于自身專業(yè)知識和認識水平的局限性,迫切希望得到導師在科研方面的指點。
由圖1(d)可知,65.96%的大四學生和51.85%大二學生希望可以接受導師的“個別指導”,50%的大三的學生可以接受“集體指導”??傮w而言,接受導師制的學生更傾向于教師的當面指導,對于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則采取了比較一般的態(tài)度。這說明了面對面交流更符合學生需求,對于導師制的發(fā)揮有積極的作用。
除此之外,通過對“你最希望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在哪些方面得到幫助?”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導師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眾多的需求當中,大學生普遍希望導師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全面認識自己,確定發(fā)展方向”。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自身定位準確,希望能夠培養(yǎng)學習興趣,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迫切的需要借助外在力量從多角度探尋自己,精準定位,為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做好充分的準備。針對“你希望多長時間與導師見一面?”在本次調查當中,學生普遍希望與導師可以一周到兩周見一次面,其中大四學生的比例為65.38%,大三71.19%,大二為69.76%。這充分的說明了大學生希望可以與導師保持一個頻率較高的常態(tài)的聯(lián)系,可以動態(tài)的溝通當前的學習、思想等情況,解決各種困惑。針對“你最希望導師采取哪種方式的評價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效果?” 大部分的學生希望教師可以從“提供獎勵、論文、課題申報書”和“提供個人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前者說明了在地方高校本科當中,希望可以從知識的具體應用方面得到教師的評價,后者說明了更注重過程考核,這一研究結果也符合高教改革趨勢。針對“你認為下列哪些能力自己最需要提高?”三個年級的大學生最希望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可以在導師的帶領幫助之下可以得到提高,其次分別為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呈現(xiàn)高度的相關。這說明大學生不僅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當中,可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三、研究結論
研究結果如下:1. 導師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對導師制滿意度不高。在訪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導師質量的滿意度一般。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導師制流于形式,導師質量高低有別,其次可能是教育者和教育機構的宣傳不夠,重視程度有限;再者,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種制度,但缺乏主動探索和了解其本質和實施該制度的原因的動力。2. 重導師人文素養(yǎng),強調導師人格魅力。經(jīng)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選擇導師的時候更看重導師的“責任心、品德和為人”,其次為“學術水平與科研成果”,再者為“職稱與學歷”,而“年齡、性別和相貌”基本不在學生選擇導師的參考標準范圍之內。相比于導師的學術成就,大學生對導師的責任心、品德和為人方面更為看重。3. 弱化傳統(tǒng)教師角色意識,適時轉變導師角色。學生更希望導師在與他們的交往過程當中扮演“朋友”的角色,不希望他們扮演教師、家長、領導等傳統(tǒng)權威角色。這說明學生迫切地希望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被動接受的地位,更希望作為一個成年人,與教師實現(xiàn)平等的交往,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去。這從客觀上印證了高校改革的必然性。4. 傳統(tǒng)評價弊端凸顯,過程評價得人心?!皩W生希望導師采取何種方式評價導師制的指導效果”這一問題當中,大部分的學生希望教師可以從“提供獎勵、論文、課題申報書”和“提供個人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前者說明了在地方高校本科當中,學生希望可以從知識的具體應用方面得到導師的評價,而不僅僅是一張試卷和分數(shù)論輸贏;后者說明了學生希望弱化傳統(tǒng)的結果考核,希望在導師制的教學中更注重過程考核,這一研究結果也符合高校教育改革趨勢。5. 關注專業(yè)能力,提升綜合素養(yǎng)。三個年級的大學生最希望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可以在導師的帶領幫助之下得到提高,其次分別為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呈現(xiàn)高度的相關。這說明大學生不僅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當中,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四、提升對策
一是多管齊下,提升滿意度。1.加大導師制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傳播途徑使新生對導師制實施的原因、背景、意義等內容有比較詳實的了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導師制建設的熱情。2.鼓勵雙向選擇。學生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與學習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向符合條件的導師提出申請,再由導師根據(jù)自身科研、教學情況決定是否接受學生的申請。
二是提高導師自我修養(yǎng),健全自身人格。影響師生關系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導師的綜合素質,選拔出高素質的教師擔任導師,這在本次調查中是學生非常明確的訴求。因此,一方面學校在選拔導師的時候可著重考察教師的人品、責任心等人文素養(yǎng),摒棄完全倚重職稱、學歷的傳統(tǒng)陋習;另一方面,導師也需加強學習和研究,提高育人水平,使自己更加智慧;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思與教學反思,正確評價自己,克服個人的思維定勢和刻板印象,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師德師風感召和熏陶學生,提高育人的可信性。
三是理解尊重學生,轉變教師角色,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導師要理解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意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以“朋友”的身份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走入并體驗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達到與學生心靈共鳴,引領他們實現(xiàn)內心力量的成長,從而發(fā)揮育人的功能。
四是推行過程考核,完善學生評價方式。推行導師制客觀上要求改變單一的結果評價方式,采用過程評價,可以從學生發(fā)表的論文、科研競賽情況、項目參與度以及個人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考核,避免學生采用突擊的方式獲得較高的學業(yè)評價,也使評價方式成為學生的“激勵因素”。
參考文獻:
[1]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綜述[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1):20-23.
[2]嵇小怡.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學生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溫州大學為實例[D].武漢:華東師范大學,2006.
[3]戴靜.科教融合視角下的農業(yè)院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基于武漢某農業(yè)高效的實證調查[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4.
[4]劉國瑜.科教融合:大學學科建設服務本科教育的切入點[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4:62-65.
[5]何婷婷.基于學生視角的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狀況調查分析[J].科技信息,2009(35):829-830.
[6]曹十芙,周清明.中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進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2):55-58.
[7]何于丹.基于學生需求的本科生導師制探討——以J學院為個案[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8]付軼.我國大學生本科生導師制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9]王穎,王笑寧.本科新生導師制對大學生的影響路徑及試試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16(1):26-34.
[10]楊曉莉,孔利平,彭芳.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與探索[J].大理學院學報,2010(9):95-97.
[11]吳立爽.地方本科院校多元化本科生導師制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5):74-76.
[12]顧建民.高等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06-107.
[13]林正范.大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