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琪
摘 要: 最早譯介中國古典文學小說的國家是泰國。1802年,泰國國王拉瑪一世委托昭帕亞帕康(渾)翻譯《三國演義》泰文 版并取名《三國》,由此《三國演義》為泰國上下所廣泛接受,一時間全國興起了“三國熱”,成為唯一一本跨文化文學傳播的 泰國本土文學名著經(jīng)典,對泰國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本文論述兩百年來《三國演義》在泰國的翻譯、 傳播、影響及研究。
關鍵詞: 《三國演義》 泰國翻譯 影響
查閱《中泰文化交流》可以知道,在西漢平帝時期中國和泰國人民便開始了密切的交流,這種親密友好關系持續(xù)了兩千多年之久。在這段時期內(nèi),除了基本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外,還包括大量的人口遷移,期間有不少中國人選擇移居泰國,伴隨著人口的遷移,中國的大量文化及傳統(tǒng)風俗習慣流入泰國,影響著泰國當?shù)厝说纳詈臀幕⒅饾u與泰國本土文化相混合、發(fā)展,慢慢形成了兼具泰國及中國文化的獨具特色的泰國華人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根”的意識極為強烈,主要體現(xiàn)在,大量移居泰國的中國華人,為了強化子孫后代“根”的意識而堅持讓他們學習漢語,閱讀中國書籍,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名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便是其中一部很受歡迎的文學名著,在泰國華人圈可謂“首屈一指”。
中泰兩國友好交往歷史悠久,交流頻繁,文化繁榮?!度龂萘x》這本書在泰國民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泰文版的《三國》出版于1802年,一經(jīng)出版就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巨大反響,由此在泰國掀起了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熱潮,與此同時促進了泰國文學的發(fā)展。
《三國演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其次它是一本中國歷史演義小說。在泰國,《三國演義》的傳入對泰國文學的發(fā)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其中一點體現(xiàn)在《三國演義》豐富了泰國文學的創(chuàng)作題材,也為后期泰國歷史小說家的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思路,促進了泰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比如泰國本土的長篇故事詩借鑒了《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及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以《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jié)為原材料而改編的歌舞在泰國盛行一時,比如《三國》、《岳飛傳》等。
一、《三國》對泰國的影響
在中國有一個說法“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泰國有一句俗語“三國看三遍,此人不可交”,這句話與中國的這一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句話明確地表達了一種觀點,即《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大部分內(nèi)容描寫了一些計謀多端,甚至狡詐陰險的人,閱讀這本書的人很可能受其影響而變得狡黠、詭計多端。然而,盡管如此,仍有很多泰國人閱讀《三國演義》,并把它視為文學作品中的瑰寶。泰譯版的《三國演義》在泰國極其暢銷,其中的故事廣為流傳,比如三顧茅廬、桃園三結(jié)義、空城計、望梅止渴等,其中的人物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勇善戰(zhàn)的張飛、多疑奸詐的曹操等。由此打開了泰國人民了解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大門,加強了中泰兩國的歷史文化交流,增進了中泰兩國人民的友誼。
泰國是一個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信奉佛教的人高達95%,但仍不乏很多居住在泰國的華人表現(xiàn)出對三國人物的極高的崇拜。這一點從隨處可見的祠廟可以得到證明——在泰國有大量的把劉備、張飛等三國人物供奉為神明的祠廟,而且這種祠廟很受華人歡迎,每天到這里的人絡繹不絕,這就明顯受到了中國歷史小說的影響。
《三國演義》之所以在泰國如此受歡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三國演義》所體現(xiàn)的思想及觀念既區(qū)別于泰國本土的思想觀念,又與泰國文化相聯(lián)系,這種區(qū)別與聯(lián)系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易于接受。其中比較突出的像統(tǒng)治者的愛民如子、人與人之間的義氣及個人的氣節(jié)都符合泰國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
二、《三國》翻譯的發(fā)展
中國的歷史、文學故事很早就為泰國人民所熟知。一般情況下,泰國作家都會先對中國古典小說進行再創(chuàng)造然后供普通大眾閱讀,由此成為泰國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像中國經(jīng)典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等都于十八、十九世紀先后翻譯成泰文,在泰國廣泛流傳。
泰文譯本的《三國演義》首次出現(xiàn)于1802年,這要歸功于曼谷王朝一世王,他委托財政大臣、大詩人昭帕亞帕康(渾)(Chaophraya PhrakhlangHun)主持翻譯《三國演義》。自此以后,中泰兩國的交往日益密切,關于《三國演義》的不同版本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豐富了泰國的文化及文學。
由于《三國》不是用通常的翻譯方法翻譯出來的,因此它便有了不同于一般翻譯作品的特點:第一,它雖然是翻譯,卻不拘泥原文。歌詞歌賦、議論被刪掉,難譯的或泰國人難于理解的,或舍棄或做了改編,采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式的鋪敘,保留了原著簡潔明快的語言特點;第二,在翻譯方法上追求的是故事的有趣,而不是忠實于原文,因此意譯多于直譯;第三,譯本大大消減了三國開頭和結(jié)尾的部分,突出了赤壁之戰(zhàn)前后扣人心弦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斗爭,這便濃縮了故事,使情節(jié)更加緊湊。因此,可以說泰文版的《三國》既是一個翻譯本,又是一個濃縮本。
泰國人民對《三國演義》的推崇與喜愛也推動了泰國翻譯專家對中國古典歷史演義小說的翻譯熱潮。據(jù)悉,三世王時期官方的翻譯班子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翻譯了《三藏經(jīng)》,而且僅從一世王到六世王的百多年間,就有至少36部中國歷史演義故事被翻譯為泰文。這三十六部中國歷史演義故事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來自于正史的《二十四史》、《韓信》、《隋唐》。二是來自于野史、雜史的《游江南》、《武則天》。三是來自于小說或歷史演義故事的《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五虎平北》、《水滸傳》、《包龍圖公安》、《西游記》等。
三、推動泰國文學的發(fā)展
在主動、積極地翻譯中國在內(nèi)的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下,曼谷時期的泰國文學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三國演義》的泰語譯本,它是第一部泰國翻譯作品,這部作品堪稱泰國翻譯文學史上的一部杰作。
中國文學的泰譯一方面促進了泰國古典文學的發(fā)展與繁榮,另一方面為泰國文學吸收西方文學做了準備。中國文學進入泰國發(fā)生在泰國文學古代文學向近代、現(xiàn)代文學過渡即將發(fā)生和已經(jīng)到來的歷史時期。
《三國演義》的翻譯對泰國散文文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打破了泰國文學單純以韻文體為主題的現(xiàn)象,促進了泰國文學新文體、新文學語言的產(chǎn)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促進了泰國散文學的發(fā)展。由此以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為模本的文學作品逐漸在泰國文學史上嶄露頭角,《三國演義》在泰國的渾版《三國》可以說是具有泰國民族特色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并影響了泰國文學、文化及人們的社會生活、道德觀念等。相信泰國的文學工作者會一直致力于《三國演義》的研究和翻譯,加強中泰兩國文學、文化交流,促進兩國友誼。
毋庸置疑,《三國演義》的研究、翻譯、傳播在中泰兩國的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泰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此項研究,促進泰國文學的發(fā)展與中國文學在泰國的傳播。雖然目前在泰國并沒有很多年輕人愿意花大量時間認真閱讀《三國演義》的泰譯本,但是他們?nèi)酝ㄟ^更鮮活、有趣、生動的方式學習、了解,像電視劇、漫畫書、電子游戲等,這實現(xiàn)了《三國演義》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筆者思之,誠如欒文華先生所說:“總之,泰國人對《三國》的喜愛和熟知程度在中國以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家?!?/p>
從拉瑪一世時期的《三國演義》到現(xiàn)在,中國古典小說經(jīng)歷了時間的考驗,逐漸深入泰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泰國的文化及道德思想,相信隨著中泰兩國的交流日益密切及相關學者的努力工作,中國小說將會在泰國越來越受歡迎,從而不斷促進泰國文學、文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欒文化.泰國文學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龐希云.東南亞文學歷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