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
摘要:語言學家認為,從根本上講,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隱喻本身可以成為一種獨特的語篇組織機制而成為語篇分析的一個單獨領域。作者以漢語真實語料為例,描述了隱喻在幫助篇章建構理解中的三大基本功能:線索功能、階梯功能和轉折功能。隱喻通過這三種功能推進了語篇的組織與建構,有助于我們對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
關鍵詞:隱喻;篇章組織;功能
一、引言
隱喻的中心(locus)不是語言, 而是思維。隱喻不是修辭格,而是思維方式。它是使經(jīng)驗概念化并加以詮釋的工具(Lakoff,1993:201/209);隱喻可以在語言組織的各個層次上體現(xiàn),可以體現(xiàn)為單詞、詞組、句子,也可以體現(xiàn)為語篇(Koller , 2003)。這最后一點往往為人們忽視。本文以不同的篇章文本為例,分析了隱喻在描述了隱喻在幫助篇章建構理解中的三大基本功能,有助于我們對語篇內容的深入理解。
二、隱喻的線索功能
隱喻的線索功能,是指隱喻在語篇的意義和邏輯建構中起到的貫穿作用,即隱喻在形式或內容上充當了語篇信息組織發(fā)展的脈絡貫穿。隱喻的線索功能多出現(xiàn)在高度隱喻化的語篇中,隱喻在其中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整個語篇所圍繞的信息組織方式。
三、隱喻的階梯功能
隱喻的階梯功能是指語篇通過一定的隱喻思維將文本信息自然地從具體層向抽象或概括層如階梯般推動的過程,實現(xiàn)了語義的層級變化。如下面這篇報道:
(3)李克強24日會見了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兼部長會議主席勞爾·卡斯特羅。25日,這位中國客人又受到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接待。在會談中,古巴政治家們強調了他們學習中國發(fā)展經(jīng)驗的興趣。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拉美研究中心研究員、前駐古巴大使劉玉琴說,古巴在李克強訪問之后無疑將會吸引更多中國投資者。
拉美社9月27日報道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shù)貢r間26日結束了對古巴的訪問。
很多專家認為,此訪有助于推動兩國之間的經(jīng)濟合作與戰(zhàn)略聯(lián)合,為兩國傳統(tǒng)友好關系翻開了新的篇章。
(《參考消息》,2016年9月29日2版)
在語篇(3)中將中國兩國關系的新局面納為歷史的“新篇章”,從而展開了“中古兩國外交關系是書”這一隱喻,為后續(xù)報道提供了邏輯支點和語義鋪墊。同時文本具體信息通過“翻書”得到升華,自然地實現(xiàn)了從具體層向概括層的階梯上升。
(4)兩會前一天,軍隊權威部門對外公布了14名軍級以上干部被查處的情況;政協(xié)開幕5小時,河北省委常委、秘書長景春華即告落馬。反腐如此節(jié)奏,意味深長。兩會期間,集中發(fā)布打虎消息,是警鐘長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這套反腐組合拳,如果你嫌不夠勁,打虎隊再為你加道力。
(人民網(wǎng),2016年8月24日“反腐倡廉”)
語篇(4)在一系列具體信息之后使用了“政府反腐是打拳”這樣一個隱喻,將信息的重要與否按照“打拳”“加道勁”的結構進行了邏輯上的劃分,將細節(jié)層通過一個帶有階段性特征的隱喻巧妙跳躍到了抽象層,實現(xiàn)了語篇信息的階梯變化。
四、隱喻的轉折功能
隱喻的轉移功能是指語篇通過隱喻將敘述本體與目標域相結合,以目標域常見事物的發(fā)生邏輯為依據(jù),進而決定敘述本體的復雜事物發(fā)生邏輯。因此就可以將目標域的常識邏輯直接轉移到源域中,使復雜事物的信息得以簡明易解地向下發(fā)展,實現(xiàn)語義轉折。
(5)遙望古道上一個個圣賢之人遠去的背影,閱讀著他們留下那充滿智慧的一冊冊書籍,恍若間,感悟到那是他們留給后人攀登人生頂峰的一塊塊“石板” ,你搬運的“石板”越多,當然你攀登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當然你站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高,當然你看到的風景也會越來越美。
(觀鵝會意,《閱讀是搬運攀登人生頂峰的石板》)
語篇(5)中的選段對于后人來講,是他明白為什么閱讀如此重要的邏輯思考過程。作者使用了“閱讀是搬運石板”這個隱喻,通過“搬運的石板越多,站的地位會越高”的喻體邏輯,得出了“閱讀古人的書籍能助力后人登上人生巔峰”這條本體結論。這樣一來,隱喻在語篇建構中就扮演了橋梁的角色,為方鴻漸接下來的行為埋下了伏筆,也使得信息流得到了轉折。
五、結語
本文從隱喻的篇章組織功能角度入手,進一步挖掘了隱喻在篇章信息組織和變化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對隱喻的語篇功能進行基于語義和信息傳遞的闡述,有助于我們在語篇分析時從認知語言的角度解釋篇章連貫性與一致性。同時可以看出,語篇是可以圍繞隱喻化展開的,隱喻也是組織篇章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因此它也具有語篇功能。
參考文獻:
[1]Koller, V. Metaphor Clusters, Metaphor chains: 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 Metaphorik de, 2003,(5),115-134.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廖美珍.我們賴以建構和組織語篇的隱喻——隱喻語篇一致性和跳躍性[J].外語學刊, 2014,(1):61-68.
[5]廖美珍,周曉萍.我們賴以建構和組織語篇的隱喻——隱喻變化與語篇組織程度[J].外國語文, 2010,(2):51-56.
[6]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魏紀東.篇章隱喻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湖南文理學院科研項目(編號16YB08)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隱喻在語篇組織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