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話題】美德 真與假 態(tài)度 希望 科學
時事引讀 >>·原創(chuàng)·
2017年3月22日,人教社向記者提供一份《人民教育出版社關于小學語文教材有關問題的說明》,針對近期網上有人對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一些課文提出的質疑進行正式回應:新版語文教材中,沒有選用《愛迪生救媽媽》等有爭議的文章。一段時間以來,語文教材的一些課文引發(fā)大家的熱議,一時不絕于耳,人們懷疑被選用的是“假課文”。對于人教社的官方回應,曾經點燃輿論的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校長張敏迅速做出表示:“給人教社點贊!直面回應,態(tài)度端正!態(tài)度比結果更重要,有了這種態(tài)度,我們的教育就有希望!”
素材聚焦1 “假課文”《愛迪生救媽媽》
《愛迪生救媽媽》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愛迪生7歲那年媽媽得了闌尾炎,醫(yī)生到家里想給做手術,可是屋里光線太暗沒辦法。愛迪生急中生智,用幾面鏡子把油燈的光匯聚起來,照射著讓醫(yī)生成功地做完手術,成功拯救了媽媽。然而根據相關醫(yī)學論文資料,醫(yī)學界普遍認為世界上第一例闌尾炎手術發(fā)生在1886年,而愛迪生7歲那年是1854年。
二者的時間不相符早就引發(fā)人們質疑,可是這篇“假課文”竟然還出現在教材中,張敏校長偶然發(fā)現后“驚呆了”,連問三個“為什么”。以此為主要內容的“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網上廣泛流傳,迅速點燃輿論。許多人認為人教社的課本有些內容涉嫌杜撰,紛紛在網絡上羅列出教材中有問題的課文。
素材聚焦2 教材是工具,教師不能為工具所左右
面對教材中有些內容被質疑,也有專家指出,教材是工具,教師不能被工具左右;教師完全可以把這作為一個教育契機進行討論,甚至可以讓學生由此形成課題研究。利用這些課文,鼓勵學生們去自由探尋真相,引導他們“盡信書不如無書”,鍛煉孩子的判斷力,正視錯誤、研究錯誤、修正錯誤,培養(yǎng)他們跳開教材探尋真理的興趣和本領。
【考場仿真試題】請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假課文”的認識,150字左右。
【范文示例】關于“假課文”的熱議,反映了公眾對語文教育的關注,也表達了公眾對優(yōu)質的語文教材的期盼。教材是孩子們的精神食糧,這個食糧應該保證絕對的安全、營養(yǎng),才能保證孩子們健康成長。面對社會熱點,人教社直面回應,不躲避,不推諉,表態(tài)說新版語文教材不再收入有爭議的文章。這也是面對問題應有的態(tài)度:錯了就是錯了,勇于承認錯誤并加以改正。人教社如此,作為個體的我們也應如此。
(特約教師 李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