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汪想忠 李飛
【摘要】 目的:分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筆者所在醫(yī)院124例直腸癌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試驗組(采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和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各方面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13%)低于對照組(17.7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效果良好,可減少手術出血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幫助患者術后盡快恢復,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 直腸癌; 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 傳統(tǒng)開腹直腸癌根治術; 臨床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114-02
直腸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在消化癌中位居第二[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直腸癌,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切口比較大,對患者創(chuàng)傷比較大,患者術后康復比較慢,而且容易出現(xiàn)很多并發(fā)癥[2]。自從提出全直腸系膜切除(TME)概念以后,直腸癌手術中也開始引入TME,目前該種手術方式已經成為臨床治療直腸癌的標準方案。這種手術方式可有效降低局部轉移率及復發(fā)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然而這種手術方式需要切除的系膜范圍比較廣,術中也容易損傷自主神經,因此術后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3]。隨著腹腔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腹腔鏡手術直腸癌根治術也被廣泛應用于直腸癌治療中,為了進一步分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本文對比分析了筆者所在醫(yī)院124例直腸癌患者分別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及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124例直腸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通過CT檢查、病理檢查確診,現(xiàn)將124例直腸癌患者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試驗組(62例)和對照組(62例),試驗組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45~80歲,平均(60.5±3.7)歲;直腸癌Ⅰ期6例,Ⅱ期20例,Ⅲ期36例。對照組中男41例,女21例;年齡45~80歲,平均(60.7±3.3)歲;直腸癌Ⅰ期5例,Ⅱ期21例,Ⅲ期3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臨床分期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主要選擇患者下腹部正中切口,切除腹腔內大部分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試驗組患者采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以腹腔鏡下Dixons術為例,具體治療方法如下。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處理,待患者麻醉成功后,取患者截石位,常規(guī)進行消毒后保留導尿,鋪無菌巾,采用五孔法,在患者臍部做10 mm切口建立人工氣腹,插入Trocar和腹腔鏡,在患者左右腹直肌外緣及左右麥氏點行一道切口,在操作者直視下置入器械及Trocar。全面探查腹腔內情況后,行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中間入路,在腹主動脈前打開后腹膜,分離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在距腹主動脈根部1 cm處(主要避免損傷下腹神經干),近端鎖扣結扎、遠端鈦夾夾閉后離斷血管,接著繼續(xù)游離系膜至胰腺下緣,結扎并切斷腸系膜下靜脈。在左側Toldt筋膜前方游離,由內向外、由上至下分離結腸系膜、直腸系膜。過程中注意保護雙側輸尿管及下腹下神經及盆腔神經叢。打開左側Toldt線,將乙狀結腸系膜完整游離。沿著直腸固有筋膜與盆壁筋膜的間隙行銳性分離。后方至尾骨水平形成隧道。然后再游離雙側,分離直腸前方。切開直腸前腹膜反折。于Denonvillier筋膜之間的間隙將直腸前壁與精囊分離(女性在直腸生殖膈平面進行分離)。切斷兩側的側韌帶并注意保護盆腔的自主神經。最后將直腸游離至腫瘤下方。在腫瘤下方至少2 cm處用腹腔鏡切割縫合器切斷直腸。在下腹作相應大小的小切口,用塑料袋保護好切口,將帶腫瘤的近端直腸乙狀結腸拉出腹腔外,切除腸段。將圓形吻合器的釘座放入近端結腸,重新建立氣腹。使用吻合器在腹腔鏡直視下作乙狀結腸、直腸端端吻合。吻合口必須沒有張力。沖洗盆腔后,吻合口附近放置10 mm雙套管。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情況。同時統(tǒng)計兩組患者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選擇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次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13%)低于對照組(17.7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方式治療直腸癌患者,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要在患者下腹部行一道15 cm左右的切口,腹腔內、腹壁創(chuàng)傷比較長,而且手術時間相對比較長,術后患者恢復速度比較慢,也容易出現(xiàn)吻合口漏、腸粘連、切口裂開及腸梗阻等一系列并發(fā)癥[4]。因此應用比較有局限。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對于直腸上段癌患者比較適用,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比較小,手術視野也比較清晰,術中出血量大大減少,這樣更有助于患者術后盡早康復,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相對比較低[5]。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下TME手術也得到了很快發(fā)展,腹腔鏡下TME術也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認可和肯定[6]。開腹TME手術中會受到直腸解剖位置、患者體位及盆腔空間狹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術中暴露自主神經難度大,也容易損傷自主神經[7]。腹腔鏡TME術中的腹腔鏡探頭可以靈活的轉換視角,因此可以將視野放大,并且深入組織間隙中,可以更精細的進行解剖。本次研究表明,試驗組患者手術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趙保玉等[8-9]的研究報道基本相符。由此可見,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在直腸癌治療中更具優(yōu)勢。
筆者認為,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中,一定要充分暴露術野,而且要求操作者及其助手應該具有輕巧、熟練的操作技術,術中手術室護士應該積極配合醫(yī)師操作。術前還應該充分了解、掌握手術相關部位的經典解剖、可能病理解剖及變異解剖方法,術中操作應輕柔,逐層采用“挑”“撥”等技術游離,盡可能保護系膜以及腸管[10]。考慮到醫(yī)院所處平臺,筆者也同樣強烈意識到??脐犖榻ㄔO的重要性,專科化和相對固定的腔鏡手術團隊是逐步提升手術質量的重要前提。
綜上所述,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效果良好,可減少手術出血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幫助患者術后盡快恢復,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成余.老年直腸癌患者行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的近遠期療效對比[J].山東醫(yī)藥,2011,51(43):92-93.
[2]陶凱雄.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0,13(12):265-266.
[3]任鏡清,劉建偉,劉少杰,等.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遠期療效比較[J].廣東醫(yī)學,2012,33(3):376-379.
[4]吳新軍,閆爭強,趙倫德,等.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的對照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17(5):371-374.
[5]李彥良,宋希林,孫現(xiàn)軍,等.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短期療效的臨床對比[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6):417-420.
[6]蔣宏進.無輔助切口完全腹腔鏡下結直腸外翻拖出式結直腸癌根治的臨床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4(5):126-127.
[7]何永剛,華智莉.腹腔鏡輔助結直腸癌根治術28例臨床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7):378-379.
[8]趙保玉,李國新.腹腔鏡輔助結直腸外翻拖出式手術治療中低位結直腸癌的臨床分析[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2,18(2):465-466.
[9]汪春良,袁航,許映,等.腹腔鏡中低位直腸癌經肛拖出切除92例療效觀察[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8):836-838.
[10]朱水根,汪春良,朱建軍,等.腹腔鏡直腸癌經肛拖出式切除術可行性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3):216-217.
(收稿日期:201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