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姝樂
摘要:本文的研究重點是毛南族的儺舞文化,其本身具有極具特色且高辨識度的文化品格,并且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文化生態(tài)藝術形式。如今,廣西毛南族作為儺舞的傳承地來說,至今還保留著大量的儺儀文化,毛南族人民對大自然有著十分崇敬的感情,同時還擁有著獨有的原生態(tài)肢體語言。本文針對廣西毛南族儺舞的歷史變遷與舞蹈形態(tài)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結合筆者對毛南族儺舞的理解來進一步探究儺舞藝術形態(tài)的成因。
關鍵詞:廣西毛南族 舞蹈歷史 舞蹈形態(tài)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8-0058-03
廣西毛南族人民長期生活在由群石所圍繞而成的石山之中,因此他們的交通十分不便,這雖然為毛南族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卻也最大化的保留了儺儀藝術最為原生態(tài)的文化形式。通過深入到廣西毛南族地區(qū)進行走訪后可知,毛南族人民仍然延續(xù)著古時的祭祀逐疫方式,并且在各種各樣的儺活動中充分的展示出了毛南族所具有的文化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為儺舞文化,因此針對儺舞藝術展開全面且深入的獨立研究,具有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毛南族儺舞藝術
毛南族是我國人口數量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以及西南地區(qū)當中。雖然毛南族的人口數量比較稀少,但是他們卻因為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與悠久的發(fā)展歷史而具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毛南族民歌、文學、 編織、雕刻、銀器以及儺舞等。
儺舞又可以被稱之為“鬼戲”“大儺”等,此種舞蹈形式主要來自于上古氏族社會當中的圖騰信仰,在古時,人們會通過儺舞來完成驅鬼、祭祀以及逐疫等重要的活動儀式,因此儺舞通常被安排到比較重大的節(jié)日當中。
廣西地區(qū)毛南族的儺舞也可以被稱作毛南族木面舞,毛南族儺舞同樣也是在民間的祭祀活動中所表演的,毛南族人會將儺舞稱之為“肥套”。在毛南族的祭祀儀式當中,毛南族人對大自然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他們想要通過儺舞藝術來獲得大自然的偉大神力,以此來實現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幸福美滿的生活愿景。毛南族所采用的祭祀儀式與表演流程都十分復雜且謹慎,在經過了漫長歷史長河的洗禮后,儺舞已經成為了毛南族儺文化的代表元素,同樣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項寶貴遺產。毛南族儺舞具有著十分濃厚的宗教色彩,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從側面展示出了毛南族人民的真摯、善良、友好。
二、毛南族儺舞的歷史變遷
(一)功能變遷
傳統(tǒng)毛南族儺舞的主要功能是開展宗教與祭祀活動,其中包含著十分濃厚的道教文化。傳統(tǒng)毛南族儺舞藝術是為了向善神表達感謝之情、向惡神表達敬畏之情,因此在儺舞表演的過程當中,需要嚴格按照儀式程序來有步驟的進行,同時還要注意其中所存在的幾點禁忌。首先,已經成家立業(yè)的毛南族成年男子必須要將師公請到家里來跳儺舞,這是為了向神靈還愿。其次,通過跳儺舞來還愿是需要每代人都完成的一項活動,如果上一代人沒有來得及還愿就去世了,那么他的下一代就必須要連同上一代的愿來一起還,并且要將還愿時用到的祭品數量翻倍。如果是連續(xù)三代來一起還愿,毛南族人會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套三朝”。再次,跳儺舞的師公應當是子女雙全的舞者,這就意味著他會將福氣帶入主家的家中。第四,由于跳儺舞是為了幫助主家來還愿,因此需要將跳儺舞的場地設置在主家的家中。最后,在跳儺舞的過程當中一定不要忘記迎接萬歲娘娘。在毛南族人的心目中,萬歲娘娘是賜予他們子孫的“送子善神”,因此他們必須要對這位萬歲娘娘獻上自己最虔誠的謝意。除此之外,其他眾神也都有著自己的職責,在跳儺舞的過程中,師公會按照步驟來邀請眾神一一出場,以此來達到祈求主家兒孫滿堂、世代平安、家族興旺、五谷豐登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毛南族儺舞從民間搬上了舞臺,從而也就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現代人開始將儺舞當成是一種慶祝節(jié)日活動的舞蹈形式,例如在2000年10月,日本文化部星野宏先生就曾將毛南族中的儺舞藝人請到了文化藝林中來交流表演。除此之外,廣西電視臺與臺灣電視臺也相繼拍攝了《毛南族尋奇》《在中國的故事?廣西毛南族》等多部民俗類紀錄片。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中,廣西毛南族的儺舞已經不再是依靠人們口口相傳的神秘舞蹈形式,而是成為了真實且親切的一種舞蹈藝術,從而從最初的“娛神”逐漸的轉變?yōu)椤皧嗜恕薄?/p>
(二)舞蹈動作變遷
毛南族是一個十分喜愛舞蹈和武術的民族,因此在儺舞當中經常能夠看到一些武術動作,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即為“雷兵”與“雷王”出場時的儺舞片段,其中出現了大量的武術動作技巧,例如前空翻、后空翻、小翻等等,這些技巧性較強的動作同表演師公的舞蹈功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性,如果師公的舞蹈水平較高,那么就可以輕松地完成這些動作技巧,從而讓整個儺舞表演變得更加精彩;如果師公的舞蹈水平稍弱,那么就可以將這些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忽略掉,并不會影響到儺舞的表演結構。由于帶有武術性質的技巧動作具有較高的隨意性,因此表演師公可以按照自己的舞蹈能力來靈活的改變技巧程式。然而,由于毛南族人需要依賴于農種來生活,因此他們并沒有較多的時間來對技巧型動作進行反復練習,長此以往,廣西毛南族儺舞中的技巧動作逐漸減少,將表演重心轉移到了更加深層次的情感表現上。直至今天,我們已經很少能夠在儺舞表演中看到武術動作,這也就意味著毛南族儺舞在沒有規(guī)范式傳承目標的約束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正在朝向簡化的方向不斷發(fā)展。
三、毛南族儺舞的形態(tài)考察
歸根結底來看,所有類型的舞蹈行為均能夠在舞蹈藝術的動作結構中找到其形成的根源。由此可見,廣西毛南族儺舞作為一種事物現象而言,同樣具有著它獨特的結構本質,如果想要將結構本質充分的體現出來,就必須要深入到廣西毛南族的藝術文化中來解讀儺舞的成因與歷史發(fā)展過程。
何為舞蹈形態(tài)?資華筠先生在他所作的《舞蹈生態(tài)學》一書中做出了這樣的闡述:“舞蹈形態(tài)是舞蹈自身通過人體運動表現出來的外部形式。它是直觀、動感與視覺所能夠感知的,也是可以進行科學分析的?!辈浑y看出,只有從舞蹈形態(tài)的角度來著手分析,才能夠準確的掌握某一個類型的舞蹈或舞種。為了提高分析過程的科學性,筆者以舞蹈形態(tài)的特征作為切入點,舞蹈形態(tài)具有著如下的三點主要特征:第一點為舞蹈藝術的韻律感與節(jié)奏性;第二點為舞蹈藝術的動態(tài)性與穩(wěn)定性;第三點為舞蹈藝術的配合性與協(xié)調性。其中,韻律感與節(jié)奏性所針對的是舞蹈藝術的動作時間而言的;動態(tài)性與穩(wěn)定性所針對的是舞蹈的表演過程而言的;配合性與協(xié)調性則是針對舞蹈動作而言的。
在毛南族儺舞當中有很多十分經典的舞蹈片段,知名度較高的有《穿針舞》《瑤王揀花踏橋》《土地配三娘》《魯班伐木架橋》等,筆者以《穿針舞》為例來對毛南族儺舞的舞蹈形態(tài)來加以分析。
《穿針舞》是毛南族儺舞的經典代表,儺舞舞者在表現中會如同穿針引線一般的來回穿梭不停,所表達的是眾神不遠萬里來到主家當中來幫助其實現愿望場景。儺舞舞者主要包括三元、灶王、社王以及家仙這四種。
《穿針舞》的舞蹈風格十分古樸,舞蹈動作也非常有特點,時而高低起伏跌宕不平,時而婉轉悠長行云流水。在十分自然的舞蹈形態(tài)中,表演者雙雙交錯穿梭,利用雙臂來帶動整個身體的旋轉,從而形成了一種方圓交錯的獨特格局,充分展示出了傳統(tǒng)文化中“天圓地方”的深厚意蘊。除此之外,在跳儺舞的過程中,師公手中會持有簡笏,其中一面刻有“乾坤艮巽震離坎兌”,另一面刻有“景天教主張趙李天師三臺華蓋勒令”。簡笏原本是道教中用于斬妖除魔的一種法器,后來被毛南族人引入到了儺舞當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
四、毛南族儺舞形態(tài)的成因
(一)宗教信仰
自古以來,“天圓地方”是我國陰陽學當中對于世間萬物所提出的一種學術概念,其本身具有著十分樸素的辯證法色彩。早在西漢時期,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楊雄就曾在《太玄·玄摛》中提及“元則杌棿,方為吝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圓”會帶動起事物的運動與變化,“地方“則會讓事物趨于靜止。我國的傳統(tǒng)陰陽學說是道教一直都十分信奉且依賴的哲學基礎,因此,作為受道教影響十分深遠的廣西毛南族儺舞來說,在《穿針舞》中所應用到的舞蹈動作就是“天圓地方”的直接表現。
除此之外,在道教中還十分講究性愛觀,這一元素同樣也對廣西毛南族的儺舞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儺舞動作當中經常會看到頂胯、扭胯、擺跨以及抖跨等動作。
(二)自然環(huán)境
通過上文中的介紹可知,廣西毛南族位處于山地地區(qū),毛南族人的生活環(huán)境同山與石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由于山路中的石橋十分狹窄且陡峭,因此毛南族人在出行時必須要小心翼翼。再加上山路的路面十分崎嶇且不平整,在走路時難以避免的會出現顛簸的情況,這就養(yǎng)成了毛南族人走路時的踮腳習慣,從而衍生出了廣西毛南族儺舞中的碎步與墊步動作。
(三)勞動方式
毛南族作為農耕民族來說,在其獨有的藝術形式中蘊含著濃厚的農耕稻作文化,在毛南族人的認識中,農耕就意味著面朝黃土背朝天,難以避免的要遭受烈日暴曬之苦。為此在毛南族儺舞片段當中,經常會出現一手遮陽、仰望天空以及屈膝等舞蹈動作。由于在農耕勞作的過程中,毛南族人需要肩挑重擔來行走崎嶇狹窄的山石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含胸、前傾的身體姿態(tài)。
參考文獻:
[1]吳越民.象征符號解碼與跨文化差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3):48-50.
[2]張子晨.中國儺文化的流布與變異[J].苗嶺風謠,2014,(08):77-79.
[3]王文,王榮麗.儒家與道家性哲學觀念之比較[J].中國性科學,2014,(10):21.
[4]舒秋彤,譚亞洲.論毛南族的傳世神話[J].河池師專學報,2012,(0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