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玉
語文學科具有思想教育、審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有利因素,有效地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入則孝,出是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彼训掠旁谑孜?,明確要求學生要致力于道德修養(yǎng),“行有馀力”,才是學習文化。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和兼顧到一些道德或思想品質(zhì)教育,這不僅是應盡的責任,也是應盡的義務。
一、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1.總覽全冊教材,確定滲透規(guī)劃。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每幅插圖都有思想道德素質(zhì)教育的內(nèi)容。教師在每個新學期的開始,都要認真學習教學“大綱”的要求,通覽教材內(nèi)容,針對各類型課文中的德育內(nèi)容做出合理的統(tǒng)籌規(guī)劃,進而確定出本學期的德育重點,制定出教學計劃。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而《富饒的西沙群島》講的是祖國的西沙群島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在《小貓釣魚》一文中,可以教育學生懂得做什么事都要專心致志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
2.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道德情感。情感是道德行為的支柱,教師應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情感體驗中去興致勃勃地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如,教學《小英雄雨來》時,先放一小段抗日錄像,通過觀看把學生的情感帶入到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時期,同時用彩色掛圖出示課文中的多幅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通過教師的圖文講解,學生會更加痛恨兇殘毒辣的侵略者,更加敬佩小英雄雨來。
3.借助教材,訓練道德行為。思想品德只有在實踐鍛煉中才能逐步形成與發(fā)展,如果光局限于理解好課文內(nèi)容還是不夠的。如,《幸福是什么》講的是三個牧童尋找幸福、十年后他們各自找到了幸福的故事。學完課文后應該讓學生明白:只有熱愛勞動,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生活得好。小學生,依賴性較強,勞動能力也較差,通過對以上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現(xiàn)存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相應的具體勞動實踐要求。如,在校做好值日、大掃除,在家利用雙休日自己收拾房間、打掃衛(wèi)生等,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二、常用的幾種滲透方法
1.“設身處地”的方法。通過采用心理換位的方式,使學生在心理上改變角色,這樣可使學生與作者、主人公之間產(chǎn)生情感共鳴,容易讓學生把對文章中思想內(nèi)容的學習變成自己的體驗與感受。如,《卡羅納》《小木偶的故事》等課文,都可以用這種方式。
2.“身臨其境”的方法。通過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動過程,把抽象文字符號描述的事物還原,形成相應的新形象,可以增強學生置身其中的感覺,激發(fā)學生潛在的情感。如,《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課文,可用這種方法。
3.“直觀演示”的方法。有一些課文內(nèi)容比較抽象,學生難以接受、理解,這就需要準備充足的掛圖、教具,使教材內(nèi)容變?yōu)橹庇^的東西,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加強印象。只有學懂課文,德育滲透才有效果。如,《想別人沒有想到的》《鄉(xiāng)下人家》等課文,在進行德育滲透時可用這一方法。
三、教師自身的影響
學生的思想道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yǎng),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教師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染學生,啟發(fā)學生,尤其是語文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進行品德教育,而且還要在生活中言行一致,以身作則,讓自己優(yōu)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成為學生學習和借鑒的鏡子。
可見,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作者的心思,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這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健康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