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柏仁
九年制義務教育七八九年級語文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略讀課文增多了。其目的很明顯,是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基于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方法上的探索,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條途徑、三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內容如下:
一、一個中心
即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為中心,這種能力包括:①讀懂內容;②理清結構;③把握技巧或特色。一篇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應以上面三條為原則,在實際教學中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自始至終把眼光盯在能力的培養(yǎng)上。例如,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梁衡的《夏》,本文閱讀訓練能力的重點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本文以景為線描寫的運用和作用,其二是朗讀能力。為此可以選取比喻在描寫中的作用為突破口,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好像爐子上的一鍋冷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fā),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墻”,第三自然段中的“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訓練提高學生識比喻句、造比喻句、用比喻句的能力,通過課堂范讀、領讀、齊讀、學生交叉讀等方法,來達到提高朗讀能力的目的。
二、兩條途徑
一條途徑是用速讀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短時間內快速閱讀課文、獲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的能力,以適應當今乃至今后社會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條途徑是用精讀的方法讓學生細嚼爛咽,消化課文內容,也是美文師生共賞析的一種和諧、完美的教學藝術境界。既以速讀為基礎,又不同于速讀,精讀的地方一般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或者是課文中精彩的語段。這兩條途徑相結合,是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好辦法。例如,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郭安鳳的《多一些寬容》一文,根據(jù)課文寫得通俗、文字淺顯易懂且以道理來論述道理的特點,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迅速讀完全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我們要多一些寬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1、2自然段,重點研讀作者“怎么樣”進行論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四者之間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它們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課堂研讀中,針對本文幾乎無事例的特點,可以相機引導學生舉出自己熟悉的事例,論證本文的中心論點。如,“將相和”“六尺巷”“寬宏大量的彭德懷”“化敵為友的林肯”等。這樣,既可以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用事實證明論點的能力。由讀到說,由說到寫,動口動腦,全面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三個環(huán)節(jié)
即緊緊抓住課前指導預習讀、課堂研討點撥讀、課后延伸鞏固讀三個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和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⑴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力爭把相當大的一部分內容在課前預讀消化掉。輕裝進課堂,輕松進入學習境界,轉苦學為樂學。
⑵課堂研讀。教師的點撥應是:點到點子上,點石成金;撥到關鍵處,愈撥愈亮。略讀課文的教學,中心與重心都應放在一個“自“字上,教師力爭淡化自己的“講授”形象,充當學生的拐杖、向導或者是“同學”。
⑶課后延伸鞏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再讀原課文,反饋消化;二是比較閱讀相似文章,對比把握;三是做閱讀訓練題,促使能力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