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偉+劉錦城
(314001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浙江 嘉興)
當權利受到侵害,將法律視為第一維權武器,是國家邁入法治建設的重要一步。關于高空落物的法律問題極為廣泛,《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边@一法律條款看似是對被高空落物砸傷之人合法權益上的保障,事實上又會引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住在高層的業(yè)主難以證明自己的清白遭受冤枉,又或者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涉嫌的業(yè)主導致受害人無法受償。面對高空落物我們如何維權,這一探究對法律的完善,維護被侵權人權益,避免冤罪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依據幾個判決不同的高空落物傷人案件,探討高空落物的判決方式,針對現(xiàn)行的法律發(fā)條,提出自己的改進意見。
一、高空拋物案件的復雜性
2000年5月10日夜,市民郝某路過學田灣正街65和67號樓下時,一只從天而降的煙灰缸將其當場砸昏。一審法院判決24戶居民中的22戶共同分擔16萬余元的賠償責任,從這里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司法者對此類案件的看法,雖然各級法院,甚至同一法院都有很多人持相左意見,但最后的立法結果更傾向一種打圓場的方式——你如果證明不了自己的清白,你就需要承擔責任,讓其他業(yè)主承擔起救濟被害人的責任,完全可以體現(xiàn)出我國的司法工正。但這樣粗暴的解決方式,真的如很多學者認為的那樣,是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一個獨特發(fā)展嗎?
單看數(shù)額,每一個居民分到的賠償額不到一萬,而到現(xiàn)在為止,賠償?shù)陌咐?,很少有均攤至每個人之后賠償數(shù)額依舊龐大的,也可以從中看出立法者的另一個想法,這筆數(shù)額對每一個責任人來說,都不是很大,萬把來塊錢,拿不出的很少,而集合起來之后,對受害者而言,也是一筆不菲的賠償款,不僅起到了救濟受害者的責任,也起到了告誡其他住戶的作用,對遏制高空拋物這個亂象會起到巨大的作用。
雖然這條法律引發(fā)的討論至今未休,支持者有,覺得不妥者亦有。2010年以前,侵權責任法正式實施前,對此類案件,很多都是同案不同判,為什么呢,因為確定責任真的很難,如我上面提到的“天降煙灰缸”案件,法院判決由居民分擔責任。而之后發(fā)生的其他標志性的高空拋物案件,卻又產生很多不同的結果。
2006年5月31日晚,深圳向南小學學生小宇經過一幢名叫“好來居”的高層居民樓時,被樓上掉下的一塊方形玻璃砸死。小宇的父母遂將好來居二層以上73家住戶及物業(yè)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賠償70多萬元。一審法院認為,沒有證據證明73家居民有過錯行為,但物業(yè)公司有管理疏忽行為,因此判決物業(yè)公司承擔30%的賠償責任,73家居民不承擔賠償責任。
2007年,一名女士抱著女嬰經過廣州市荔灣區(qū)芳村一幢樓下時,一塊由高空拋落的瓷片打中毛太太懷中的女嬰。事后,受害方以共同危險行為為由,將該幢樓18戶人家告上法院,索賠5萬多元。法院卻以扔瓷片行為不是18戶人共同的,因此不算實施共同侵害,應屬于普通侵權,應找到具體侵權者由其賠償。但由于證據不足、找不到扔瓷片的人,故法院不支持原告方的訴訟請求。
雖然都是同類型的案件,但判決結果相差之大,足以看出此類案件的復雜性,后兩個案件,受害者都沒有得到他們應有的補償,從這點上來看,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好像是一條很正確的法律,保護弱者,還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現(xiàn)行法條的不足之處
2014年10月18日,王先生騎著摩托車在樓下等家人一同外出吃飯時,一塊大理石從高空落下,砸到他的右手,頓時鮮血直流。經診斷,他手筋斷裂、手骨骨折,住院治療19天,經歷兩次手術,共花費醫(yī)療費2.3萬余元。此事導致他的手部功能受損,并因此被單位解聘。由于無法確定肇事者,2015年3月底,他將該樓72名業(yè)主告上法庭,索賠醫(y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等近4萬元。
他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呢,鄰居對他們家在背后指指點點,而真正的肇事者依舊難以確定,法院還為此出動多名法官,給72家住戶發(fā)傳票,誠然,這樣最后能使王先生得到應有的賠償,可是不是有點得不償失了呢?對高空拋物的警示作用呢?我們也很難看到,真正肇事者一直不出面承認,反而不需要賠償高額賠償金,是由所有的業(yè)主一直分攤的,其他無辜業(yè)主突然也變成了“受害者”,無故就收到傳票,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找不到發(fā)泄對象的這些無辜業(yè)主,他們的權利何人照顧?他們又會將自己的一腔怒火發(fā)泄向何處?
證據學上講究的“證有不證無”,在這侵權法第八十七條面前又算什么呢?業(yè)主要證明自己確實沒有干這件事,是不是有點過于強人所難了呢,畢竟沒有人會在自己家里裝一個監(jiān)控攝像頭吧。另外談到的救濟問題,被“天降橫禍”的受害者是弱者,那該樓的其他住戶就一定要負起救濟的責任嗎?這條法律的初衷是好的,平均分攤賠償費用之后,也確實不是很多,但對那些困難的家庭,說不定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法律考慮保護受害者時,難道不是不自覺的把這些其他無辜業(yè)主的權利侵害了嗎?
三、現(xiàn)行法條的初衷與改進空間
參加立法的民法學者梁慧星曾表達過他的理解與意見:立法如此創(chuàng)造本條的目的有二,那就是救濟和預防??蛇@條法律為何爭議頗多,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真實使用效果,此法條促進的不是對真正拋物者的追責,反而是促進鄰里之間的不信任,以及民眾對法律的惡感,試問當你安坐家中,卻突然接到法院傳票,因為你們這棟樓有人高空拋物造成損害,而警方找不到拋物者,所以,你需要承擔一筆賠償費用,你會不會對警察的工作產生質疑?你會不會對法院的工作產生惡感?你會不會覺得法律不夠公正?
再說救濟方面,如果有更好的方式去獲得救濟,我想很多人不會冒著傷害鄰里關系的危險去向同棟樓的住戶索取賠償,而那些因意外路過被砸傷的人更加不會,他們要付出大把精力趕到自己受害的地方,想辦法索要賠償,找出拋物者,如果有更好的救濟方式,誰會選擇這樣的方法呢。
一個正常的獨創(chuàng)性的立法不出問題,才是不正常,對那些充滿爭議的條款,去精益求精,去不斷完善修改,才是一個法律人的態(tài)度不是嗎?對高空拋物的事件,現(xiàn)在的法律雖有一定可行性,但筆者認為,還是有一定改進空間的。
首先,面對高層建筑的拋擲物問題,難道建筑物的管理方也有一定的責任,而且建筑物管理方是非常容易找到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明確規(guī)定出建筑物管理方對高空拋擲物損害的責任,不僅受害者容易找到責任人來索賠,還可以促進建筑物管理者對建筑物管理的增進,現(xiàn)在有些高空拋物案件因為小區(qū)內安裝的攝像頭而很容易就找到了拋物者,可有的小區(qū)因為物業(yè)管理不到位等等原因,遲遲沒有在小區(qū)內重要地點安裝攝像頭,還容易招致偷盜案的發(fā)生,如果規(guī)定出在找不到拋物者的情況下建筑物管理方的責任,是不是對促進建筑物管理方做好小區(qū)或高層建筑的安保措施有一定幫助呢?
再者,我們還可以參照香港地區(qū)的做法,香港的業(yè)主立案法團會購買第三者風險保險來針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通過保險的方式,既讓每個業(yè)主都付了錢,起到警示作用,而且交的錢更少,對貧窮者的負擔更低,發(fā)生高空拋擲物后,賠償款也可以更快到達受害者手中,不是更好嗎?
最后談到預防的問題,試問如果你是高空拋物的慣犯,在現(xiàn)行的法律下,你只要隱藏的夠好,不被人發(fā)現(xiàn),你所付出的代價就只有那么可憐的一點點賠償,其他業(yè)主無異于在幫助犯罪者承擔他所要承擔的責任,犯罪代價與這個犯罪可能造成惡劣影響、后果相比,是不是太低了一點呢?對于這類惡性案件,如果放任不管,這才是對人民的不負責,公安機關可以對此準備專門的方案,引入高科技破案手段,針對高層建筑加以巡邏和監(jiān)控,參照香港專門偵查高空拋物的特別任務隊,對這類惡性案件,進行有組織,有針對的打擊,是不是更能起到威懾,預防作用呢,就好比死刑放在刑法里,雖然我們堅持少殺,慎殺,但光是死刑的存在,就威懾了很多犯罪分子,如果我們也對高空拋物這類案件嚴加管控,針對性的打擊,那些有這個想法的人,也會好好想想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那些一時沖動扔東西的,也會考慮到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而那些因為懶而亂扔雜物垃圾的,更是要好好掂量掂量省這么點力氣是不是劃算了?,F(xiàn)行的例子也確實擺在我們面前——香港那個特別行動隊自成立以來用高科技手段進行監(jiān)督偵查,破獲過多起案件,相較之下,香港高空拋擲物現(xiàn)象遠遠少于內地,而眾所周知,香港可以說真的是高樓林立了,高空拋擲物現(xiàn)象如此之少,這支行動隊也是有一份功勞在里面的。
當然,如果真的難以確定拋物者,而其他救濟方式無法到位的特殊情況下,國家也應該義不容辭的擔起責任,而不是簡單的把責任推向民眾,簡單的讓整棟樓的住戶分攤責任,不僅粗暴,還容易引發(fā)逆反心理。
用多種方式確保救濟能快速到位,用多種手段確保能精確快速打擊此類案件,用多手準備確保對普通民眾起到警示作用,這是比所有住戶集體賠償更合理的方式,這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司法公正,體現(xiàn)出法律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
作者簡介:
秦志偉,嘉興學院南湖學院2015級學生。
劉錦城,嘉興學院南湖學院人文系。
注:本論文系嘉興學院2016年度校級重點SRT項目——《高空拋擲物致害的法律維權路徑探析》(項目編號:SRT2016B054)的研究成果之一。
指導老師:劉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