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審理過多起關于彩禮的糾紛,有個案子給我的印象比較深:男女雙方都是安徽農(nóng)村到北京務工人員,在同一家工廠上班,一來二去就成了男女朋友,開始談婚論嫁。
女孩要求男孩給3.6萬元彩禮,男孩照辦。雙方家人還約定來年春節(jié)回安徽老家領證結婚。可是春節(jié)回家,有很多人給女孩說媒,而且對方條件都還不錯。
女孩在眾多親友的說服下反悔了,不同意和這個男孩完婚。男孩多次找女孩想恢復關系,但女孩家人一直阻攔。男孩徹底死心,想要回彩禮,女方卻拒絕歸還。
多次索要未果后,男孩告到法院,要求返還彩禮。女孩承認收了彩禮,但她認為這是贈與,贈與一旦給付,就不能撤銷,所以她不用返還。然而在法院看來,彩禮的給付,是以男女雙方登記結婚共同生活為條件的,送彩禮是一種附條件的贈與。如果“結婚并共同生活”這一附加條件沒有達到,就可以要求返還彩禮。最終,法院判女方全額返還彩禮。
解困妙招:
1.交付彩禮留人證。一般給彩禮都是給現(xiàn)金,也不會要求對方出收據(jù)。那么,在交付彩禮時,最好找人在場見證。
2.事后追要可錄音。發(fā)生糾紛后,可以通話錄音或微信溝通等方法,讓對方認可收到過彩禮,走上法庭也能作為證據(jù)。
雷小云 北京市通州區(qū)法院法官
法律上有一個“特殊”的救濟手段:如果婚前按習俗給彩禮導致生活困難,離婚時可以要求返還。
我見過這樣一起離婚案:賈玫和馮浩結婚時,賈家父母要求馮浩給15萬元彩禮。馮家經(jīng)濟條件不好,沒有什么積蓄,馮浩東拼西湊又借債,才拿出10萬元。因為感情不和,婚后第三年賈玫告到法院要求離婚,馮浩提出了返還彩禮的要求。
馮浩向法庭提交了有關證據(jù),用以證明他為支付彩禮,已經(jīng)給生活造成困難。
法院最后支持了他的請求,綜合考慮他和賈玫結婚的時間、彩禮的數(shù)額和生活困難的程度等因素,判決他們離婚,賈玫返還彩禮7萬元。
解困妙招:
1.證明生活困難。提交銀行單據(jù)、借條、收入證明、證人證言、低保憑證等證據(jù),證明婚前給付彩禮造成了生活上的絕對困難。
2.注意訴訟時效。給彩禮的人提出或同意離婚,打官司時應一并提出返還要求;給彩禮的人不同意離婚,則要在離婚判決生效之日起兩年內要求返還。
王 燁 河北邢臺市廣宗縣法院法官
在婚姻習俗中,與“彩禮”相對應的是“陪嫁”,特別是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聯(lián)姻,彩禮和陪嫁的數(shù)目都不小。取消婚事時,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呢?
我舉一個案例,劉悅和張軍同居五年,2015年10月兩人開始談婚論嫁。張軍父母是辦企的,為顯示經(jīng)濟實力,結婚前送給劉悅88萬元彩禮。為了顯示兩家門當戶對,劉悅的父母拿出全部積蓄66萬元給了女兒做陪嫁。在舉行的訂婚儀式上,還特別安排了“給彩禮”和“送陪嫁”的環(huán)節(jié)。誰知訂婚之后,因為購買婚房、籌備婚宴等問題,雙方有了矛盾。劉悅和張軍取消了婚事,結束了同居關系。
分手后,兩家人因為如何處理彩禮和陪嫁鬧上法院。劉悅認為,是張軍悔婚在先,她不同意返還彩禮。另外,她的父母也給了高額陪嫁,彩禮和陪嫁已相抵。可張軍卻堅持,劉悅將88萬元彩禮返還,他退還66萬元陪嫁,法院最終支持了張軍的主張。
在這個案例里,張軍和劉悅分手,彩禮和陪嫁各自返還,看似是利益的平衡,但其中依據(jù)的法律卻不同。
陪嫁,多數(shù)為女方個人出資購買的物品或者其家庭所贈與的金錢。由此可見,女方的陪嫁多半是自主占有和親友饋贈女方個人所得,按照《婚姻法》規(guī)定,女方的陪嫁如果是在登記前給付的,一般視為女方個人財產(chǎn)。即便女方將陪嫁攜帶到男方家,與男方共同生活使用了陪嫁物,這些錢和物也不會被視為雙方共同財產(chǎn)。
如果兩人結婚后再離婚,張軍很有可能就要不回彩禮了,但這66萬元依然屬于劉悅的個人財產(chǎn),相當于張軍返還了陪嫁。
解困妙招:
1.婚前陪嫁全返還。如果陪嫁給付在婚前,屬于女方的個人財產(chǎn),分手時女方是可以全額要回的。
2.婚后陪嫁對半分。如果陪嫁給付在婚后,除非明確約定財物是贈給女方個人的,否則視為對夫妻雙方的贈予,離婚時按規(guī)定一人一半。
劉非燕 重慶第二中級法院法官
這些發(fā)生在全國各地的彩禮糾紛,只是管中窺豹的典型案例,也足以引人思考和借鑒。
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在提高,促使彩禮的金額不斷增加,目前平均金額已超過10萬元,最高的近百萬元。這是筆不小的數(shù)目,不管是男方還是女方都不愿意“損失”這筆錢。
男女雙方缺乏了解,為產(chǎn)生彩禮糾紛埋下隱患。據(jù)統(tǒng)計,近7成的彩禮糾紛,男女雙方是通過媒人介紹的,從相識到訂婚平均只有6個月。年輕人婚前同居和閃婚閃離,讓彩禮糾紛變得更加復雜。
婚姻法并沒有關于婚約彩禮的相關規(guī)定。對此,普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婚姻法的一項遺漏。其實不然,沒有規(guī)定就表明法律的態(tài)度是否定的。法律提倡婚事從簡,鼓勵自愿合法締結婚姻。
法律雖然有倡導,但現(xiàn)實中的習俗卻不易改變。如果男女雙方因為彩禮產(chǎn)生糾紛,法律不管,而是靠自己來解決,很可能會越鬧越嚴重,不利于社會和諧。
于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針對彩禮做出原則性規(guī)定:給付了彩禮后,雙方?jīng)]有結婚的、結了婚卻沒有共同生活的、給付彩禮造成生活困難的情況,可以要求返還彩禮。這是高度概括性的規(guī)定,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情況,為法官的自由裁量留下了余地。
現(xiàn)在的彩禮被賦予了太多的物質含義,甚至對有些家庭來說成為沉重的負擔,這就失去了本意。彩禮作為禮節(jié)和民俗,法律沒有禁止,但千萬不能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