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菁
[摘要]原本同根的中華民族語言在隔離半個世紀后存在些“詞語差”,即海峽兩地所用詞匯的音差、形差或義差等。造成詞語差的原因復(fù)雜多樣,但隨著兩岸語言交流增多,兩岸詞匯系統(tǒng)也開始進行互動,并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融合。
[關(guān)鍵詞]漢語;詞語差;融合
[中圖分類號] H1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9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88
[本刊網(wǎng)址] http://www.hbxb.net
由于歷史原因,海峽兩岸半個多世紀隔離,使得原本同根中華民族語言發(fā)生了些地域性差別。兩岸語言在各自社會條件下,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多方面的差異,交流時雙方會發(fā)現(xiàn)明顯的“詞語差”。這里所說的“詞語差”是指表達同一概念時兩地所用詞匯的音差、形差或義差等。兩岸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使得這些“詞語差”愈發(fā)明顯。
詞是指一定語音形式跟一定意義相結(jié)合,并且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由此可見詞是由音、形、義三部分組成。與臺灣人交流時,最明顯莫過于雙方口音不同,大陸人會說臺灣人有一口臺灣腔,大陸人一開口,臺灣人立刻知道是大陸來的。聽劉德華唱歌唱到“劊子手”時,大陸人因為《新華字典》上只讀guì便會認為他讀錯了,實際上他念的是臺灣標準發(fā)音kuài(2011年臺灣《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初稿)規(guī)定讀kuài),而在建國初期1949年商務(wù)印書館《增訂注解國音常用字匯》中收錄了guì和kuài兩個讀音,所以誤解是由兩岸審音考量不同造成“讀音差”。兩岸讀音差異有很多是古代因素造成的,如通假、古代專有名詞以及偏僻義項等。
一、無“詞語差”:音形義基本重合
這一類沒有任何差別的詞語占兩岸話語絕大部分。楊書俊和戴紅亮認為兩岸讀音差異從整體上看同遠大于異,即兩岸讀音的基本面是相同,這是兩岸普通話(國語)的共同基礎(chǔ)。其實不光是讀音,由于兩岸使用的都是漢語,所以雖分隔多年,詞語字形及含義也是同大于異。為便于討論,我們忽略聲調(diào)、韻母、聲母及組合中的不同造成的細微差別,視其為音形義基本相同,如步驟(zòu/zhòu)。詞語音及義相同,僅字形簡繁不同,我們視為音形義基本相同。如中華與中華。
二、有“詞語差”:音形義部分重合
(一)有“音差”
有極少數(shù)詞語僅僅是讀音完全不同,它們的形義卻相同,如垃圾(lā ji/lè sè)。
(二)有“義差”:海峽兩岸的詞匯相同讀音相同而意義有差別
1.義域完全不同
(1)原有詞語義域各不相同
任賢齊接受“魯豫有約”專訪時鬧了個笑話。任說某人的口條很好,觀眾大笑。他不知“口條”在大陸只是指豬的舌頭,任后來解釋說“口條”在臺灣指人的口才和條理。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兩岸朋友常趣談的例子是“例假來了”,在大陸是女性月經(jīng)周期來了的含蓄說法,而在臺灣意指例行的假期、假日。
(2)詞語原本不同但縮略語相同造成的義域不同
大陸臺灣
外教外籍教師外國傳入的宗教
勞保勞動保護勞工保險
高工高級工程師高級工業(yè)學(xué)校
戰(zhàn)機用兵作戰(zhàn)的時機戰(zhàn)斗機
2.義域大小不同
(1)大陸詞語義域大于臺灣詞語義域?!捌胀荚嚒痹诖箨懼敢话愕目荚?,而臺灣專指政府選定公務(wù)員人才考試?!皳P棄”大陸指發(fā)揚事物好的積極方面,拋棄不好的消極因素,而臺灣僅指拋棄不好的東西。
(2)臺灣詞語義域大于大陸詞語義域。臺灣男生女生涵義范圍要比大陸寬。大陸指在校學(xué)生,而臺灣則可指小至幾歲,大到幾十歲的中老年人,義同男性,女性。如:本公司同仁女生比男生多。花圈在臺灣白色的是用來祭奠,紅色花圈用來敬獻給先進人物,而在大陸花圈只單指祭奠物品。
3.義項多寡不一
(1)大陸義項多臺灣義項少?!按疅痹菍⑷忸悺⒑ur、蔬菜瓜果等食物串成一串進行燒烤,成為一種食物類型的名稱。這個義項兩岸皆有。但在大陸這個詞語引申到別的領(lǐng)域里,出現(xiàn)了歌曲串燒、鈴聲串燒、資訊串燒等詞語。即將不同種類歌曲、鈴聲、資訊等取其精華部分串在一起,組合起來。臺灣則無此義項。
(2)臺灣義項多,大陸義項少。干洗是用有機化學(xué)溶劑對衣物進行洗滌、去除油污或污漬的一種干進干出的洗滌方式,這義項兩岸都有。但在“男性尋芳客,小心被干洗。”這句話里,顯然還有其他涵義。在臺灣,干洗還有設(shè)圈套把人身上的錢財全部騙走之意。打槍在臺灣有被拒絕之意,如:我昨天告白失敗,被正妹打槍了。大陸無此義項。
4.色彩意義不同??撮T狗在兩岸均有看門狗的基本含義,都有引申為對狗仗人勢,維護強權(quán)人的諷刺意味,在大陸絕對是貶義詞。但在臺灣,看門狗還可指秉持公正、客觀立場的媒體,是代表民眾監(jiān)督政府行為的“看門狗”,具中性意義。黑店在大陸是貶義詞,指黑窩,歹人團伙,而在臺灣校園被比喻富有浪漫色彩的咖啡廳。地主在臺灣是個中性詞,指土地主人,在大陸則具歷史政治色彩,含貶義。
(三)有“形差”:海峽兩岸詞匯形式不同而意義相同
最明顯的例子是同為漢語在祖國大陸稱之為普通話,臺灣地區(qū)稱之為國語。
1.語素完全不同。悉尼——雪梨;菠蘿——鳳梨;首腦——閣揆;服務(wù)員——侍應(yīng)生
2.語素部分相同。角逐——角力;啞劇——默??;演練——操演;秋褲——衛(wèi)生褲
3.語素相同語序不同。熊貓——貓熊;命運——運命;文藝——藝文;善良——良善
三、“詞語差”形成原因
(一)歷史原因造成的差異
1949年后,兩岸實施不同政治制度,語言政策也因之不同,兩岸根據(jù)自身情況制定了相應(yīng)語言政策。在字音方面,大陸審音注重口語音,反映當代北京話的實際讀音;臺灣審音注重傳統(tǒng)音,而距離當代北京話實際讀音較遠一些。換言之,大陸審音較“白”,而臺灣審音較“文”。在字形方面,兩岸都曾對漢字做過簡化,簡化后的漢字有同有異。大部分簡化字基本相同,說明兩岸同出一源。兩岸字形的實質(zhì)性差異是臺灣注重字源,取其合于初形本義;大陸注重簡易,便于群眾學(xué)習(xí)。不同的政治歷史時期使得一些詞語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如大陸的紅衛(wèi)兵,階級敵人等詞便是。臺灣選舉文化中的拜票,跪票等。插隊一詞兩岸皆有,指插入已排好的隊伍中,但此詞在大陸還可特指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到農(nóng)村去生產(chǎn)生活。這個義項是大陸特有政治時期產(chǎn)生的。
一些原有詞隨著時間推移,意義在逐漸改變。同志古代指志同道合的人,后來又指為共同理想、事業(yè)而奮斗的人,或特指同一個政黨成員。在大陸一定歷史時期也被用來互相稱呼。而在臺灣“同志”隨著社會發(fā)展卻指同性戀者。
(二)社會生活的影響造成詞義演變
由于兩岸社會生活不同,造成祖國大陸或臺灣地區(qū)一方一些原有詞語出現(xiàn)新義項或新的引申含義,而另一方原有詞語含義卻沒有變化。臺灣的棒球用語被廣為引申。一壘、二壘、三壘在校園中被引申為男女性交往的各個階段。大陸則無此引申義。在大陸七八十年代因為實行計劃生育,出現(xiàn)超生一詞指超過生育計劃規(guī)定,多出生人口。而在臺灣則沒有此義項。
(三)縮略詞
縮略語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和語言習(xí)慣。各種繁雜組織、機構(gòu)名稱的縮略,是兩岸人員語言交流面臨的另一個大困惑。交際時為簡潔明快地表達,人們常用縮略語。含意上褒貶反差分明的有“脫產(chǎn)”一詞:大陸用語含意是脫離生產(chǎn),常見的有脫產(chǎn)干部、脫產(chǎn)學(xué)習(xí)等等,詞意上為中性偏褒。而臺灣用語在法律上則釋為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責任,將其擁有的財產(chǎn)隱匿或分散,屬違法行為。兩岸的工讀生的含意也相去甚遠:在大陸未成年而犯罪或常有劣跡的少年被集中勞動學(xué)習(xí)的地方叫工讀學(xué)校,與臺灣的少年感化院頗有近似之處。工讀學(xué)校中的學(xué)生就叫工讀生,與臺灣校園中邊打零工邊讀書的工讀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高考在臺灣指高等考試,是臺灣招公務(wù)員考試的一部分。大陸的高考則指大學(xué)招生考試。
(四)詞語的借入
1.方言影響。臺灣頗受閩方言影響,有些詞是從閩方言進入臺灣國語的,如無閑、天光等。有些閩方言詞在兩岸交流影響下也逐漸進入到普通話語匯里。如打拼,速配,牽手,烏龍等。
2.外來詞影響。對于一些外來詞的翻譯,兩岸譯法有同有異。安樂死,芭比娃娃,沙發(fā),布丁,肥皂劇等借入詞的翻譯兩岸是一致的,但有許多詞的譯法不一致,如
可卡因——古柯堿;三明治——三文治;朋克——龐克;悉尼——雪梨
另外,臺灣受日本二次元文化影響頗深,常會借日語詞,而漢語卻沒有借入的部分,如在臺灣有人會說“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坝堰_”便是日語借來的詞,指朋友。
四、海峽兩岸詞語互動融合
隨著兩岸交流增加,語言交流的增多,兩岸詞匯系統(tǒng)也開始進行互動,并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融合。一些臺灣詞語進入大陸語匯系統(tǒng),同樣,一些大陸流行詞語也進入臺灣語匯系統(tǒng),兩岸原有的隔絕感和陌生感逐漸淡化消失。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使得這一進程加快,一些在海峽一側(cè)流行的詞語迅速進入另一側(cè),使得人們很難覺察這是另一側(cè)的影響。
連戰(zhàn)、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時,“愿景”一詞使用頻率很高,甚至寫進了胡錦濤與連戰(zhàn)會談的兩黨“新聞公報”,“共同謀求兩岸關(guān)系……為中華民族實現(xiàn)光明燦爛的愿景?!碑敃r許多大陸人說“愿景”這個詞沒見過,它表示“所向往的前景”??雌饋?,漢語原有詞匯“愿望”、“期望”、“前景”、“遠景”、“未來”等,都能或多或少地表達“愿景”的意思,可“愿景”它將兩層意思結(jié)合得更緊,更牢固,顯得更簡潔凝練,現(xiàn)在大陸也常使用這個詞。
顏值,這個詞語在大陸出現(xiàn)并迅速流行到臺灣地區(qū),以至于臺灣人日常使用時都沒有意識到這個詞是從大陸先流行起來的,同樣的還有流行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說明兩岸語言的良好互動。類此的詞還有在臺灣地區(qū)先使用而后大陸地區(qū)也使用的有“媽寶”。另外詞語交流中,人們有了更優(yōu)選擇后會使用優(yōu)選詞語以替代原有詞語。如臺灣的房車一詞進入大陸后取代野營旅游車,普通話的面包車進入臺灣后取代原有詞語廂型小客車等。兩岸的頻繁交流使得雙方的語匯系統(tǒng)在不斷交換,碰撞,融合,之間的差異也逐漸縮小。
參考文獻:
[1]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1.
[2]楊書俊,戴紅亮.兩岸讀音比較研究——基于《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J].語言文字運用,2015(2):58-67.
[3]李志江.海峽兩岸漢語語音規(guī)范的差異[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06.
[4]許長安.海峽兩岸用字比較[J].語文建設(shè),1992(1):13-18.
[5]李昱,施春宏.海峽兩岸詞語互動關(guān)系研究[J].當代修辭學(xué),2011(3):64-73.
A Tentative Study on Gaps among Words and Phrases Across the Strait
HUANG Li-jing
(Shanghai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of leadership,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half century'segregation,there exist some gaps in the cross-strait Chinese word systems both of which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language-Chines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reasons why gaps were caused. However, with the frequent communication, the cross-strait vocabulary systems start to interact. Therefore a certain fusion occurs.
Key words: Chinese; gaps among words and phrases; fusion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