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豐臺區(qū)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為學生創(chuàng)設公民的生活,不僅在于學校教育必須實現對人的尊重、對人的主體性的弘揚和對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釋放,更在于學校教育必須給學生們種下公民意識的種子。
1.公民生活在“六小”公民教育中建構
“主動參與,學會尊重,勇?lián)熑巍?,這12個字是我們梳理出來的公民教育的三大核心價值理念,也是我們實施公民教育的落腳點。實踐中,我們通過“六小”公民教育活動把公民教育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公民教育的準則,從“教條”變成“兒童生活”?!傲 惫裰傅氖恰扒趭^自主、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小主人;舉止文明、遵章守紀的禮儀小使者;宣傳環(huán)保、愛護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小衛(wèi)士;謙恭禮讓、合作快樂的同學小伙伴;勤勞勇敢、自理自立的勞動小能手;為人正直、活潑開朗的快樂小天使?!睜幾觥傲 惫袷敲恳粋€豐臺一小孩子的入學第一課,也是貫穿于小學六年學習、生活始終的教育主旋律。
依據“六小”公民標準,學校特別概括出了48字要求,即“我不扔,我去撿;輕聲說,慢步行;大讓小,小敬老;有先后,不越限;愛學習,講方法;勤思考,重實踐;能自理,會生活;遇困難,不退縮”,并創(chuàng)編了“六小”三字歌,引導他們從細節(jié)做起,逐漸學會尊己、尊人、尊物、尊事、尊規(guī),讓公民素養(yǎng)“聚沙成塔”。
同時,學校進一步完善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動態(tài)評價體系,以此為杠桿來撬動更多孩子的進取心。評價量表、爭獲“六小”公民獎章、記錄成長足跡等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評價方式,讓他們平時一個好的習慣、一個小的創(chuàng)新、一次責任的履行,都得到關注,獲得獎勵,最終積累為長久的成長自信,喚醒并激發(fā)學生自我改變、主動參與的意識。
2.公民意識在體驗活動中生成
魯迅先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遍_展公民教育的真諦正在于此——讓孩子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讓他們學會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乃至與萬物的關系。
讓公民教育有跡可循。我們整合資源,完善《公民教育》校本教材,與國學誦讀、踐行北京精神、國際理解教育、民族教育、專題教育、社會大課堂等相融合,建構起了一套完整的有特色有實效的公民教育課程體系。同時,學校推行了以“我儲蓄我快樂”為理念、以撰寫成長日記為主要內容、以爭獲“六小”公民獎章為主要形式的評價體系改革。
讓公民意識在實踐中萌生。我們堅信,被束縛在課堂里的孩子,不會有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又如何能把個人的命運與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前途相連?孩子的參與意識只能在他們自身堅持不懈地主動參與中習得,尊重意識只能在被尊重中習得,責任意識也只能在勇于擔當的過程中習得。這樣的理念滲透在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全員參與的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要引導他們積極關注身邊的事務、班級的事務、學校的事務,乃至國家的事務。在“綠色校園我設計”“我們的小飯桌”“關于盧溝古橋的保護”等活動中,孩子們完全是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到各種事務中。
讓公民教育貼近學生的心靈。將校園生活和成長故事用“劇”的形式再現,是學校公民教育探索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我們排演了《小精豆斗魔記》《競選》《心在這里相遇》等,在復原、追問、反觀、再度體驗自己或同伴的生活情景、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習焉不察的經歷被賦予了教育的意義,學校形成了自育、互動的教育生態(tài)體驗場;在排練及演出的過程中,孩子的興趣、活力、潛能得到了釋放。我們相信,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是人格自我完善的基石,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00多門校本課程為每個學生個性的自由、獨立、創(chuàng)造和完善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我們也深知,只有當一個公民把自己融入集體、社會時,才會與他人達成更多的共識,實現個人與集體的和諧與進步。因此,學校引入探究式小隊活動,并被中國少年先鋒隊工作學會少先隊活動專業(yè)委員會命名為研究實踐基地。
3.公民素養(yǎng)在互動課堂中生長
如何更好地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促進學生公民素養(yǎng)的提升?創(chuàng)設互動課堂,是我們在摸索中尋覓到的解題良方。
我們的課堂倡導“互動”,不僅是學生個體的“動”,而且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共同提升的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诱n堂希望呈現出師生積極參與思考,善于傾聽質疑,樂于表達交流,體驗分享共促的一種教與學的狀態(tài)。
學校明確了互動課堂具有的四大特征:放——問題開放、個性釋放、身心解放;引——尊重認知、順學而導、引至方法;悟——主動思考、分享理解、準確表達;升——問題解決、情智相融、思維發(fā)展。教師們真真切切地將這四個字奉為課堂教學的“真經”,極力營造出互動的課堂氛圍,讓孩子們在課堂生活中享受尊重,積極參與,敢于表達。在互動課堂上,提問的孩子多了,敢于質疑的孩子多了,有個性見解的孩子多了,課堂研究的意味濃了。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孩子們探究著、體驗著、收獲著,主體地位也得以真正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