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好好的西瓜插了針管,會很快爛掉,這不是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嗎
近日,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官網(wǎng)發(fā)布了20條食品藥品類謠言匯總,包括謠言內(nèi)容、謠言傳播軌跡、媒體辟謠情況以及謠言的危害等。其實,在新媒體和自媒體快速興起的當下,這20條謠言不過是冰山一角。朋友圈里熱傳的沒有“上榜”的謠言,比比皆是。
在謠言的“包圍”中,我們還能愉快地吃喝嗎?
無中生有的謠言
這20條謠言中,有一類完全是無中生有,捏造事實。如“豬肉絳蟲水煮不爛”“SB250病毒”“打針西瓜致人中毒”“筆直黃瓜不正?!薄扒嘈反蜥?、注水”“黃鱔、黃瓜使用避孕藥”“小龍蝦用于處理尸體”“麥當勞、肯德基用轉(zhuǎn)基因雞”“糖精棗”“豬肉、櫻桃、大盤雞感染H7N9病毒”等等,都屬于此類。
面對這些嚇人的說法,消費者不妨先問:技術(shù)上可行嗎?
比如“打針西瓜”,且不說打進去的溶液能否擴散開,就是好好的西瓜插了針管,也會很快爛掉,這不是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嗎?
再比如“青蟹打針注水”,消費者買的螃蟹必然是活的,注射了那么多東西之后,螃蟹不死才怪。
退一萬步說,即使出現(xiàn)了謠言所說的情況,那也不意味著所有的產(chǎn)品都是如此被糟蹋的。換句話說,每種食品都有可能出現(xiàn)某些方面的不合格,如果因為“有可能不合格”就不吃的話,那基本上就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吃了。
比如,“有豬肉絳蟲的豬肉”“糖精棗”“感染了H7N9的食物”等,顯然都是不合格產(chǎn)品。通過正規(guī)渠道購買的商品,會更符合國家標準。所以,對于這種“不法商販可能如何如何搗鬼”的食品,只要堅守通過正規(guī)渠道購買食品的原則,中招的機會就很小。而且,正規(guī)渠道購買可以保留憑證,萬一遭遇不合格產(chǎn)品也可以維權(quán)索賠。這種機制也能讓商家有動力和壓力去保障食品的合格。
利用人們“寧可信其有”的心理
公布的20條謠言中,有的是用似是而非的危害嚇唬消費者,比如“微波爐致癌”“牛奶致癌”“柿子酸奶同吃致死”等。
這類謠言利用人們“寧可信其有”的心理,通過渲染其嚴重的后果來制造恐慌。面對這一類謠言時,消費者更要淡定。如果一種常規(guī)使用的東西被說成有危害,但是只在朋友圈里轉(zhuǎn)發(fā)、分享,而沒有任何權(quán)威機構(gòu)和政府部門出來確認,那么基本上就是謠言了。
還有的謠言是把 “不夠健康”和“存在一定風險”夸大其詞,嚇唬公眾。比如,“方便面是垃圾食品”的說法,就是把一種“不那么健康的食品”進行妖魔化,通過虛假的宣傳來嚇唬公眾。
而“魚腥草致癌”,則是因為魚腥草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成分,長期食用的確會增加健康風險,但這條謠言卻是把“一定的風險”夸大為“致癌”,從而獲得驚人的傳播效果。
把大劑量化學物質(zhì)的危害套用到微量存在的殘留中,也是謠言常用的手段。比如“自來水中的氯可致癌”,大劑量攝入氯及其反應(yīng)產(chǎn)物,的確會危害健康,但自來水中的氯遠遠低于那個“有害劑量”。“無根豆芽中的添加劑均可致癌”也是如此。
對于這部分謠言,消費者確實很難判斷。這些謠言并不是空穴來風,所以對其客觀評析需要相當?shù)膶I(yè)知識。
這是一個信息暢通的時代,當消費者看到這一類消息時,也不要忙著恐慌,不妨去搜索一下相反的說法,再比較一下傳播觀點的雙方中,哪一方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高。
為營銷而做的虛假宣傳
還有一類和食品有關(guān)的謠言,是為了商業(yè)營銷而做的虛假宣傳。
比如,20大謠言中的“白皮雞蛋更有營養(yǎng)”“富氧水是補氧神水”“小分子膠原蛋白抗衰老”等。這一類的虛假宣傳非常多,這三個甚至不能算是影響最大的謠言。朋友圈里、電視電臺及報紙雜志上,宣稱各種食物和保健品神效的,都可以歸入這一類。
這類謠言的存在,是利用人們“吃神奇食品來獲得健康”的愿望和“萬一有用”的思維方式,來進行商業(yè)欺詐。
對這一類謠言,消費者只需要記住:食物的作用只是提供營養(yǎng),沒有一種食物或者食物成分能給你特別的健康功效,所以,任何食物,但凡有人吹噓其原有營養(yǎng)價值之外的神效,都可以直接判斷為騙子。
當我們面對一條條“驚人”的信息時,未必有能力把它歸結(jié)到上面的某一個類別中。即便是專業(yè)人士,在面對具體的傳言時,也需要查閱資料和學習。
所以,對普通人來說,想要相對便捷地識別謠言,可以關(guān)注靠譜的媒體或者自媒體——如果這些來自不同平臺的靠譜信源都是相似的解讀,那么出錯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如果它們沒有跟進發(fā)聲,那說明這個傳言可能根本不重要,可以直接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