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核心地位被顛覆,地方本科院校的中國法制史課程正面臨著窘境。原因一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出現(xiàn)了急功近利性,并出現(xiàn)了彼此之問的惡性循環(huán);二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老套,學生對法制史的學習生出厭煩感。本文針對地方高校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的問題和改革對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以期為地方高校的法制史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法制史教學;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278-02
作者簡介:胡長云(1983-),苗族,湖南邵陽人,邵陽學院政法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理論法。
一、地方高校法制史課程教學內容特點
中國法制史是中國歷史學和中國法學的交叉學科,內容上時間跨度大,博大而繁雜。中國法制史包含了從公元前2l世紀到如今,經(jīng)過了夏商、秦漢、隋唐、明清等約4000年的朝代更迭的歷史內容[1];社會制度上包含的是從奴隸制逐步發(fā)展到今天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歷程內容;法制建設上包含了逐步對相關憲法、經(jīng)濟法、訴訟法等進行的創(chuàng)建并逐步完善的內容;因此,地方高校的法制史教學內容所要涉及的內容博雜,知識點涵蓋的領域眾多,覆蓋面包含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等方面的知識[2]。
二、地方高校法制史教學面臨的窘境分析
國內各大地方高校均開設有中國法制史課程,中國法制史是法學教育的基礎學科。實際情況在法制史教學過程中,該課程的“核心”和“基礎”地位已經(jīng)被遺忘,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邊緣化課程,課堂內外學習的環(huán)境冷清和落寞[3]。地方高校的中國法制史課程目前所處的地位較為的尷尬,教學效果也止步不前。
(一)法制史課程內容博、學時短、師生興趣缺失
國內法制史教材,內容博雜,主次區(qū)分不明顯,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表現(xiàn)為云里霧里,機械的灌輸和機械的學習。高校法制史課程設置為4個學分,每周4個課時,每課時40分鐘,對于內容包含知識面廣的法制史教學完全不能夠滿足教學需求,造成學生只能是對法制史知識大概的了解一些框架知識,無法體會內在的知識用處,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研究法制史的興趣[4]。
(二)高校不重視法制史課程,課程設置有偏見
高校法律系學習課程設置中,已經(jīng)將中國法制史排除在必修科目之外,將其安排在學生的選修課目錄中,而其他的非部訂的科目被設置為高學分的必修課,知識因為國家考試科目中有涉及,從上到下具有明顯的偏見性。導致法制史在大學中不會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受到冷落多年,使得法制史教學的研究人才極度缺乏,改革的舉措也未能落實到位。
(三)教學方法、手段陳舊,學生厭學心理嚴重
中國法制史在學生的潛在思維中第一印象:這門課條條款款太多,重點有不明確,不知道從何下手,花費了最多的精力和時間到頭來成績最不理想。教師上課采取的教學手段老套毫無新意,照本宣科的進行“念書”,很少對教學的方式做出變化,書本理論知識教師自己都很少有搞明白的,造成學生不能理解知識何用,造成學生對法制史敬而遠之的畏學、厭學心理。
三、中國法制史教學的對策分析
(一)法制史教學理念改革對策
高校的法制史教育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夯實學生所學的理淪知識,這些目標經(jīng)常性的被學校所忽視[5]。學校經(jīng)常將中國法制史與經(jīng)濟利益和政治追求相關聯(lián),使學生對法制史的理解得過于狹隘和功利化,致使我國的法制史教育陷入困境和功利化的惡性循環(huán)中而無法取得突破。中國法制史教學進行改革,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學校和學生要轉變教育和學習的思維觀念,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對舊的過時的教學念、思想觀說不,大力宣揚正確的教學思想觀念,使地方高校中國法制史教學取得長久進步。
(二)法制史教材優(yōu)化改革對策
法制史雖然是以法律制度為主,但也對當時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政治制度以及相關的人文、社會等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提出了要求,還需要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較好的國文水平,這對法制史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1)注重教材的時代文化性、科學合理性、知識綜合性、內容趣味性;(2)內容知識結構組成需具有新穎性、學術的前沿性和預見性,還需要符合教學的實際要求、適應專業(yè)人才的快速培養(yǎng)模式。
近幾年來,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在課程體系安排結構合理程度、課程內容符合實際程度、研究學術的理論、研究的前沿資料與文獻等方面都進行了大力的整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在推進中國法制史課程體系改革和法制史內容的整改進程中,注重合理分配法制史課程內容結構,法制史理論和實踐知識合理共存、法學學科之間兼容交叉互補,教學結構上把握好整體與全局的關系,逐步構建起內容充實富有趣味、涉及的知識全面、教學結構安排合理、教學理念適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適合教與學的精品法制史教材。
(三)法制史教學方法改革對策
法制史教學方法改革,核心是“講”與“不講”、“粗講”與“精講”、“練”與“不練”做到無縫銜接,確保教學時間上做到精簡,課堂上教學的內容力求精練,課題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精心設計,教學語言要富有吸引力[7]。尤其關注兩個層面:(1)科學把握中國法制理論知識結構和法制解釋的解析程度;(2)是理淪聯(lián)系實際,注重教學的實踐性。
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是4個相結合的落實到位[8]:①落實課堂講授與課堂討淪、課堂辯淪相結合的課程內容安排;②認真落實知識?;v授與理論知識專題講座相結合的課程教學計劃;③落實課堂上老師口述講授與組織學生觀看影像資料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④課堂理論知識教學與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實訓教學模式。同時推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維互動,實現(xiàn)法制史教學中的角色互換,讓學生換個角度對中法史進行了解,增強他們的學習和研究趣。
(四)法制史教學手段改革對策
中國法制史教學的傳統(tǒng)教學是千篇一律,老師口述和手寫傳輸知識,學生被動機械的接受僵硬的知識,這嚴重限制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也限制了教師在課堂上將法制史知識量進行最大化。因此,必須對這種滯后的教學手段進行徹底的改革,以擴大學生學習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最大化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果。
改革可從兩個方面入手[9]:(1)在教學內容上,教師采用學生容易理解,具有典型性意義的案例材料來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簡單明了的傳授;(2)在教學形式上,教師放棄千篇一律的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靈活采用掛圖教學、模型教學、幻燈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手段。通過音頻、文筆、圖像、動畫的有機整合,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具體化,深奧難懂的理論簡單易懂化,逐步完善成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中國法制史教學穩(wěn)定化。
四、結語
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面臨著各多種多樣的窘境,但無可否認的事實,中國法制史在法學基礎教育的各個學科里面,可使學生在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時達到較為深入的境界[10-11]。學校重視中國法制史課程教育,除了在觀念上的進行徹底的改變外,教學教材也可進行大面積的整改,但必須以中國法制史自身發(fā)展的事實規(guī)律為前提[12]。同時教師的教學手段可以多樣豐富化,可超越課堂講授的限制,但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為基礎。惟有這樣才不會在進行中國法制史教學改革進程中走如誤區(qū),從而確保中國法制史在法學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動搖。
[ 參 考 文 獻 ]
[1]佚名.發(fā)展中的黑龍江大學法學理論學科[J].中國法學,2006(2).
[2]邢琳.混合式教學法的探討——以<中國法制史>教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6(16).
[3]張維新.地方高校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出國與就業(yè),2009(5):109-111.
[4]段曉彥.中國法制史本科教學的困境及改進之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203-205.
[5]馬聰.中國法制史教學的困境與改革的出路[J].科技資訊,2008(25).
[6]徐祖瀾,包振宇.高校中國法制史課程漸進教學模式探析[J].社科縱橫,2015(5):154-158.
[7]丁煒煒.中國法制史教學中的困境與對策[J].法制與經(jīng)濟旬刊,2010(10).
[8]戴開柱.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理論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5(6):65-67.
[9]吳傳太.<中國法制史>教學的歷史回顧及改革的幾點建議[J].法商研究,1987(4):89-91.
[10]蒲堅.中國法制史[J].中外法學,1991(6):44-45.
[11]陳鵬生,王立民.新中國法制史:21世紀一個亟待開拓的中法史研究領域[J].法學,2001(2):15-19.
[12]戴開柱.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理論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