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琦
【摘要】新古典綜合學派(英語:Neoclassical synthesis),在二次大戰(zhàn)之后興起的經濟學學派,由約翰???怂古c保羅?薩繆爾森所建立。這個學派希望將凱恩斯主義的思想,導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分析架構之中,也希望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能夠經由數學模型而統(tǒng)一。新古典綜合派成為主流經濟學的基礎。本文主要從新古典綜合派基礎介紹(含義及經濟主張、相關背景、代表學家及著作、理論特點)、貨幣主張(主要是貨幣供給理論)、影響(作用)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一些理論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有參考作用。
【關鍵詞】貨幣乘數論 內生貨幣供應論 資產選擇的貨幣供應論
一、新古典綜合派基礎介紹、影響及其面對的挑戰(zhàn)
(一)含義及經濟主張。所謂“新古典綜合”的含義,就是把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倡導的以價格分析為中心的微觀理論,與凱恩斯的以總量分析為核心的宏觀經濟理論結合在一起。新古典綜合派是凱恩斯革命之后起初最有影響力的凱恩斯學派,又先后自稱“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Post-Keynesian Mainstream)”和“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新綜合”。在經濟政策上,主張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節(jié)總需求,以減少失業(yè)、消除危機。在經濟制度方面,主張混合經濟論,即公私機構共同對經濟施行控制。
(二)相關背景。1929年爆發(fā)了一場震撼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193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出版的 《通論》一書中提出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發(fā)展凱恩斯主義的熱潮中,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內部大體上形成了兩大主要支派:以美國薩繆爾森為首的新古典綜合派和以英國瓊羅賓遜為首的新劍橋學派。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新古典綜合派是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界流行的主流經濟學。
(三)代表學家及著作。新古典綜合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的漢森(Alvin H.Hansen),主要代表人物有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的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索洛(Robert Solow)和在美國耶魯大學任教酌托賓(James Tobin)等。
保羅.薩繆爾森在其寫作的《經濟學》一書中,大量引介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看法,此書成為美國大學中教授經濟學的重要教科書,這個學派也隨之擴展到世界各地。他們推廣約翰?希克斯于1937年提出的IS/LM模型,用來解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市場供給和需求模型導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
(四)理論特點
與凱恩斯和新劍橋學派相比,新古典綜合派更側重于貨幣的內生性。其理論特點有:1.綜合性、2.現(xiàn)實性、3.實用性、4.政策性。
二、貨幣主張
(一)貨幣乘數論
乘數(亦稱倍數)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卡恩(R.F.Kahn)提出的。所謂貨幣乘數就是指基礎貨幣擴張或收縮的倍數。新古典綜合派認為,在狹義的貨幣定義下(即 ,現(xiàn)金加活期存款),貨幣供應量的決定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基礎貨幣(用B表示),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由現(xiàn)金與銀行存款準備金組成,它是貨幣供應量(用Ms表示)變動的基礎;另一個就是貨幣乘數(用m表示)。這樣,貨幣供應量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為: Ms=Bm
貨幣乘數論的模型大體可以分成簡單乘數模型和復雜乘數模型兩類。
1.簡單乘數模型:■=m
式中,r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2.復雜乘數模型
薩繆爾森用“超額準備金率”來衡量商業(yè)銀行超額準備的大小,用“現(xiàn)金漏損率”來衡量原始存款漏出存款領域的多少。超額準備金率是商業(yè)銀行保留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準備金與存款貨幣的比率;現(xiàn)金漏損率是顧客在整個存款派生過程中所提取的現(xiàn)金總額與存款貨幣的比率。如果用e表示超額準備金率,用c表示現(xiàn)金漏損率,貨幣乘數公式則變?yōu)椋?m=■
(二)貨幣供給理論中的“新觀點”
1.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具有創(chuàng)造信用、創(chuàng)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其理由是:a.金融創(chuàng)新使得替代活期存款和通量的流動性負債形式迅速增加;b.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代彈性;c.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商業(yè)銀行爭奪放款的競爭,削弱了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造貨幣的能力;d.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信用擴張上只有程度差別。
1.金融機構創(chuàng)造存款貨幣的能力實際上取決于經濟運行狀況和經濟發(fā)展水平。這是因為:第一,金融機構的經營決策行為對創(chuàng)造貨幣的能力的影響;第二,對信用的需求是創(chuàng)造貨幣的關鍵。
2.中央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不是控制貨幣擴張的唯一措施(作用有限)。
3.宏觀金融控制的目標和手段應該改變。
(三)內生貨幣供應論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新古典綜合派明確提出了“內生貨幣供應論”,其主要觀點是:貨幣當局無法對信貸的供應實行完全的控制,貨幣供應量已成為一個內生變量。他們認為,貨幣供應量主要由銀行和企業(yè)的行為所決定,而銀行和企業(yè)的行為又取決于經濟體系內的許多變量,中央銀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銀行和企業(yè)的支出,更不可能支配他們的行動。因此,貨幣供應量是由經濟體系內部諸多變量決定并影響經濟運行的內生變量,貨幣供應量的多少是由中央銀行、金融機構、企業(yè)
和公眾的行為共同決定的。其主要理由可歸納如下:1.由金融機構業(yè)務活動決定的信貸及其創(chuàng)造的存款貨幣是貨幣供應的源頭,即信貸需求決定信貸供給;2.金融媒介方面的創(chuàng)新,能起到動用閑置資金,節(jié)約頭寸和改變貨幣流通速度的作用;3.企業(yè)創(chuàng)造非銀行形式支付擴大了信用規(guī)模,通過擴大信用規(guī)模推動貨幣供應量增加。
因此,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的控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四)資產選擇的貨幣供應論
托賓的貨幣供給理論認為,現(xiàn)代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的多樣化,使貨幣的供給函數變得極為復雜。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規(guī)模以及社會大眾的資產選擇都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應將銀行對準備金的需求行為函數與社會大眾的資產需求行為函數引入貨幣供給模型。包含貨幣供求的資產選擇一般均衡模型,貨幣供給是金融部門與實際部門的交互作用過程中與其他資產的供求同時決定的。
托賓模型資產主要有四種:1.股權、2.政府債券、3.基礎貨幣、4.外貿資產。
私人財富新供給來源有三個:一是存貨或生產資本的凈積累(I),二是政府預算
赤字(D),三是國際收支盈余(CAS),家庭儲蓄(S)是這三項之和,即 。由于儲蓄等于國民收入減去消費(C)和稅收(T)之余額,赤字等于政府支出(G)與稅收(T)之差,因此,國民收入Y=C+I+G+CAS。
1.股權資產供給——凈投資方程
托賓認為,私人資本投資是形成新的事物資本的來源,其信資本的所有權通過股票方式實現(xiàn)。資本品的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之間的差異是加速或減緩投資率變動的主要決定因素。當資本品的市場價值高于其重置成本則誘導資本積累的加速;反之,當資本品的市場價值低于其重置成本,則抑制或減緩資本積累。凈投資方程:
2.政府債券和基礎貨幣的供給——政府赤字的融資方程
托賓認為政府赤字是政府債券和基礎貨幣的來源。貨幣發(fā)行相對于基礎貨幣,包括現(xiàn)金或中央銀行存款債務中的等價物;非貨幣政府債務是永久性公債或統(tǒng)一公債政府赤字必須用發(fā)行基礎貨幣、統(tǒng)一公債和出售外幣資產來彌補。其中,發(fā)行基礎貨幣越多,負債越多,收入越多,出售外幣資產實質是本幣置換,不利于解決財政赤字。赤字的計算公式如下:
3.公眾的外幣資產供給
對于整個經濟來說,外幣資產供給由國際貿易盈余和外匯資產收益構成。政府和私人持有的外匯資產增量等于國際收支盈余,用公式表示:
根據上兩個公式可導出公眾的外幣資產供給函數:
4.托賓的資產選擇的貨幣基礎模型理論
托賓的決定短期均衡數量和價格的多資產模型表明,資產市場是相關互聯(lián)的,任何一種資產需求變化或收益率變化都將導致其他資產需求的調整,引起資產組合的變化。這一模型突出了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和貨幣傳導過程中的資產替代性。托賓認為,貨幣供給受制于公眾的資產偏好;公眾資產偏好及其資產結構是由整個金融體系的社會經濟部門的共同活動決定,非貨幣當局能夠直接控制的;金融和資本市場是儲蓄與投資高度不完善的協(xié)調,協(xié)調失靈是經濟不穩(wěn)定和宏觀經濟政策出籠的基本原因;金融貨幣政策能夠改變短期和長期的宏觀經濟結果,無論長期還是中期,金融政策都不是中性的。
三、新古典綜合派的影響
(一)新古典綜合派的綜合表明,這個學派已感到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經濟學必須考慮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微觀調節(jié)的如何協(xié)調問題。因此,新古典綜合派的綜合對推動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新古典綜合派關于調節(jié)宏觀經濟的運行,提高微觀經濟效率的論述,對我國建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新古典綜合派是從實證經濟學的手段和目標的統(tǒng)一角度考慮實證分析與
規(guī)范分析的結合的。薩繆爾森擴展了實證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范圍,表現(xiàn)了實證經濟學與規(guī)范經濟學在研究課題上的交叉和結合的取向。這為我們進行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的綜合達到解決經濟問題的目的。
(三)新古典綜合派的先驅漢森等人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時而繁榮、時而蕭條的更替,必須交替地實行收縮與擴張的政策。這種逆經濟風向行事的政策主張,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確有借鑒之處。
(四)新古典綜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彌補西方資產階級理論體系內部的不足,并試圖通過其理論體系來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前途仍是光明的。因此,它不可能真正解釋現(xiàn)代資本主義經濟所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健.當代西方貨幣金融學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2:91-95.
[2]王愛琴.新古典綜合派經濟主張及影響[J].合作經濟與 科技,2006,23:26-27.
[3]張俊勇,劉蕾.新古典綜合派理論簡述[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51-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