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反映。是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的。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笔篱g蕓蕓眾生,來去匆匆,都和它脫離不了關系,如果文學作品抓住這一點,來表現(xiàn)人物,反映生活,可謂是若網(wǎng)在綱。抓住關鍵,那么文章就會熠熠生輝,歷久彌新。這種妙用金錢,點化文章使之生輝的方法,在中學語文課本里也不乏其例。
一、出現(xiàn)細節(jié),突出性格
人物內心世界、性格表現(xiàn),往往不在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議論上,而在某種細小的動作上。如巴爾扎克的小說《守財奴》中搶奪梳妝匣事件,76歲的葛朗臺發(fā)現(xiàn)金子,“便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睡著的嬰兒”。這一特寫鏡頭,把葛朗臺這個金子占有狂的丑惡嘴臉活靈活現(xiàn)地凸現(xiàn)出來。真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再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來到咸亨酒店,由第一次“排出九文大錢,”到后面的“摸出四文大錢”,前后反差極大。一“排”一“摸”,情態(tài)大變,一前一后,錢數(shù)銳減。這樣的細節(jié)刻畫,十分鮮明地表現(xiàn)出孔乙己的內心世界。
二、形象鮮明,主題深刻
魯迅的小說《祝?!分?,祥林嫂深受封建禮教、封建迷信的毒害,在柳媽的善意勸說下,用自己省吃儉用的十二塊鷹洋去廟里捐一門檻以“贖罪”,為的是能參加“祝?!?,這一生動情節(jié),在深刻揭露封建道德本質的同時,又剖析了國民的弱點。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之所以對于勒有莫大的希望,之所以有朝思暮想、望眼欲穿、贊詞滿口,計劃千般的戲劇性表演,主要原因就是于勒的來信——“福音書”中說于勒在美洲賺了錢,可以把他們一家人從貧困的境遇中拯救出來。這就直接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金錢至上的關系。
三、刻畫人物,形象鮮明
曹禺的戲劇《雷雨》中圍繞一張五千元支票,周樸園和魯侍萍曾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周樸園想用它收買侍萍,彌補自己的罪過,這就一下子撕開了周樸園層層偽善的面紗,使周樸園冷酷自私的丑惡性格暴露無遺;魯侍萍斷然撕毀支票,表現(xiàn)出一個底層勞動婦女的骨氣與尊嚴,體現(xiàn)了侍萍正直、善良、剛毅、頑強的性格特點。
魯迅的小說《藥》中,華老栓疼愛兒子,為了給兒子看病,他節(jié)衣縮食,拿出積攢下來的“一包洋錢”給兒子買藥,而當看到滴著血的“藥”時,他卻又不敢去接。他深信人血饅頭能治好小栓的病,他為能買到這種藥而感到爽快、幸福。這樣,華老栓善良、膽小、老實、愚昧、不覺悟的性格特點,便躍然紙上。
四、推進情節(jié),相輔相成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的小說《守財奴》始終圍繞其生活的三部曲:愛財——騙財——守財,有層次、全方位地揭示了葛朗臺的虛偽、兇狠、愛財如命、貪婪成癖的性格,推動情節(jié)向前穩(wěn)步發(fā)展。如果沒有“財”(金錢)這一推動作用,那么整個小說將索然無味。
小說《孔乙己》中,作者在末尾兩段寫道,再沒有看到孔乙己,只是因為他還欠十九個錢,掌柜才想到他。作品四次重復“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的話,正含蓄地說明了孔乙己的全部身價還不如十九個錢,有力地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間接地交代了備受封建教育,科舉制度毒害和摧殘的知識分子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