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談到日本美術,不得不提17到19世紀風靡一時的浮世繪藝術。本文將淺談從日本的江戶時代中期到后期,以浮世繪最大的流派歌川派——歌川國安、歌川國貞、鈴木春信、歌川豐國等人對浮世繪的傳承,以及所呈現(xiàn)出的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的精彩文化。
關鍵詞:浮世繪;版畫;印象派
最初近距離接觸日本浮世繪是在06年,當時“和歌——浮世繪藝術巡展”在昆明斗南藝術館展出,那次展覽使我對日本浮世繪有了很深的了解,也使我對日本浮世繪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今天的日本放眼望去,五光十色的影像令人目不暇接,閃爍的燈光,漫畫書廣告和海報這些都是日本聞名遐邇的平面藝術,而這些藝術就發(fā)軔于日本木刻版畫藝術引領風騷的最輝煌的時代——浮世繪的傳奇時代。之前就有從書本上了解過關于浮世繪的一些內(nèi)容,它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是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主要描繪人們?nèi)粘I畹娜宋锖蛨鼍?,如美人、歌妓、浪人、旅游風光和演劇等。浮世繪的發(fā)展有四個時期:初期為明歷大火至寶歷年間,此時期的浮世繪以手繪及墨色單色木版畫印刷為主;中期為明和2年至文化3年,錦繪在此時期誕生;后期為文化4年至安政5年,美人畫的主流轉變?yōu)闇l齋英泉的情色風格;末期為安政6年至明治45年,此時期因為受到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率領艦隊強行打開鎖國政策的沖擊,許多人開始對西洋文化產(chǎn)生興趣,因此發(fā)軔于當時開港通商之一的橫濱的橫濱繪開始流行起來。浮世繪的著名畫師有創(chuàng)始人菱川師宣、揭開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帷幕的鈴木春信、美人繪大師鳥居清長與喜多川歌磨、戲劇繪巨匠東洲齋寫樂、還有寫實派大師葛飾北齋以及將風景繪技巧推向頂峰的一立齋廣重等,這六人被稱為“六大浮世繪師”。之前一直認為浮世繪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通過了解,才知道其實它也有手繪的作品。
從浮世繪一些美人圖中可以看出,這些作品畫面陪襯景物極少,甚至沒有,只剩下女性富有魅力的體型曲線和華麗的衣飾紋樣,這種大膽而簡約的處理不僅給予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而且表明浮世繪美人圖的主題與獨特的表現(xiàn)風格趨于成熟。有些浮世繪作品中女性服裝上的藤花紋樣,與文獻記錄的時尚圖案完全相同,這說明浮世繪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又與其特定的社會情境和需要密切相關。有些美人圖作品中有著過于露骨的色情傾向,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歌舞藝伎的大量入畫,表明藝術的表現(xiàn)對象已發(fā)生變化,畫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傳統(tǒng)圖式中的圣人先哲、王公貴族或文人雅士,而是花街柳巷的賣笑女子。導致這種主題的出現(xiàn)和流行,不會得到權力階層的喝彩,它的欣賞者和贊助者更多是富有商人和普通市民,因為戲劇與歌舞是他們最主要的娛樂和消遣方式。
日本浮世繪的好多作品都會通過三聯(lián)畫的方式來表現(xiàn)。原來,這是因為這些版畫最常見的板材為櫻花木,木板的尺寸,會受制于櫻花木的大小,超過10寸太多的畫便無法印制,這些較大的畫面就得拼板,通常是拼成三聯(lián)畫。這么一來就會形成有趣的效果,比如單看三聯(lián)畫當中一塊,邊緣的人物可能被切成兩半。這讓我想起德加就沿用過這種手法,將畫面邊緣的馬和馬車劈成一半,現(xiàn)在想想,也許是他不了解當中緣由,誤認為這是革命性的新構圖法吧。雕刻師的雕刻工作必須非常仔細,為了表現(xiàn)交際花的發(fā)髻或雨絲,他們有時得在板上浮雕出1公里寬的細線,真實巧奪天工。
我想,浮世繪的這種藝術形式對日本的革命性沖擊,也許就像古騰堡活版印刷對西方的影響吧;了解美術史的人,還會知道,浮世繪對現(xiàn)代印象派沖擊更是深遠。莫奈、梵高、德加等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璀璨寶藏,但他們的靈感卻不全是源自西方,日本繪畫帶給了他們嶄新的視野——歷經(jīng)長期鎖國的日本,19世紀中葉,恢復與各國的貿(mào)易往來。在繁華的國都江戶城,畫師工匠忙著創(chuàng)作藝品販售,江戶的木刻版畫多數(shù)是看完就丟棄,就像現(xiàn)在的漫畫和報紙一樣,這些棄置版畫就被拿來包裝陶瓷制品,銷往歐美。日本版畫就這樣開始進駐倫敦和巴黎的東方珍玩商店。在亞洲工藝品大量涌入歐洲之際,起初它們幾乎無人問津,后來藝術界發(fā)現(xiàn)這批色彩繽紛的畫作,很快便為它舉行特展,就這樣日本浮世繪撼動了西方藝術的根本。我們知道,19世紀中期的西方藝術正面臨重大危機,新興的攝影技術拍出來的相片,比任何一位藝術家的畫都要寫實,歐洲的寫實主義畫派走入了“死胡同”,為了尋找藝術靈感的新方向,畫家便齊聚欣賞,同時開始收藏這類日本新藝品。他們積極搜尋的不單只是收藏,它還有革命性影響,日本版畫呈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因為它不是寫實的,而是有其風格,純?nèi)粚懸猓鼜娬{畫作表面的肌理,而不是試圖在平面的畫布上創(chuàng)造景深的假象。印象派畫家對這些異國版畫在贊嘆之余也著手模仿,某些印象派畫家的經(jīng)典作品就是師法浮世繪,日本版畫讓西方藝術家大開眼界,這種來自遙遠異國的成熟藝術傳統(tǒng)和西方既有的藝術形式有天壤之別,他們在此找到了靈感來源,莫奈定居維尼時,蓮花池上的日式橋梁便是一例,他家墻上,懸掛的日本版畫促使莫奈修筑這座橋并將它入畫,進而發(fā)展出他印象派畫風;和莫奈一樣,梵高也收集了許多日本版畫,他將畫作掛在工作室作為靈感來源,他后期的作品在顯示日本版畫的影響,他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更引以為傲,“親愛的提奧,我想用日式手法,來畫這棟房子,完全摒棄陰影和投影,和日本版畫一樣,用明亮的色彩平涂,我所有作品都與日本藝術有極深的淵源?!辈贿^梵高對日本文化的了解,就和他的日文程度一樣,都是一無所知,也許他覺得日本文字就像繪畫一樣有趣,因此在他的版畫中文字只是裝飾,如果他了解其中涵意,必定大吃一驚,因為那是江湖紅燈區(qū)的歡場廣告詞。
通過了解日本浮世繪的作品,我知到了日本浮世繪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及其影響,也有幸在一些展覽中近距離觀摩了其板材,畫面中人物的線條、色彩、以及神態(tài)等。這些華麗作品,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在舞臺上被歡呼聲包圍的花魁的舞姿,也讓人不禁贊嘆畫師們的巧奪天工,真實令人嘆為觀止。就像當時前言中所說:“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對美的憧憬超越了國家和時代?!毕M絹碓蕉嗟娜四茴I略到日本的浮世繪之美,也希望日本浮世繪能成為我們永不消逝的財富。
參考文獻:
[1][日]秋山光和著.常任俠、袁音譯.《日本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2][英]蘇立文著.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3]劉曉路著.《日本美術史話》.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4]劉曉路著.《世界美術中的中國與日本美術》.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