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
我曾經(jīng)在黑板上對學生寫下兩個大大的字:“情懷”。我認為對于文學寫作,技巧始終是第二位的,情懷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個國家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后,人們?nèi)粘I畹木窈臀镔|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們也面臨很多問題。從人們心理層面來看,其實是浮躁的,但國家要繼續(xù)發(fā)展,所以我會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寫作。如果我看到了陰暗就寫光明,看到腐敗就寫廉政,看到浮躁就寫理性,那會不會導致文化和文學本身的虛假?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考慮的事情。我是一個文化悲憫者,我認為作家要有悲憫人物的情懷。
我的作品,包括《九三斷想》《九五隨想》以及大量的雜文,很多屬于“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因此,我本身難免被符號化。讀書本來應該是安靜的享受的時光,但可能我們寫作社會問題的含量比較大,經(jīng)常使人邊讀邊拍案叫絕,讀完胸中塊壘積壓很重。這樣的作品在中國當代還有它存在的特定價值,我不會放棄這一領域,但是也不會一味重復。我現(xiàn)在還是全國政協(xié)委員,反映社會問題可以通過提案方式得到疏導,有時,我在政協(xié)會議上言辭激烈,甚至拍案而起。情緒通過這種方式得到釋放,再回到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對自己就有新的要求,比如嘗試語言風格的變化,比如嘗試關注弱勢群體。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要關注弱勢群體,如西部的農(nóng)民、城市的打工者。
中國有三分之二的農(nóng)業(yè)人口,反映農(nóng)民的作品越來越少,其實他們離我們不遠。在文學越來越接近市場的今天,關注農(nóng)民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越來越少,這讓人非常遺憾。五六年前,我向大學生們提出:一要生存,二要發(fā)展。我不能說當初的文學理念是錯的,但在文學和市場結合如此緊密的今天,不能再讓文學低俗下去了,文學是要有擔當?shù)?,老一代作家應當自覺擔起重任。我的《清名》是反映一位從政的農(nóng)村老嫗對自己從政名聲非常在意的小說,我為什么要寫她?老嫗看不到,農(nóng)民們也看不到,事實上看小說的一般是知識青年和文化人。我在大學上課,就這個問題進行過探討,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寫給誰看的?市井百姓是不看的,安徒生是給那些在圣誕夜里守著壁爐、由母親或者家庭教師念給他們聽的孩子們寫的。當這些孩子們長大了,可以為社會做事時,在他們頭腦中有印象的小說會起作用,讓他們關心身處底層的貧民,關懷那些“賣火柴的小女孩”。
“知青文學”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讀者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文學作品,在此情況下,“知青文學”像是一面多棱鏡,人們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文化內(nèi)容。人們讀了“知青文學”作品,有可能了解當年的幾十萬人的生活,他們的青春與土地、勞動、農(nóng)民的關系。任何一種類型的文學作品都不可能全面包括生活,也不能涵蓋知青文學的全貌。我給自己規(guī)定,我不可以變成一個始終寫從前的作家。從前那個時代跟現(xiàn)在太不一樣了,那時,時代本身給人物的外在壓力很大,所以這個人物一寫出來就不同于當代人物的感受,本身就是特異的。這樣的作品本身容易吸引人。但即使這樣,我也不需要過多重復過去。
我們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的影視作品有些冒傻氣。反映1949年以前的影視作品很多,1949年以后的好作品鳳毛麟角。好的影視作品,應當既反映現(xiàn)實又充滿希望,而不只是看故事、看情節(jié),這樣的話,會把觀眾看傻了。影視作品不只是反映“斗”的歷史,影視審美有自然美、民俗美、人性美。看一部影視作品,感到愉快不一定要哈哈大笑,有可能心中一動,眼眶一濕,喚起某種情愫。不寫“斗”,不寫家族仇恨就沒有矛盾,作品中除了武打片之外也應該有文藝片,有像外國的《中央車站》《小鞋子》《入殮師》這樣的影視作品。即使是好萊塢這么商業(yè)化的氛圍里,評價高的作品也有很多是展示美好人性的。我們真的應當有人來策劃這樣的題材,多上演像賈樟柯導演的這類作品。
我曾在北京電影制片廠和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當了二十年的編劇,我的主業(yè)本來就是編劇,只是我“不務正業(yè)”,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但是,我仍然要說“我不是一流的作家,但我卻是非常棒的編劇”,電視連續(xù)劇《年輪》就是我擔任編劇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也參與了編劇?,F(xiàn)在,我又要擔任《大公仆》的編劇。當我看到谷文昌的照片時,我被他的目光震住了,他的目光里充滿憂患意識和悲憫情懷,把這兩樣東西加在一起,就是一個詞“人文”。谷文昌出身農(nóng)民,但就是這樣一位農(nóng)民出身的縣委書記卻成為了理想主義與實踐主義相結合的典范。他是河南人,卻把東山當作了又一個家園,一扎根就是十四年,帶領東山人民治風沙、建海堤、蓋影院,為東山今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其中最打動我的一個舉措是,他為東山那多達幾萬人的去臺人員家屬平了反,改稱“兵災家屬”,讓他們在政治上不受歧視,經(jīng)濟上受到救濟,這在當時需要多大的勇氣啊,甚至要冒著很大的政治風險。這個舉措最能說明他身上的人文氣質。人文關懷是國家公務員和廣大民眾溝通的前提。谷文昌雖只是一位縣委書記,處在國家管理層中的基層,按古時候的說法只是一個“七品芝麻官”,但他的精神高度卻讓他的形象不失為一位“大公仆”,而這一理念將貫串整部電影。
《大公仆》在敘事結構上應該更為現(xiàn)代。我始終堅持,越是主旋律的電影,就越應該遵循文藝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越要拍得好看。要把谷文昌的大半生用兩個小時來展現(xiàn),我們無法做到事無巨細,所以,我希望采用“大寫意”的方式來拍,比如,戰(zhàn)天斗地的場面將不會在我們的電影中出現(xiàn)很多,甚至可能一閃而過,相反,我們會用更多的筆觸、更多的鏡頭去表現(xiàn)細節(jié),以細節(jié)打動人,潤物細無聲。
回顧我的創(chuàng)作歷程,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我一直喜歡寫作,別的也確實不擅長,年輕時有了寫作的機會,并堅持下來了,這就是一種收獲。如今雖然老了,但可以一直思考、關注當下的人與社會,自說自話地寫寫隨筆,發(fā)表一些對事物的看法。今天有些所謂的文學不過是一種消遣,文學和時代的關系也越來越松懈了,因為很多人還不明白,寫作時情懷比技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