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對中美關系的觀察與思考
陳云對中美關系的觀察與思考,始終與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相連。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研究濃縮著陳云對于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思考和遠見卓識,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刻的歷史借鑒意義。
陳云對美國問題和中美關系的觀察與思考,緊緊把握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的主要矛盾以及我們黨在對美外交上的戰(zhàn)略考慮,立足于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實際需要,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基本問題,切實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圖為陳云
早在1925年商務印書館工作期間,陳云就已經開始關注美國問題??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在美國支持下,到1946年4月,東北地區(qū)的國民黨兵力已達七個軍近30萬人,一場圍繞東北地區(qū)的爭奪已經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陳云對美國對華政策和美蘇、美蔣關系的實質進行了深入分析。
陳云指出,為了趕蘇聯走,蔣介石叫美國出面干涉,以使東北問題國際化。在美國的積極支援下,國民黨軍隊除了占領山海關到錦州一線之外,還準備向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干線前進;蘇聯則一面將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干線正式移交給國民黨,一面卻要求共產黨退出大城市及交還已接收的政權。對此,陳云一針見血地提出了兩點認識:一是,“蘇聯采取這樣的措施是必須的”,惟其如此,才可以拒絕美國力量直接滲入東北;二是,在美蘇激烈博弈之下,“國共之間還要打仗”,我們黨“還須經過一個與國民黨進行艱苦斗爭的過程”。
陳云認為,當時東北地區(qū)的基本態(tài)勢是敵強我弱,因此斗爭將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其中,一則是由于日寇統(tǒng)治東北14年,而且“一般群眾對國民黨存有相當的幻想,認為他們是正統(tǒng),牌子正”;二則是由于國民黨“有美國援助,力量大”;三則是由于東北地區(qū)的群眾尚沒有發(fā)動起來,沒有鞏固的根據地,同時由于一部分部隊和干部思想上混亂,打人民戰(zhàn)爭還談不到。他提出:“我也需要準備兩手,慎重對待之。不能寄希望于國際條件的變化?!彼麖娬{:“我軍必勝,但敵人仍得到美國援助,尚有力量,不能有速勝觀點?!?/p>
陳云還認為,蔣介石露骨地給了美國諸如內河航行,天津、青島駐兵等許多權益,導致他的威信大大降低,同時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民心厭戰(zhàn),反對美國;另一方面,國民黨的統(tǒng)治危機已經日益加深,美國的援助也不能從根本上挽救其危機,起決定作用的是民心向背。據此,他對東北地區(qū)的前途持樂觀態(tài)度。他認為,革命力量在上升,反動勢力在下降,中國共產黨的力量空前強大,中國革命一定能夠勝利。
實踐證明,他的這些觀察與思考,無論是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深刻理解還是對我黨對美外交政策的深刻把握,都入木三分。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如何確保中國的美元外匯不受經濟封鎖和朝鮮戰(zhàn)爭的影響而蒙受損失是重要問題。為此,陳云同薄一波聯名簽署了關于金融物價情況的通報。通報指出:“對目前所存外匯,為防止被美國凍結與減少因美元貶值的損失,須迅速運用,并注意用之得當?!币荒甓嗪螅诌M一步提出國內各有關機構應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爭取解凍我方被美國凍結的外匯,這在最大程度減輕了中國美元外匯的損失。
隨著美國對華經濟封鎖政策的實行,陳云提出要加強城鄉(xiāng)物資交流;等等。他說:“美帝國主義說,沒有他們的糧食,我們便不能生存?,F在,我們把東北、西南等地的余糧運出來,解決了大城市解放后的吃糧問題?!?/p>
1956年,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陳云以蘇聯經驗為借鑒,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對中美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在對美關系上,按照“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陳云認為,美國是否承認中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多打掃房子”,“把他們在中國的基礎打掃干凈”。
20世紀60年代初期,針對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所出現的嚴重糧食問題,陳云認為,中國不僅地少人多,化肥工業(yè)還十分落后,因此中國只能走適合自己的農業(yè)發(fā)展之路。他明確指出:“我們解決肥料的方針必須是土洋結合,有機與無機結合。”為了緩解其時全國糧食供應的緊張局面,陳云主張,我國通過可能的渠道適當進口一些我們急需的美國糧食。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陳云又提出了“對資本主義要很好研究”的主張。他建議:“我們外匯儲備較多,存銀行要吃虧,除進口一部分生產所需物資外,可考慮買進黃金?!?/p>
可見,在從1956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大約20年時間里,基于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碰到的一些問題和困難,陳云從借鑒美國經驗、深刻觀察世界經濟發(fā)展趨勢及其深層次矛盾等角度,對美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不僅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對外經濟工作產生了重要指導作用,還有助于打破其時在對美問題上的“左”的思想禁錮,提高了全黨對于美國問題的重視和認知程度。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同時,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陳云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觀點。
面對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急需改善的國內經濟形勢,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穩(wěn)定農村工作,陳云不僅提出“糧食進口多一些不要緊”的觀點,還大膽表示“可以直接向美國買糧食”。他還強調,農民穩(wěn)住了,事情就好辦了。這是大計,是經濟措施中最大的一條。陳云還專門指出,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循序而進,一擁而上,看起來好像快,實際上欲速則不達。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他鮮明地提出:“要找增加外匯收入的來源,把它看作很重要的題目。”他還強調,要緊緊抓住外匯控制和組織好出口貨源兩個方面,以此來確保外匯儲備的穩(wěn)定。
對于中國與蘇聯以及西方國家的交往。陳云認為,過去我們學的是蘇聯那一套,但那時我們不能不學蘇聯。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同西方國家打交道多起來了,從1957年開始舉辦了廣交會。對這些問題,都應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他的這一觀點,是在深刻把握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主要矛盾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基礎上得出的。
這些思考,不僅在當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時至今日也依然產生著重要影響。
陳云對于美國問題和中美關系的觀察與思考,始終緊緊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實際需要,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刻的歷史借鑒意義??v觀陳云的相關闡述,其出發(fā)點都是解決中國的基本問題。這就決定了陳云對美國問題和中美關系的觀察與思考,并非泛泛之談,而是始終與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實踐緊密相連,始終與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相連。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美國問題和中美關系的觀察與思考,濃縮著陳云對于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思考和遠見卓識,因此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刻的歷史借鑒意義。
(《黨的文獻》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