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英
(上海市松江區(qū)小昆山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全科, 上海, 201616)
康復治療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陸東英
(上海市松江區(qū)小昆山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全科, 上海, 201616)
社區(qū)康復治療; 腦卒中; 臨床應用效果
腦卒中疾病是由于腦部的動脈循環(huán)受到障礙或出血或梗阻,而造成了神經功能缺乏性病變,主要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腦卒中較為常見,多發(fā)于老年人群,臨床中引起醫(yī)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1]。此疾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復發(fā)率和致殘率也很高,由于發(fā)病位置特殊,會對腦部神經造成嚴重損傷,進而出現偏癱,嚴重者可導致死亡[2]。社區(qū)康復治療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社區(qū)可用資源,提供給傷殘病患者最為有效的康復治療。這要求個人、家庭和社區(qū)共同參與,目標是患者身心障礙的全面康復,可采用多種功能訓練的方法,使患者得到最優(yōu)治療。隨著在臨床中提高腦卒中疾病診治水平,使得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也有顯著下降[3]。本研究通過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應用社區(qū)康復治療,取得的臨床效果比較滿意,現將本次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的108例腦卒中患者作為本次探討試驗的對象,所有的患者經嚴格檢查確診,均與腦卒中疾病的診斷標準相符合。應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將試驗樣本均分為實驗組(社區(qū)康復治療+常規(guī)治療)和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各54例。實驗組男26例,女28例; 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為(53.7±5.8)歲; 腦卒中的類型:腦出血有23例,腦梗死有31例; 病程為5~18天,平均病程為(7.9±5.3) d。對照組男29例,女25例; 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為(57.1±4.8)歲; 腦卒中的類型:腦出血有27例,腦梗死有27例; 病程為4~17 d, 平均病程為(6.9±4.9) d。2組患者性別、年齡、腦卒中類型和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均詳細詢問腦卒中患者的發(fā)病情況、生活基本情況,并立即進行常規(guī)全面檢查。充分結合2組患者的實際發(fā)病情況,并按腦血管病指南來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且讓患者接受自擬藥方治療[4]。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病情、環(huán)境以及心理方面的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社區(qū)康復治療。① 良肢位擺放及功能訓練:當患者的病情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后,護士提供指導,患者進行生活自理的訓練。起始護士輔助,而后患者自行完成,每天進行3次,每次可持續(xù)40 min。② 語言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音節(jié)練習,且叮囑家屬多與其交流溝通。③ 吞咽訓練:囑咐患者清淡飲食,并指導患者鼓腮、示齒等基本訓練。④ 認知康復訓練:醫(yī)護人員應使患者明白自己的病因,并對其進行特殊相關性的治療,展開計劃性的康復訓練。⑤ 家庭康復訓練:患者在家時,家人及患者應該持續(xù)不斷地進行康復性的訓練計劃,持續(xù)5個月。⑥ 社區(qū)康復訓練:社區(qū)康復中心應對患者不定期進行檢查護理,并積極為患者指導訓練,需持續(xù)2個月,以達到社區(qū)康復治療目的[5]。
1.3 觀察指標
根據在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6]。觀察并記錄實驗組和對照組中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日常生活運動功能情況,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情況。
1.4 評定標準
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根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級量表(NIHSS)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7]?;颊呷粘I钸\動功能的情況:根據Fugl-Meyer評定的方法(FMA)來對患者進行評定,評分越低表示日常生活運動功能越差?;颊呷粘I钭岳砟芰Φ那闆r:根據Barthel指數積分的評定方法(MBI)對患者的改善情況進行評定, MBI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越好[8]。
1.5 統計學方法
2.1 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情況比較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 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 2組患者的日常生活運動功能情況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運動功能(FMA)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日常生活運動功能比較±s) 分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 2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情況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MBI)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較±s) 分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腦卒中被稱為腦中風,老年群體常見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又被叫作腦血管意外?;颊甙l(fā)病存在各種誘發(fā)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的狹窄,閉塞或者是破裂,進而造成了腦血液循環(huán)的障礙[9]。臨床中主要表現為猝然昏撲、不省人事,或者突發(fā)性口眼歪斜,并且可能會出現半身不遂,以及智力障礙等特征[10]。此疾病發(fā)病率較高,病死率較高,復發(fā)率和致殘率也相對較高,由于病發(fā)位置特殊,患者突然發(fā)病,將使腦部神經受到嚴重損傷,進而會引發(fā)偏癱,情況較嚴重者,會致其死亡。腦卒中疾病情況特殊,老年人群屢見不鮮[11]。因此,及時確定成效顯著的治療方案,配合制定及實施效果最佳的康復治療計劃,已成為腦卒中患者治愈康復的關鍵所在。
社區(qū)康復治療有效利用社區(qū)中所有可用的資源,使本社區(qū)中的傷殘病患者可以得到最為有效的康復治療[12]。社區(qū)康復治療突破了傳統康復理念的束縛,根據患者的發(fā)病情況,并結合患者的家庭環(huán)境情況,進行合理科學的布置,以簡潔、舒適為原則,使意外傷害的發(fā)生降到最低,從而可使患者更好地于此環(huán)境中進行康復訓練[13]。社區(qū)康復治療要求個人、家庭和社區(qū)都要參與,使患者身心障礙全面康復,并采用多種功能訓練的方法,使患者康復治療達到最優(yōu)化,以期可恢復本初[14-16]。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身心一體化的康復訓練,注重心理干預對患者康復的作用,家庭成員應主動配合,并給予患者全力的支持,進而使得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17-19]。在采用社區(qū)康復治療的方案,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心境,并按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可減緩患者的病情,并能盡早康復。
本研究為了探討社區(qū)康復治療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對照組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實驗組采取了社區(qū)康復治療的方案。根據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運動功能情況,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情況的比較。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實驗組患者FMA評分,以及MBI評分均比對照組高。綜上所述,社區(qū)康復治療是治愈腦卒中患者的最佳方案,治愈的效果也較為顯著,可使患者的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得到改善,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不存在任何副作用,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該病死亡率,使患者康復效果達到最佳,值得在醫(yī)院中推廣應用。
[1] 崔立軍, 胡永善, 沈國光, 等. 我國腦卒中社區(qū)康復治療模式研究現狀[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0, 10(2): 185-189.
[2] 羅義云. 65例老年復發(fā)性腦卒中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 貴州醫(yī)藥, 2009, 33 (4): 379-380.
[3] 張冰嬋. 綜合社區(qū)康復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5, 23(3): 123-125.
[4] 吳礦文, 江濱, 梁杰, 等. 腦卒中社區(qū)康復簡易適宜技術在社區(qū)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1, 14(35): 4025-4027.
[5] 宋宇. 整體優(yōu)質護理在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 中國醫(yī)學工程, 2014, 22 (4): 171.
[6] 王新華. 醫(yī)院-社區(qū)-家庭康復管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意義[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2, 14(27): 318.
[7] 張國初, 裴建中, 蔣宏. 認知干預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作用[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0, 14(17): 90-92.
[8] 曲艷吉, 卓琳, 詹思延, 等. 中國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流行病學特征的系統評價[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5(12): 1294-1301.
[9] 謝春艷, 秦晨曦, 王耕, 等. 上海市社區(qū)退休人群社會經濟地位與心血管疾病患病關系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4, 35(5): 500-504.
[10] 高文娟, 李婷, 陳碧華, 等. 一線城市腦卒中患者社區(qū)康復現況及需求分析[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3, 16(27): 3228-3230.
[11] 符艷, 姚秀高. 漸進式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康復中的效果分析[J].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4, 36(3): 96.
[12] 董興魯, 周莉, 李宗衡, 等. 14家三級甲等醫(yī)院中醫(yī)醫(yī)師腦卒中康復知識水平調查[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4, 20(10): 988-990.
[13] 姜霖. 腦卒中患者早期肢體康復訓練的預后臨床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2): 259.
[14] 梅永霞, 張振香, 林蓓蕾, 等. 腦卒中患者照顧負擔評估的分析及對照顧獲益的啟示[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4, 30(7): 14-17.
[15] 蔡金樂, 劉改芬, 宋彥麗, 等. 全球腦卒中流行情況及其危險因素研究回顧[J]. 中國綜合臨床, 2014, 30(4): 437-439.
[16] 劉柯. 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的中醫(yī)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6, 20(18): 173-174.
[17] 范天倫, 陳海燕, 歐貽斌, 等. 跟蹤康復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6, 22(11): 1107-1108.
[18] 徐艷, 王霞, 胡維, 等. 分期康復護理模式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8): 12-14.
[19] 錢淑霞, 岳衛(wèi)清, 張曉玲, 等. 初發(fā)腦卒中后抑郁各時期的患病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6, 14(6): 950-952.
2016-11-15
R 472.2
A
1672-2353(2017)04-175-03
10.7619/jcmp.2017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