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英 口述 賈曉明 整理
周總理夸我出了個好主意
◎劉振英 口述 賈曉明 整理
1968年,我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時政記者。從此,幾乎每個星期我都能見到周恩來總理。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段時間里,國宴是沒有記者席位的。由于要趕稿子,記者經(jīng)常餓肚子。有一次,周總理在審查新聞稿件時得知記者還沒吃飯,便對外交部的同志說:“你們和記者都是工作人員嘛,你們可以參加宴會,為什么記者就沒有飯吃?”自此,國宴上開始有了專門的記者席位。我當時政記者時,也享受了這個待遇。
當時大部分外事新聞,特別是周總理自己的外事活動報道,都由他本人把關(guān)。1972年10月7日晚上,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報紙主編協(xié)會訪華代表團,談話一直持續(xù)到8日凌晨。當時,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首次訪華不久,中美兩國還沒有建交,中美關(guān)系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周總理這天晚上談笑風生,談話涉及各個方面。草擬消息稿時,用什么詞來形容這次會見,我有點兒拿不準,只好先寫上“賓主進行了友好的談話”。
盡管談了好幾個小時,周總理仍然精神飽滿。他同大家一一握手后,問我們今天的消息怎么發(fā)。我迅速把消息稿送上。周總理看到稿件中形容氣氛用的是“友好”二字,有點兒不滿意,當即用筆圈出,略加思考后,將“友好”改成了“坦率”。我看周總理那么高興,就大著膽子說:“‘坦率’二字一般用在有分歧的兩國政府的會談或會見中,這些人都是美國新聞界人士,談得又不錯,恐怕用‘坦率’不太好,可能還會引起一些誤會?!?/p>
周總理聽后沒說什么,稍停片刻后,突然問我:“你說用什么好呢?”我一時不知從哪兒來的靈感,回答說:“干脆客觀報道,用‘長時間’吧?!敝芸偫砜戳丝幢?,笑著說:“你今天出了個好主意!”于是他滿意地將“坦率”改成了“長時間”三個字。
周總理看到最后一段是參加會見的中方人員名單,便問:“怎么沒有你們兩人的名字?”(注:另一位是新華社女記者任紅福)我說,記者名字不見報,記者是來采訪的,不是參加會見的。周總理說:“今天我見的是美國新聞界人士,你們也是新聞界的嘛?!彼D(zhuǎn)身對新華社社長朱穆之說:“你把他們的名字寫上?!本瓦@樣,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上。
摘自《快樂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