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原作雛形】
評價他人的生活,是錯還是對?
上海一考生
有人說,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進入“全民八卦”的時代。明星名人的婚戀隱私、衣著品味被人津津樂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人生活也被人評頭論足。
喜歡評價別人生活的人,名聲往往不太好。整天拿別人的道德說事,是謂“衛(wèi)道士”;整天刺探傳播別人的隱私,是謂“八婆”;整天挑撥是非,是謂“長舌婦”;刻薄尖酸、揭人短處,是謂“毒舌”——看看,都不是什么好詞兒吧!
明知不好,還熱衷于評價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著一定的社會和時代根源。價值觀一旦多元,生活方式一旦“百花齊放”,“眾口難調(diào)”就難以避免。比如說以前人們的頭發(fā)又黑又直,但后來有人把頭發(fā)染成五顏六色,燙得比方便面還卷。站在不同立場、觀點各異、好惡不一的人們,就有人喜歡,有人厭惡,評頭論足就在所難免。極端的人甚至還會“付諸行動”——據(jù)說當年喇叭褲剛流行時,就有反對者剪別人的褲腿。
“評價他人生活”到底是錯還是對?不能一概而論。任何社會都有它的主流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和公序良俗,這些規(guī)范要貫徹到生活中,社會評價必不可少。這樣的評價能使符合主流價值觀、符合公序良俗的行為得到褒揚,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受到貶抑,進而激濁揚清,匡扶世風。
但俗話說“過猶不及”。如果對什么人、什么事都評頭論足一番,那不是健康的社會評價,而是庸俗八卦。評價他人的“度”是什么?一般認為,可以評價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屬性的部分,不應評價屬于私人屬性的部分。比如在公共場合是否排隊上車、隨地吐痰,這些行為具有公共性,屬于公共道德,就應該納入到社會評價的范疇。但是那些私密生活、個人隱私,比如情感婚戀、個人偏好,只要不違反法律、不妨礙他人,個人就可以自主決定,自由選擇,別人不應該過多窺探,過多評價。
評價他人的生活還有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對一些先天決定、又容易引發(fā)爭議的事項,不應過多評價。在歐美國家,最典型的就是種族膚色。在我們國家,當一個人的出生地域、身高相貌、階層屬性偏于負面時,最好也不要評價。喋喋不休評論別人的出身和長相,開口閉口“地圖炮”,不但“政治不正確”,還顯得缺乏教養(yǎng)。
當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評價、如何評價他人生活時,最好的原則是“慎言”。因為,“理解和寬容”是珍貴的美德。
【病文細評】
題目提示了文章內(nèi)容,但未揭示出文章的立意。從整篇文章的傾向性來看,作者是站在“反方”立場的,即否定無度、無原則地評價他人。因此,宜對這則標題作適當修改。
前三段由現(xiàn)實生活切入,既描繪了“全民八卦”這一社會現(xiàn)象,又分析了其成因。這正是從反面蓄勢,為得出“不宜妄議他人”的觀點蓄勢。所以,本文的論述重點應當放在否定妄議他人這方面,而不是作全方位出擊,沒有側(cè)重點。
根據(jù)“先主后次”的原則,這段“辯證論述”應當移至倒數(shù)第二段,在強調(diào)“不宜無度、無原則地評價他人”的基礎上作補充論述,而且須點到為止,要言不煩。
這兩段應是論述的重點,位置要適當前移,內(nèi)容應作適當充實。
文章的結(jié)尾很棒,如果與后移的第四段結(jié)合起來,則會使整篇文章既重點突出,又無偏頗之感,成為一篇上乘之作。
【升格佳作】
慎言——評價的原則
有人說,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進入“全民八卦”的時代。明星名人的婚戀隱私、衣著品味被人津津樂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人生活也被人評頭論足。
喜歡評價別人生活的人,名聲往往不太好。整天拿別人的道德說事,是謂“衛(wèi)道士”;整天刺探傳播別人的隱私,是謂“八婆”;整天挑撥是非,是謂“長舌婦”;刻薄尖酸、揭人短處,是謂“毒舌”——看看,都不是什么好詞兒吧!
明知不好,還熱衷于評價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著一定的社會和時代根源。價值觀一旦多元,生活方式一旦“百花齊放”,“眾口難調(diào)”就難以避免。比如說以前人們的頭發(fā)又黑又直,但后來有人把頭發(fā)染成五顏六色,燙得比方便面還卷。站在不同立場、觀點各異、好惡不一的人們,就有人喜歡,有人厭惡,評頭論足就在所難免。極端的人甚至還會“付諸行動”——據(jù)說當年喇叭褲剛流行時,就有反對者剪別人的褲腿——這事兒若擱在今天,人家可告他“侵犯人權(quán)”,因為穿衣戴帽完全是一個人的人身自由。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里,那些私密生活、個人隱私,比如情感婚戀、個人偏好,別人都不應評價。就像某某影星的婚戀、某某主持人的炒股理財、某某運動健將的廣告代言……只要他不違反法律、不妨礙他人,他就完全可以自主決定,自由選擇,別人沒有必要作過多窺探,過多評價。如果對什么人、什么事都評頭論足一番,那不是健康的社會評價,而是庸俗的八卦。
評價他人的生活時,還有一個底線不能逾越,這就是“政治正確”的問題。比如對一些先天決定的或容易引發(fā)爭議的事項,就不應過多評價。在歐美國家,最典型的就是種族膚色和宗教信仰。在我們國家,當一個人的出生地域、身高相貌、學歷層次以及階層屬性偏于負面時,最好也不要評價。喋喋不休地評論別人的出身和長相,開口閉口“地圖炮”,不但“政治不正確”,還顯得缺乏教養(yǎng)。個別小品、相聲演員在演出中專挑別人長相上的缺陷冷嘲熱諷,這就不僅是庸俗、粗俗、低俗的表現(xiàn),更是一個人的素養(yǎng)甚至教養(yǎng)的問題。
那么,我們是否就該對他人的一切行為熟視無睹、噤若寒蟬?非也。評價的原則是,可以評價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屬性的部分。比如在公共場合是否排隊上車、是否大聲喧嘩,這些行為具有公共屬性,屬于公共道德,就應該納入到社會評價的范疇中去。任何社會都有它的主流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和公序良俗,這些規(guī)范要貫徹到生活中,社會評價就必不可少。這樣的評價能使符合主流價值觀、符合公序良俗的行為得到褒揚,使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受到貶抑,進而激濁揚清、匡扶世風。不應評價屬于私人屬性的部分,只要無礙法律法規(guī)、公共道德,任何私人屬性的東西我們都無權(quán)置喙。
當你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評價、如何評價他人生活時,最好的原則是“慎言”。因為,“理解和寬容”是珍貴的美德。
【升格點評】
改后的標題源自文章末段的一句話。以此為題,內(nèi)容上揭示了作者的觀點,表達上又有分寸感,不過于生硬和絕對化;結(jié)構(gòu)上題文呼應,使文章更具整體感和凝聚力。
這段升格文增補的最后一句話,將“穿衣戴帽”與“人身自由”聯(lián)系起來,正是為了自然過渡到下文的議論。
這段內(nèi)容是對本文重點論述部分的適當充實,使論述更具體,更貼近現(xiàn)實。
將原文的第四、第五段的部分內(nèi)容移至此處并加以合并,交代了評價的原則。以及符合原則的評價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對上文主要觀點的一種補充,所以用語上要力求簡明扼要,點到為止。
最后一段是對觀點的重申,又與標題照應,有“豹尾”之功效。
【問題指要】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思想,也較有深度。但是作者犯了很多考生在考場上常犯的錯誤,那就是:寫議論文總是擔心被閱卷老師認為“偏激”,而喜歡把文章寫得四平八穩(wěn)、面面俱到——不管提出什么觀點,文章寫到一半,總要來個“話說回來”,來個“辯證思考”。其結(jié)果是,追求“面面俱到”,卻使文章“面面俱不到”。因為僅僅800字的文章,要想把問題說深、說透,就必須集中筆力,重點突破。即便一定要“辯證分析”,也應要言不煩,點到為止。我們不妨回顧一下議論文中的名篇佳作,四平八穩(wěn)的文章一般難見蹤影。
【升格指導】
一是改換標題。應將模棱兩可、語意含糊的標題改得旗幟鮮明??紙鲎魑模ㄓ绕涫亲h論文),“明快”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你不能讓閱卷老師去揣摩你的立意。
二是調(diào)整思路。如果一篇文章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論點,一般宜用由主到次的順序。根據(jù)本文開頭的鋪墊和蓄勢,適宜采用先主后次的順序,即先論述“不宜妄議他人”,再補充交代“恰當?shù)卦u價”的價值。不宜交叉論述或主次不分,因為這容易給人思維混亂之感。
三是適當增刪。重點論述的內(nèi)容,要適當充實,使論述充分;補充交代的部分,宜點到為止,不作過多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