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好萊塢電影的發(fā)展史,其從誕生至今的百余年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好萊塢的影片,無論是從票房上來看,還是從影片的傳播范圍來說,都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這除了與好萊塢的營銷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影片本身的視覺審美效果也不容忽視。同時,好萊塢大片的視覺審美,也是這個“讀圖時代”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文章將從陌生化、奇觀化、狂歡化三個方面,來對好萊塢大片的視覺審美文化進行解讀。
[關鍵詞]好萊塢;陌生化;奇觀化;狂歡化;視覺審美
縱觀好萊塢電影的發(fā)展史,其從誕生至今的百余年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滲透著好萊塢個性化的審美風格,其別具一格的敘述視角、宏大的場景、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新奇的故事情節(jié),都成為好萊塢大片鮮明的特點。而且,無論是從票房上來看,還是從影片的傳播范圍來說,好萊塢大片都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和贊賞。之所以有如此好的成績,除了與好萊塢的營銷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影片本身的視覺審美效果也是其大受歡迎的重要因素。好萊塢大片的視覺審美,也是這個“讀圖時代”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目前,對于好萊塢影片視覺審美文化的研究還不夠全面、系統(tǒng),本文將從陌生化、奇觀化、狂歡化三個方面,來對好萊塢大片的視覺審美進行文化解讀。
一、陌生化
好萊塢電影始終直指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觀眾的好惡自然就成為電影在情節(jié)編排上的權威風向標,這種對商業(yè)利潤的執(zhí)著追求有時甚至會影響到電影對美的生產,電影人往往需要把拍攝電影的過程變?yōu)闄C械化的流水線生產,在電影中加入各類反復出現(xiàn)在不同作品之中的商業(yè)元素(如男歡女愛、暴力兇殺等)。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審美需求,陌生化被應用到好萊塢電影創(chuàng)作之中,這不僅豐富了陌生化理論的內容,而且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fā)展。
首先,陌生化在電影藝術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而且使原本模式化的東西變得新奇,無形中增添了影片的藝術魅力。從電影發(fā)展的層面來說,只有新穎、獨特的藝術作品,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創(chuàng)作影片的過程,就是不斷進行陌生化處理的過程。而且,電影本身就是一種集畫面與聲音于一體的藝術,通過視覺和聽覺效果給觀眾超強視覺沖擊力,這是電影藝術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現(xiàn)。從藝術理論發(fā)展的層面來看,只有通過不斷地對陌生化進行實踐,才能不斷豐富陌生化的內涵,在運用陌生化理論的同時使陌生化理論得到豐富,從而有利于陌生化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綜觀好萊塢大片,對影片中的場景進行陌生化處理,是增強影片視覺效果的重要途徑。例如,影片《阿凡達》(Auatar,2009)中美輪美奐的場景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超然想象,就是陌生化的生動體現(xiàn)。如影片中漫天飛舞的色彩艷麗的飛龍、參天的巨樹,類似于牛與犀牛結合體的斯塔姆巨獸等奇異的動物,粉色與紫色的植物,飄浮在空中的靈魂之樹的種子等。影片陌生化的呈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數(shù)字技術的應用,正是通過3D技術的應用,才打破拍攝手段的束縛,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
其次,場景上的陌生化,并不是陌生化的唯一體現(xiàn),改變傳統(tǒng)影片審美對象上的約束,也是陌生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所謂的審美對象,是指能夠讓人產生審美的對象,這里的對象很自然地就與人發(fā)生了一定的審美關系,放在電影藝術上來說,就是電影這一客體與觀眾之間的審美關系。在影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觀眾為中心,滿足觀眾日益多樣化的審美需求,是追求陌生化最根本的原因。好萊塢大片之所以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注重影片審美對象的需求追尋陌生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影片《猩球崛起》(Rise of/the Planetof/the Apes,2011)對此就有生動的體現(xiàn)。一方面,《猩球崛起》以變異猩猩的視角為出發(fā)點,通過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故事,以此來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對人類的一些社會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這一視角具有獨特性,改變了觀眾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給觀眾帶來持續(xù)不斷的審美體驗。另一方面,除了視覺上的審美體驗,《猩球崛起》在聽覺上,也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影片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科幻片的音樂模式,采用全新的配樂模式,而且影片中所使用的管弦樂,更是沖擊了觀眾的視覺享受,把視覺享受和聽覺沖擊有機融合在一起。
二、奇觀化
受經濟全球化熱潮的影響,消費主義成為一種新的潮流,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改變,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文化層面,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轉變,尤其是視覺文化的興起,引起了人們的極大反響。電影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自然也受到了消費主義的影響,表現(xiàn)出奇觀化的特征。所謂的“奇觀化”,是指電影畫面的構成方式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構圖模式,而是更加追求通過畫面的租借和創(chuàng)新,來增強影片的視覺表達效果,以滿足觀眾的視覺快感。
好萊塢電影的視覺奇觀化有著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毫無疑問,奇觀化的熱潮充斥在電影界的各個角落,無論是東方電影,還是西方電影,都受到了奇觀熱潮的沖擊,尤其是好萊塢大片,更是堪稱奇觀電影的“領導者”。例如,災難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通過一系列奇觀化的場景——水淹曼哈頓、冰凍紐約城等,給觀眾帶來了世界末日的體驗;科幻片《星球大戰(zhàn)》(Star Wars),通過奇觀化的太空場景、新奇的故事情節(jié),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影片《X-戰(zhàn)警》(X-Men)更是憑借其新奇的動作畫面,捕獲了廣大觀眾的眼球。在電影奇觀化的演繹上,好萊塢大片發(fā)揮了極大的表現(xiàn)作用,為其他國家的電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奇觀電影史上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而電影中的奇觀化,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動作奇觀、身體奇觀以及速度奇觀、場景奇觀中,無論是哪一方面的奇觀,都在增加影片的張力和感染力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此外,所謂的奇觀電影,并不能狹義地認為通過一系列宏大場面的設置就可以成為奇觀,也并不是說采用了特技就能成為奇觀,更重要的是通過新奇的視聽設置達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影片主題的作用。例如,在《黑客帝國》(The Matrix)中的“子彈時間”就利用一種視覺奇觀表現(xiàn)對時空觀念的新思考,這一奇觀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而且這一奇觀之后被多部電影所引用,成為奇觀電影中的經典范例。
身體奇觀是好萊塢大片奇觀化的重要表現(xiàn)。追求奇觀性與戲劇沖突性的電影與個人英雄主義之間本身就有著不解之緣,個人所面臨的絕境以及在絕境之中進發(fā)出來的驚人力量,都能給予觀眾視覺以及情感上的震撼。好萊塢大片中的身體奇觀,更多的是指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傳統(tǒng)影視大片中的英雄形象,大多是有著高大的、強健的身體,或者有著令人稱羨的事業(yè),例如《鋼鐵俠》(Iron Man)中的托尼就是著名的科學家,他穿上鋼鐵戰(zhàn)衣后就變身為鋼鐵俠;而《蜘蛛俠》(spider Man)中的彼得,帕克則是一名記者,他的蜘蛛服則是一種偽裝,其身體變異帶來的特異本領是其化身蜘蛛俠的關鍵。好萊塢在身體奇觀化方面的演進從未停止,其從不同的角度來塑造英雄的形象,以此來給觀眾以新奇的視覺體驗。例如,在影片《蟻人》(Ant-Man)中,超級英雄斯科特就是“小偷”出身,而他變身后,成為一個只有1.5厘米長的蟻人,其身體能夠變大縮小控制自如,甚至可以鉆螞蟻窩。而在影片結尾的大戰(zhàn)中,為了拯救女兒,斯科特甚至縮小到原子量級,這一身體奇觀化的設置,打破了傳統(tǒng)英雄都是龐然大物的常規(guī)套路,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驚喜。
三、狂歡化
從本質上來說,藝術和文化的內在本質是不同的,文化的本質是闡釋客觀事物中所隱含的內在本性,藝術則是一種表現(xiàn)手段,但二者存在著特定的關聯(lián)。藝術是文化的附屬品,藝術是表現(xiàn)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傳播文化的工具與手段。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自然也是文化的附屬品。所以,從文化狂歡的角度對好萊塢電影的視覺藝術表現(xiàn)進行闡釋,是一種科學、合理的途徑。
從最初的理論歸屬來看,狂歡化屬于文學命題,是由蘇聯(lián)著名的思想家巴赫金提出來的?!翱駳g化”是指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通過采用一些狂歡式的形式或儀式,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把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應用于電影藝術之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為狂歡化理論的應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消費社會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審美趨向,促進了狂歡化理論的發(fā)展。第二,電影自身發(fā)展的需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應對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電影的視覺審美也必須發(fā)生相應的轉變,狂歡化理論與電影的有機結合,為電影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好萊塢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經典的影片,影片無論是在票房上,還是在傳播速度上,都堪稱電影界的領頭軍,而好萊塢大片能夠贏得廣大觀眾喜愛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充分運用了狂歡化的相關理論。
縱觀好萊塢大片的視覺審美效果,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達到狂歡化的影視效果:第一,通過壯大場面的設置,來達到視覺沖擊的效果。例如,在《猩球崛起》中就有許多壯大的場面,其不僅增強了影片的表現(xiàn)力,而且在凸顯主題上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凱撒帶領猩猩們從屋頂逃離時的畫面,場景就異?;趾旰蛪汛螅唤l(fā)觀眾的驚嘆。猩猩們沿著樓宇的外墻向上攀爬,它們在樓頂上穿梭如履平地,它們穿過寫字間,奔上街道,踩在公共汽車頂上向金門大橋前進。影片中的高潮部分——人類與猩猩決戰(zhàn)的畫面也非常壯觀,整個畫面中充斥著火藥的煙氣,到處都是狂奔的馬匹,血肉之軀抵擋槍林彈雨,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促使觀眾反思人與其他物種的關系。類似的,《神戰(zhàn):權力之眼》(Gods of/Egypt,2016)中氣勢恢宏的宮殿和蒼茫悠遠的古戰(zhàn)場,為觀眾營造出一個攝人心魄的埃及神話場景;《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theCaribbean)中的海戰(zhàn)場面,飛翔的荷蘭人號與黑珍珠號在海面上的巨大漩渦中激斗。這些影片,都憑借其壯大的場面,形成了極大的視覺沖擊效果。
第二,好萊塢大片的視覺狂歡,還體現(xiàn)在對影像的游戲化。所謂游戲化,即借鑒電子游戲的思想,將成人世界變成了游戲的世界。例如,影片《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2014)中,就存在“把戰(zhàn)爭當兒戲”的設置。片中,人類的戰(zhàn)斗學校用幾周的時間,把安德訓練成能夠領導國際艦隊的領袖,而且把與外星蟲族真正的生死之戰(zhàn),當作測試來展開。在傳統(tǒng)電影中,對于這種涉及人類命運的主題往往以相對沉重的方式展現(xiàn),而在視覺狂歡的指導思想下,安德的訓練課程是游戲化,安德等孩子感覺不到訓練的殘酷化。同樣的,最終之戰(zhàn)也是教官口中的例行演習,安德不會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對蟲族的殺戮。這樣,影片最終呈現(xiàn)出與電子游戲類似的結局,安德在完成最終之戰(zhàn)后,帶領著蟲族的希望之火逃往宇宙中的未知之地。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促進好萊塢影片在視覺上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也正是憑借其視覺審美上的發(fā)展,才為好萊塢電影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把陌生化、奇觀化、狂歡化的表現(xiàn)手段應用到電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好萊塢影片贏得廣大觀眾喜愛的重要因素,值得人們對其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尤其要從文化的角度對其進行新的解讀,以此來為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新的借鑒。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的青年基金項目“Hopkins詩歌的文體研究”(項目編號:14CX04056B)。
[作者簡介]張文婧(1984- ),女,吉林通化人,碩士,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理論及文化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