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文
前 不久,四川省廣安市紀委針對少數(shù)地方和單位存在主體責任不落實、監(jiān)督責任不到位問題,點名道姓公開曝光了8起問責典型案例,嚴肅問責了一批干部。
其實,被問責的原因很簡單,都是所謂的“小事” “微腐敗”。如通報提到,2015年6月,該市教體局下屬單位市教科所給職工每人發(fā)一桶食用油,共計1270元,事后以慰問聯(lián)系村貧困戶名義在單位報銷。該所所長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該局時任黨組書記、局長因履行主體責任不力,被責成向市紀委作出書面檢查。
一桶油不外乎幾十塊錢,很多人認為這是小事,即使用的公款,作為領導也沒裝個人腰包。其實,這是名副其實的“微腐敗”?!肮钚展?,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痹噯?,誰給的權力亂花公家的錢?!
“微腐敗”盡管只是工作、作風上的小毛病,或許微不足道,也常不被人注意和重視。然而,事物往往就是從初始的“微”“小”,發(fā)展到后來的“巨”“大”。長期以來,社會對這種現(xiàn)象也給予了相當程度的容忍,因此,一些人心生僥幸,踩上“微腐敗”這條底線,打著“合情合理”的幌子,損公肥私。殊不知,相比“遠在天邊”的“大老虎”,群眾對“近在眼前”的“小蒼蠅”更加深惡痛絕。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作為紀檢監(jiān)察機關,要把從嚴治黨的“利劍”向下,指向基層。對待“微腐敗”不能有“微態(tài)度”,治理“微腐敗”要實行“零容忍”,做到“無微不治”。要從源頭上打消“微腐敗”思想,從行動上打擊“微腐敗”行為,從制度上織密“微腐敗”籠子,讓“微腐敗”永無藏身之地,曝光裸曬在“陽光”下。只有對“微腐敗”做到“無微不治”,形成震懾,才能在基層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機制,才能真正奏響正風反腐的最強音。
王岐山強調:“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要抓早抓小,對存在的問題要早發(fā)現(xiàn)、早處置,防止小錯釀成大禍?!蓖o在前,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是對干部最大的愛護;即查即糾、動輒則咎,是對干部最大的保護。因此,領導干部一定要慎獨、慎微,從小事、小節(jié)上嚴格自律,從思想上拒絕、從行為上杜絕任何“微腐敗”行為,堅決不踩底線、不越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