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輝
(遼寧省營口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心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7)
急性顱腦損傷CT與MRI診斷的應用比較
王建輝
(遼寧省營口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心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7)
目的 比較急性顱腦損傷應用CT與MRI診斷的價值,望研究實驗中的所得結果可以為臨床提供有利依據。方法選取急性顱腦損傷患者100例,其后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即參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參照組50例患者接受CT進行診斷,而實驗組患者接受MRI進行診斷,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診斷效果。結果對于顳葉損傷、額葉損傷、額顳葉損傷以及頂枕葉損傷的檢出率,實驗組患者分別為24.0%、30.0%、18.0%以及12.0%,而參照組患者分別為14.0%、18.0%、8.0%以及8.0%。前者異常部位檢出率較比后者,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比較CT的診斷方法,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行MRI診斷,具有較高的陽性檢出率,且該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急性顱腦損傷;CT;MRI;診斷價值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而隨之而來的急性顱腦損傷的發(fā)病率也出現顯著升高,該疾病進展迅速,病情嚴重,需要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因此,對急性顱腦損傷給予早期正確診斷,對于患者的搶救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CT和MRI具有準確以及快速等多方面的有點,通常情況下,上述兩種診斷方法對急性顱腦損傷進行診斷時提供了重要的診斷價值[2]。為了比較急性顱腦損傷應用CT與MRI診斷的價值,本次研究活動選擇急性顱腦損傷患者100例,分別給予患者CT診斷和MRI診斷,并將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匯報,從而為臨床疾病的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100例,本組患者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抽搐以及肢體的偏癱等。其后將10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按照入院就診時間平均分為兩組,即實驗組與參照組,各50例。實驗組中50例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患者年齡10~65歲,平均年齡(41.5±6.4)歲,按照就診時間:2~3 h就診患者3例,1~2 h就診患者25例,1 h內就診患者22例。按照受傷程度:重度受傷患者10例,重度受傷患者21例,輕度受傷患者19例。按照受傷因素:交通事故致傷患者25例,跌打致傷患者5例,毆打致傷患者4例,墜落致傷患者8例,其他因素致傷患者8例;參照組50例患者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范12~67歲,平均年齡(38.2±6.8)歲,按照就診時間:2~3 h就診患者4例,1~2 h就診患者24例,1 h內就診患者22例。按照受傷程度:重度受傷患者9例,重度受傷患者23例,輕度受傷患者18例。按照受傷因素:交通事故致傷患者24例,跌打致傷患者6例,毆打致傷患者3例,墜落致傷患者10例,其他因素致傷患者7例。統(tǒng)計學分析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結果并無顯著性,可以將其基本資料進行臨床分析。
1.2 診斷方法 參照組患者接受CT進行診斷,其具體方法如下:管電壓和管電流分別設置為125 kV和125 mA,另外關于掃描時間、矩陣、窗位以及窗寬分別設置為2~3 s、512× 512、30~55、85~100 HU,其基準線為OM線,對所有患者進行常規(guī)軸位掃描,每層層距10 mm,連續(xù)10~11層,層厚10 mm。實驗組患者接受MRI進行診斷,其具體方法如下:使用頭顱相控陣形成的正交線圈進行掃描,而對于掃描序列,其相關參數具體設置為T1/IR橫軸位、T2WI/FSE、T1WI/IR矢狀位,其中對于T2WI選擇TE和TR分別為137 ms和4700 ms,矩陣參數設置為288×244,而對于T1WI選擇TE和TR分別為19 ms和1830 ms,矩陣參數設置為288×192,薄層掃描或加層掃描局部病灶部位,層厚設置為7 mm,層間隔設置為1 mm,Nex設置為2~3次,最后對兩組患者的異常部位檢出率進行對比,如顳葉損傷、額葉損傷、額顳葉損傷以及頂枕葉損傷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前者異常部位的檢出率較比后者,明顯較高,且差異存在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參照組與實驗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異常部位檢出率比較(n)
當受到外部的重物打擊或者是高空物擊落以及交通事故所造成的顱腦損傷,在這種情況下,人體頭部中腦膜、顱骨以及腦組織和腦血管都會發(fā)生機械性的形變,其中顱腦損傷的類型則根據遭受擊打的嚴重程度有關。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原發(fā)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腦血管以及神經組織的損傷,而繼發(fā)性腦損傷主要表現有腦腫脹、腦血腫、腦水腫、腦缺血、顱內壓升高等[3]。在常規(guī)診斷中,進行CT診斷能夠對頭皮損傷等進行直接檢查,其中包括裂傷、血腫以及皮下積氣等,這些不同程度的損傷皆為顱腦損傷的一種形式。
通常情況下臨床上使用影像學檢查方法急性顱腦損傷對其進行診斷,其中CT掃描不僅能快速進行診斷,同時也沒有明顯的禁忌癥,因此該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應用廣泛、無明顯禁忌證的優(yōu)點,對于疾病的初始評估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然而卻不能很明顯發(fā)現非出血性病變[4];而MRI掃描不僅可以明顯發(fā)現非出血性和出血性病變,然而該檢查方法需要時間較長,也受到患者運動的影響[5]。
就顱骨骨折而言,內外板呈線狀,可見凹陷,且深度約為1 cm以上,提示臨床手術指征。據有關學者研究后指出[6],急性顱腦損傷,行CT診斷和MRI診斷,較比鑒別診斷,不是十分困難。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特征以顱內壓升高、嘔吐以及頭痛為主,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特征以腦膜刺激為主;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的臨床特征以神經系統(tǒng)受損為主,甚至有些患者喪失了意識?;颊咝惺中g后,較易出現原發(fā)性持久性昏迷和清醒時間較短等。由于該疾病的發(fā)病速度較快,病情不是十分穩(wěn)定,常常因預后效果不佳而造成神經功能缺損。因此,及早診斷和及早治療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意義。
CT可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檢查,通過對人體組織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并對X線吸收和透視率進行總結,使該儀器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尤其是行斷面檢查時,立體圖像可以清晰體現,而后將所得數據輸送至計算機中,處理后可以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觀察[7]。在顱腦損傷診斷中,利用CT輔助技術,可以使檢出率和檢出速度得以明顯提高。此外,CT技術還具有多種優(yōu)勢,如:操作便捷、時間短以及價格便宜等,一旦與三維重組聯合使用,在顱骨骨折中進行檢查,其優(yōu)勢較大。因此,在顱腦損傷中應用CT診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MRI,即磁共振成像技術,該手段屬于斷層成像技術,通過從人體中獲取的電磁信號,重建人體基本信息[8]。與此同時,MRI獲取圖像的方向具有多樣性,如:斷層圖像和三維圖像,四維圖像也可以獲得。除此之外,在對患者進行多方位檢查時,可以高效的分辨出人體軟組織,且成像方法具有多樣性,其不僅可以對人體的解剖結構進行了解,生理、病理信息也可以提供,從而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提供有利依據。
雖然MRI和CT均可以作為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方法,并可以有效的為臨床醫(yī)師提供重要材料,但是,MRI和CT技術卻存在顯著性差異。就CT而言,該技術的診斷時間相對較短,而MRI使用的時間明顯較長[9]。多數患者在進行MRI診斷期間,其空間為封閉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因此,上述問題也是多數患者選擇CT檢查的關鍵因素。據有關資料顯示[10-11],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行MRI進行診斷,其檢出率較比CT技術,明顯較高,其對比率和分辨率也相對較高,其掃描視野也相對較廣。通過本次實驗進行研究,并對選擇的10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可知,實驗組患者采用MRI診斷,參照組患者采用CT診斷,其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異常部位檢出率,如:顳葉損傷、額葉損傷、額顳葉損傷以及頂枕葉損傷等,較比參照組,明顯較高,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其所得結果,差異具有顯著性。這一研究足以說明,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行MRI診斷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除此之外,由于MRI的成像功能較多,若患者的病灶較小,部位相對特殊,行MRI進行診斷,也可以得出理想的結果,即使CT結果未能顯示出異常,使用MRI檢查仍然可以發(fā)現病灶,在一定程度上為診治醫(yī)師的疾病治療奠定良好基礎[12]。
綜上所述,相比較CT診斷方法,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行MRI診斷,具有較高的陽性檢出率,且敏感度相對較高,視野清晰,降低誤診漏診率。因此,通過本文的實驗結果可以發(fā)現,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行MRI診斷可以在臨床上進一步的應用,且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1]李朝麗.急性顱腦損傷的臨床急救與護理[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9):43-44.
[2]郭啟平,關友兵,張宏衛(wèi).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特點和CT表現[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1,9(4):284-285.
[3]傅錦.急性顱腦損傷的CT診斷及臨床價值[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2,28(2):53-54.
[4]袁珠.CT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8(15):178-179.
[5]陳燕浩,張樹桐,金朝林.CT與磁共振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臨床薈萃,2013,25(13):1141-1143.
[6]譚功彪.對比急性顱腦損傷的 C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及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醫(yī)學美學美容,2015(5):216-217.
[7]楊文軍.急性顱腦損傷的C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及其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4):590-592.
[8]王越.急性顱腦損傷的C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及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14):98,100.
[9]張文升.急性顱腦損傷的C 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及其臨床應用比較[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103-104.
[10]劉漢東.急性顱腦損傷中的CT、MRI診斷價值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3,19(13):52.
[11]鄧張勇.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價值臨床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6,22(5):20-20.
[12]孫振平.64層螺旋CT在顱腦外傷中的應用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4,20(12):67-6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