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花到荼蘼,萬物叢生,寒暑不侵,正宜讀詩。況且,《中國詩詞大會》掀起的“詩詞熱”仍在延燒中。
■其實,“全民讀詩”是老早就開始的事。從牙牙學(xué)語時的“鵝鵝鵝”,到似懂非懂給客人們表演的“床前明月光”;從餐桌上被教育的“粒粒皆辛苦”,到情竇初開時內(nèi)心涌起的“眾里尋他千百度”;從相聚開懷時的“人生得意須盡歡”,到散落天涯后觸景生情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要是中國人,誰不會吟幾句古詩呢?我們對那些古人留下來的長長短短的句子,仿佛有著天然的親切感。直到某一天,天上掉下來四個大字:全!文!背!誦!
■……
■這大概只是個玩笑。但“從前慢”的時代確實已經(jīng)遠去,微信代替了書信,網(wǎng)絡(luò)代替了驛站,手機代替了報紙,SD卡代替了膠片,表情包代替了語言,“新東方”“英孚”代替了耕讀傳家,就連真山真水都快要被VR代替了……
■讀古詩,又何為?
“說起古詩詞,你首先會想到什么?”當(dāng)我們用這個問題去測試大家的第一反應(yīng)時,結(jié)果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收獲了滿滿一筐槽點。
槽點一: #詩詞雖好,記性卻不好#
@張詩妍(杭州青春中學(xué)):有時候忍不住想穿越到唐朝,對著眾大神深深鞠上一躬:“拜托,你們?yōu)樯斗且言妼懙媚敲撮L?”比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長恨歌》,這也太長了吧。關(guān)鍵這些詩歌還是常考內(nèi)容,我不得不硬著頭皮乖乖將這些長詩一首首 “啃完”。有時候我千辛萬苦背下來的內(nèi)容,過段時間又會被忘掉,于是可怕的“復(fù)讀模式”開始了。
@陳杰(杭州市夏衍中學(xué)):朝辭白帝彩云間,明天還要背詩詞。兩岸猿聲啼不住,明天還要背詩詞。感覺從開始識字到即將高考,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背背背……
槽點二: #背了許多古詩詞,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朱孟熹(浙江省樂清中學(xué)):我覺得古詩詞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實用價值。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nèi)粘I钪卸贾v大白話,看簡體字,寫現(xiàn)代文,幾乎接觸不到古詩詞。假如一件事物沒有任何實際用途,那還有學(xué)習(xí)它的必要嗎?
@竺質(zhì)多(浙江省麗水中學(xué)):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身邊要是有個特別愛吟詩作對的人或時不時冒出幾句古詩來的人,大家未必會覺得風(fēng)雅,反而會覺得這人怎么那么矯情那么酸。有時候我在想,背太多古詩詞,過得太過古典,反而顯得與當(dāng)下格格不入。
槽點三: #讀得懂詩詞,卻讀不懂情懷#
@俞志容(寧波效實中學(xué)):很多詩詞的表層含義并不難理解,讓我感到晦澀困惑的其實是這些詩詞體現(xiàn)的情懷。古人和他們身處的世界畢竟離我們太遠了,很多情感、想法,處于現(xiàn)代社會的我無法全然理解,更不用說接受了。
@林小樂(浙江省樂清市第二中學(xué)):為啥古代的詩人們老是愛琢磨一些花花草草的事情?除了花花草草,就是風(fēng)啊雨啊,古代文人的視野與格局有點“小時代”了吧。我讀背詩詞后的最大感受,就是古代文人特別矯情??吹揭欢浠ǖ蛑x了立刻哭得稀里嘩啦,看到天邊一彎殘月就愁得吃不下飯,總感覺這些大文豪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弱??!
槽點四: #解析古詩詞,卻全是套路#
@黃鋒(浙江省海鹽高級中學(xué)):實話實說,很多時候我壓根兒沒讀懂一首詩或詞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但在做古詩詞解析題時,只要你套用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這些用語,就肯定不會錯。所以解析古詩詞時也是套路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