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瑩
誰是長期照護保險的需求與受益者?
□文/張 瑩
張 瑩
大連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
目前我國試點地區(qū)的長期照護保險主要是依托于醫(yī)療保險進行籌資與支付,補償對象主要為中重度生活不能自理人員(不包括失智老人和身體虛弱老人),采用費用報銷為主的金錢補償方式。
然而試點模式沒有回答兩大關鍵問題:①受益對象過少。誰是照護保險的需求者?保險補償對象是誰?補償形式與內容是什么?②需求與供給偏離。由于缺少對照護服務特征以及照護保險需求人群進行分析,一些試點地區(qū)照護保險補償僅以老人身體能力評估為主,缺少對照護服務強度以及家庭照護能力進行評估,導致將最有照護服務需求的失智老人排除在外(目前只有青島市于2016年底將重度失智老人納入保障范圍)。同時保險補償對象不包括虛弱老人,缺少對虛弱老人發(fā)展到失能狀態(tài)的早期干預,容易導致照護費用上漲,給國家財政帶來負擔。
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建議:
首先,制度設計需明確為什么要制定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即出發(fā)點。德國和日本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都是從社會保障一體化管理出發(fā)、從系統(tǒng)構建的角度進行整體設計,以控制老年費用為目標,以幫助家屬照護為出發(fā)點,以維護老人尊嚴為目的,進行整體規(guī)劃。因此建議我國照護保險制度應該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一環(huán)整體進行規(guī)劃設計,照護服務提供應該符合需求,如注重虛弱老人早期康復訓練,改善輕中度失能老人自理能力,改善重度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的生活質量、維護生活尊嚴,并對康復干預效果進行評估,改善服務質量。
其次,明確照護需求人群。與醫(yī)療服務不同,照護服務可以由家屬或專業(yè)人員提供。家庭照護能力、老人照護強度、老人身體疾病的復雜性、家庭的經濟能力等因素均影響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因此制度設計應該以家庭照護能力低下、經濟條件較差、因照護難度大家屬無法提供照護服務等人群為主。尤其是失智老人,由于其疾病的特點通常是照護難度最大的人群,難以由家屬提供照護。如德國、日本等國家養(yǎng)老機構照護服務的主要對象都是失智老人。提供服務形式會根據需求采取提供金錢補償、提供服務、部分金錢補償+部分服務等混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