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164-01
最近有句電影臺詞很火:為何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有的人,聽過道理,卻聽不懂道理;有的人,聽懂了道理,卻不見得按照道理去做;有的人,想按照道理去做,卻不知怎樣去做。
悠悠千年之前,有個如同高山般巍峨的圣人,他的一言一行,被弟子們恭謹?shù)赜浵?,至今還指導著人們的生活。他用一個字,來告訴大家,什么是道理,怎么去理解,如何去實現(xiàn)。
這個人是孔子,他的道理核心就是一個字:“仁”。
我們現(xiàn)在提到“仁”字,喜歡給它組詞。什么是仁?有人說,仁,是仁義。是“殺生成仁”、“舍身取義”的大仁大義,也是親善親和、人情禮節(jié)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仁義。
有人說,仁,是仁慈。是對身邊人的慈愛,是對陌生人的寬容。
有人說,仁,是愛人。這出自孟子語:“仁者愛人。”我們現(xiàn)代詞匯中的愛人是什么意思呢?是夫妻,是男女之間的一種關系。夫妻之間存在仁,難道男男之間就不需要仁了么?顯然,愛人一詞不能用現(xiàn)在的意思去解釋。
到底,何為“仁”?
孔子在《論語》中109次提到了仁,可以說,對仁做了109次詮釋。按照我們的經(jīng)驗,一樣東西解釋一次基本可以明白了,但是解釋一百次反而會讓人有點懵,而且這一百多種說法還都不太一樣,是不是孔子自己都沒搞清楚什么是“仁”呢,顯然不是這樣。是因為,孔子賦予了“仁”無限的含義,透過“仁”我們可以穿越千年,跟著孔子的身影,了解到如何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如何走好我們一生的路。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仁”這個字的字體結構,中國古代“仁”字跟現(xiàn)在一樣這么寫,人兩足走路,旁邊加個二,是指兩個人,兩人之間可以產(chǎn)生什么關系呢?夫妻、朋友、師生、父子……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是社會。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對所有人都管用的指導性原則。
我是人,別人也是人,而且是同樣的人,是平等的人,我們是同類?!案慌c貴,人之所欲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我們有著共同的特性和好惡。
我有一顆心,別人也有一顆心,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挨打,就不要去打別人,你不想傷心,就不要去傷別人的心,你不想聽見有關自己的流言蜚語,就不要去傳播別人的小道消息。能近取譬,就是取得仁的方法。
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村落,住了一個瞎子,這個瞎子夜晚出門都會打一個燈籠,有人就說這個瞎子真?zhèn)ゴ?,自己明明是個瞎子,點不點燈都是一樣的,但他卻愿意照亮別人的道路,瞎子聽了,微微一笑說:“我點亮了燈籠,也可以防止別人撞到我呀。”照亮別人,成全自己,這不就是仁嗎?
真正的圣人不會讓你去背長篇大論的大道理,我們讀圣人書,有時只用記著只言片語就夠了,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大學生只要心里有著“仁”這一個字,就不怕過不好這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