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權杰+陳的琳+陳麗先
摘 要 化州市紅麻種植具有悠久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自國內外引進青皮3號,該品種具有纖維產量高、耐旱、耐瘠、耐鹽堿和抗炭疽病等優(yōu)點,現(xiàn)階段仍是我國黃紅麻產區(qū)種植的主要品種,化州市具有紅麻繁育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氣候條件,是我國重要的麻種生產供應基地和青皮3號的原種基地,也是國內紅麻育種研究的主要親本源。近年來,注重該品種的原種保護工作,效果顯著。
關鍵詞 紅麻;青皮3號;種子;繁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3.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3.064
化州市黃紅麻種植具有悠久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自國內外引進青皮3號,該品種具有纖維產量高、耐旱耐瘠耐鹽堿、抗炭疽病等優(yōu)點,是化州市的主栽品種,且成為我國紅麻種子兩大生產基地之一。20世紀80年代紅麻種植達到頂峰,種植面積一度達到1.7萬hm2,麻種年生產近3 000 t。進入新世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本地商品麻的品質、產量與華中、華北差異較大,且工作量大,商品麻的種植面積迅速下滑。由于化州市具有紅麻留種生產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氣候條件,現(xiàn)階段成為是我國重要的麻種生產供應基地和青皮3號的原種基地。青皮3號具有的優(yōu)良種性狀,目前仍是我國黃紅麻產區(qū)種植的主要品種,也是國內紅麻育種研究的主要親本源。
化州市黃紅麻科學技術推廣站是化州市集科研、推廣于一體的純公益性事業(yè)單位,黃紅麻的種質資源保護是其主要職責。近幾年不斷研究和改進其留種及防雜保純技術,取得較好的效果。
1 提純復壯
1.1 選擇優(yōu)良株
每年選擇一定數(shù)量種性表現(xiàn)優(yōu)越、無病蟲害的優(yōu)良株作為原種繁育株。
1.2 建設原種繁育基地
根據大田用種需要,每年建設0.7~1 hm2的原種繁育基地,在生產過程中,嚴管理。生產過程中必須經過兩次以上除雜,第一次在播種后40 d左右進行,第二次在蒴果初露至開花前進行,除去變異株、病蟲株。
1.3 大田栽培用種
原種繁育基地繁育出來的種子作為大種子生產用種,大田生產出來的種子只能作為下一年種子生產用種,大田生產不作為下年種子生產使用,特殊情況可用種一年,杜絕連續(xù)三年使用。
2 大田用種高產栽培
2.1 土壤選擇
紅麻對土壤要求并不嚴格,但土壤有機質豐富、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易獲得高產。
2.2 播期安排
紅麻屬于短日照作物,無限花序。青皮3號始花期穩(wěn)定,9月中至10月上旬開始開花,12月上中旬成熟。栽培上一年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但不同時間段播種產量差異較大,具體表現(xiàn)如下。
2.2.1 春、初夏播
春、初夏播種的植株營養(yǎng)生長期長,植株高大,其弊端一是不利于密植,栽培要注意打頂;二是植株生長期長,后期葉的生理活性衰退,早長出的葉變老黃或脫落,成為不能長出花蕾的無效葉。
2.2.2 秋播
秋播植株營養(yǎng)生長期短,植株葉片數(shù)少、養(yǎng)分積累少,不利于增加花數(shù)、蒴果和實粒數(shù)。
2.2.3 最佳播種期
高產栽培應控制營養(yǎng)生長期為50~65 d,現(xiàn)蕾時有20~25片青綠色裂葉,確保每株獲果數(shù)20個以上。化州市留種紅麻適宜播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
2.3 種植方法
主要的播種方法有直播法、育苗移栽法、末梢扦插法三種。
2.3.1 末梢扦插法
利用即將收獲的大田春播商品麻末梢30 cm插梢,扦插法可節(jié)約種子,但因出根慢,成活率難掌握,且葉片數(shù)少,產量較低,前作是水稻且錯最佳播種期可用此方法。
2.3.2 育苗移栽法
育苗移栽法集中播種,可減輕苗期的管理壓力。苗期控制在18~22 d左右、苗高20~25 cm。但此法因植傷致緩苗,前作有時間沖突的也可用此法。
2.3.3 直播
直播留種的最常用方法,此法容易獲得高產,但苗期要注意管理,做好選苗、查苗、補苗工作。
2.4 合理密植
高產(夏播、直播)栽培采用大畦植,畦寬200 cm,畦高15~20 cm,行距30~33 cm,株距25 cm,條播或小穴播,每667 m2用種1.2~1.5 kg,植8 000~9 000株。
2.5 合理施肥
以夏播、直播為例,目標產量150kg,施肥量與施肥方法如下。施足基肥,每667 m2用優(yōu)質農家肥800 kg,過磷酸鈣50 kg,碳酸氫銨30 kg作基肥。追肥分4次施用,第一次(斷奶肥)在三葉期施用,每667 m2用尿素8 kg;第二次(壯苗肥)在苗長至20 cm時施用,每667 m2用尿素
10 kg加氯化鉀5 kg;第二次(攻胎肥)在植后50~55 d施用,每667 m2用尿素15 kg加氯化鉀10 kg。第三次(壯粒肥)在現(xiàn)蕾初期施用,每667 m2用尿素8 kg加氯化鉀10 kg。
2.6 間苗補苗
當苗高長至20 cm左右時,按種植規(guī)格查漏補缺,結合施壯苗肥、中耕除草。
2.7 合理排灌
紅麻喜水,但幼苗期不耐在漬 ,全生育期土壤最大持水量保持在80%左右。
2.8 病蟲害防治
黃紅麻的主要蟲害有小地老虎、蚜蟲、金龜子、小造橋蟲等,主要的病害有炭疽病、根結線蟲病等。可根據病蟲害的發(fā)生情況,采取生物、物理、農業(yè)、化學等手段進行綜合防治,化學防治應在幼蟲期及病蟲發(fā)生初期選準對口藥及時施藥防治。
3 收獲與儲藏
3.1 收獲
每年的12月上中旬成熟是紅麻種子的成熟期,這時氣溫相對較低,天氣干燥,可在蒴果80%果皮全部變褐、表皮變干時收獲,過早收獲種子質量差,過熟會造成大量落粒;避免雨天或露水未干時收獲,以免影響種子質量。
3.2 脫粒
紅麻種子有后熟作用,收獲回來的種子連桿垂直堆放,待蒴果變干后再脫粒。種子成熟蒴果付著有很多的絨毛,收獲脫粒時容易引起人的皮膚過敏,必須做好防護措施。小面積種植可用人工脫粒,大面積種植可用稻谷脫粒機脫粒。
3.3 儲藏
種子必須在常溫下曬干,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一般當年的種子第二年種植,也有隔年種植,種子必須在8~12 ℃的溫度范圍內保存。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