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唐慧娟#,黃玉敏,鄧勇,張翠萍,李德芳,趙立寧,李建軍,黃思齊*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8;2.空軍軍醫(yī)大學DNA分型中心,陜西 西安 710032)
截止2014年,我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為16.10%,其中耕地污染點位超標率為19.40%,重金屬元素鎘(Cd)為首位污染物[1-2]。Cd污染在中國南方各省尤為嚴重,如湖南、江西、廣東和廣西等省份,污染的耕地面積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3]。耕地中的Cd不會自行消失,而會隨著種植作物進入食物鏈,進一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4]。因此,耕地修復成為污染耕地繼續(xù)耕種的首要目標。在眾多的修復方式中,植物修復由于其經(jīng)濟成本低、來源廣泛、不會二次污染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污染耕地的修復[5-6]。
紅麻(Hibiscus cannabinus)又稱洋麻、槿麻、鐘麻,原產(chǎn)地位于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區(qū),屬于錦葵科木槿屬的短日照、C3型、一年生韌皮纖維植物[7-8]。紅麻生長較快、抗逆性與適應性較強、產(chǎn)量高,其纖維具有吸水強、散水快、抑菌的功效[9-10],在我國安徽、廣西、河南、湖南等地都有大量種植,主要用于紡織、造紙、榨油、飼料等,也可作為生物質新能源[11]。除此以外,紅麻由于具有生物量大、Cd富集與轉移能力以及抗逆性強等特點而被認為是Cd污染土壤修復的優(yōu)良作物[12-13]。但紅麻在Cd污染耕地中的生長特性與不同栽培方式對其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監(jiān)測不同品種紅麻生長過程中植株各部位的鮮重與干重及不同栽培方式下各紅麻品種的最終產(chǎn)量、株高、莖粗與皮厚等指標,為紅麻修復Cd污染耕地的栽培方式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6個紅麻品種均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一年生麻類作物遺傳改良創(chuàng)新團隊提供。中紅麻13號,原名“LC0301”,紅莖、裂葉型;中紅麻16號,原名“YA1”,紅莖、掌狀深裂葉、花冠黃白、晚熟品種;中雜紅328號,莖綠色,葉片窄小、裂葉型;紅麻K1703A、紅麻H1701、紅麻H1704均為普通裂葉型品種。
表1 6個紅麻品種的名稱和編號Table 1 Numbers and materials of 6 kenaf varieties
試驗基地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的湘潭市,土壤Cd含量為0.68~0.93 mg/kg,為中輕度鎘污染土壤[14]。地跨東經(jīng) 111°58′~113°05′,北緯 27°21′~28°05′[15]。湘潭市為典型的亞熱帶溫濕氣候區(qū),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氣候特征: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盛夏高溫、冬季寒冷[16]。年均降水量1425 mm,4~7月降水較集中,盛夏炎熱少雨,冬季嚴寒濕潤,年均氣溫17.5℃。夏旱平均30 d,秋旱平均40 d,平均相對濕度80%,無霜期平均300 d[17]。
1.3.1 栽培方式
試驗設計兩種播種方式,即條播與撒播[18-19]。在條播中,以寬2 m、長12 m為一個小區(qū),在每個小區(qū)中進行1個紅麻品種的獨立播種,每個品種設3個重復小區(qū),每個小區(qū)播種紅麻種子90 g,每隔0.5 m種一行,每行平分15穴,開溝深5~8 cm,播種完畢后其上覆土0.8~1.0 cm。在撒播中,種植面積、種子播種數(shù)量、耕地開墾深度與條播一致,種植方式則是將種子均勻的播撒到耕地中,播種完畢后其上覆土0.8~1.0 cm。
1.3.2 田間管控
種子播種入土后,每公頃基肥需要施氮肥(以尿素記)300 kg、磷肥(以五氧化二磷計)450 kg、鉀肥(以氧化鉀記)300 kg[20-21]。當植株長出3~5片真葉、高8~9 cm時開始間苗、第一次中耕、除草和追肥,耕深2~3 cm,每公頃需氮肥18~21kg、鉀肥30~33 kg。當出現(xiàn)10~13片真葉、高18~20 cm時正式定苗、二次中耕、除草和追肥,耕深4~5 cm,每公頃需氮肥27~30 kg、鉀肥30~33 kg。當紅麻長到25~28 cm時,進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和追肥,耕深6~7 cm,每公頃施用氮肥67~75 kg、鉀肥51~60 kg,磷肥21~27 kg。在8月末進行最后一次追肥,肥料種類和用量均與第二次追肥一致。
1.3.3 數(shù)據(jù)測定
于2018年5月5日進行播種,在5月20日(幼苗期)、6月20日(快速生長期)、7月25日(穩(wěn)定期)、9月5日(成熟期)4個時間點,每個品種隨機選取6株紅麻,測定6個紅麻品種根、莖、葉的鮮重與干重。于10月25日(收獲期)每個品種隨機選取30株紅麻,測定6個紅麻品種在條播與撒播下的株高、莖粗與皮厚。最后將各小區(qū)所有紅麻進行測產(chǎn),估算每種紅麻的產(chǎn)量。
1.3.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和SPSS 21處理試驗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分析采用Duncan算法。
2.1.1 6個紅麻品種不同時期根的生物量
5月初將6個紅麻品種的種子播種到污染耕地中,進行5個月的數(shù)據(jù)跟蹤監(jiān)測。由圖1可知,X1與X2最終根的生物量高于其他品種,X4與X6則輕于其他品種,X3與X5介于兩者之間。6個紅麻品種中,多數(shù)紅麻根的鮮重在5月20日至6月20日(快速生長期)增長幅度最大(平均占比48.78%),其次則是7月25日至9月5日(成熟期,平均占比40.08%)。干重增長幅度最大的時期為成熟期(平均占比54.85%),其次則是快速生長期(平均占比38.55%)。而從5月5日至5月20日(幼苗期)、6月20日至7月25日(穩(wěn)定期)兩個時期各品種紅麻增長都較緩慢,干重與鮮重增長均未超過8%。
2.1.2 6個紅麻品種不同時期莖的生物量
由圖2可知,X1與X2最終莖的生物量高于其他品種,X5與X6則輕于其他品種,X3與X4介于兩者之間。6個紅麻品種中,多數(shù)紅麻莖的鮮重在成熟期增長幅度最大(平均占比58.00%),其次則是快速生長期(平均占比32.46%)。干重增長幅度最大的時期為成熟期(平均占比68.71%),快速生長期與穩(wěn)定期的增長幅度都約為15%。5月5日至5月20日增長最緩慢,只占0.58%。
2.1.3 6個紅麻品種不同時期葉的生物量
由圖3可知,X1與X4最終葉的生物量高于其他品種,X5與X6則輕于其他品種,X2與X3介于兩者之間。6個紅麻品種中,多數(shù)紅麻葉的鮮重在成熟期增長幅度最大(平均占比51.03%),其次則是快速生長期(平均占比29.93%)。干重增長幅度最大的時期為快速生長期(平均占比38.11%),其次則是成熟期(平均占比37.81%)。而幼苗期增長最緩慢,僅占4.10%。
圖1 6個紅麻品種根的鮮重與干重Fig.1 Fresh and dry weight of roots of 6 kenaf varieties
圖2 6個紅麻品種莖的鮮重與干重Fig.2 Fresh and dry weight of stems of 6 kenaf varieties
圖3 6個紅麻品種葉的鮮重與干重Fig.3 Fresh and dry weight of leaves of 6 kenaf varieties
從表2可以看出,在條播方式中,X1、X2與X3的莖粗大于平均值(2.39 cm);X1與X3的皮厚大于平均值(1.50 mm);X1與X2的株高大于平均值(5.05 m);X1與X2兩個品種的產(chǎn)量大于平均值(5066.22 kg)。從表3可以看出,在撒播中,X1、X2與X3的莖粗大于平均值(2.26 cm);X1、X2與X3的皮厚大于平均值(1.42 mm);X1、X2、X5與X6 4個品種的株高大于平均值(5.02 m);X1與X2的產(chǎn)量大于平均值(5175.18 kg)。將撒播與條播下6個品種紅麻的生理指標平均值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條播下各品種紅麻的平均莖粗、皮厚與株高略優(yōu)于撒播,但產(chǎn)量卻較撒播低108.96 kg/667 m2。
表2 6種紅麻在條播下的生理指標與產(chǎn)量Table 2 Physiological indexes and yield of 6 types of kenaf under drilling seeding
表3 6種紅麻在撒播下的生理指標與產(chǎn)量Table 3 Physiological indexes and yield of six types of kenaf under broadcast sowing
根據(jù)6個品種紅麻不同時期根、莖、葉的鮮重與干重增長比例,發(fā)現(xiàn)紅麻在兩個時期生長最快,即5月20日至6月20日、7月25日至9月5日,平均增長占比70%~85%。其中5月20日至6月20日,根的鮮重增長最多,葉的干重增加最多,說明根吸收了大量水分以增加鮮重,而營養(yǎng)物質被輸送到葉,合成蛋白等干物質而提升了葉的干重。7月25日到9月5日,根的干重增長最多,葉的鮮重增長最多。莖的最快生長階段是7月25日至9月5日,鮮重與干重都得到了很大的增長。6月20日至7月25日,紅麻根與莖的重量增長幅度緩慢,只占7.91%~12.11%,說明5月20日至6月20日、7月25日至9月5日這兩個時間段是紅麻生長的重要時期。而Cd從植物根部被吸收,主要富集在植物莖與葉的液泡中[22],而紅麻莖與葉的鮮重在7月25日至9月5日增長比例最大,預估這一時期為紅麻吸附Cd的關鍵時期,可提高供水與供肥的比例以促進紅麻的生長發(fā)育,也可通過施加H2O2、H2S等外源物質來改變紅麻對耕地中Cd的富集量[23-24]。
根據(jù)撒播與條播兩種方式下不同紅麻的生理特性與產(chǎn)量,本文發(fā)現(xiàn)在3.75 g/m2種子的播種條件下,撒播下的紅麻平均產(chǎn)量高于條播,但皮厚、莖粗與株高不及后者,可能是由于撒播下的紅麻群體獲得的光能量更多,適宜其生物量的增加[25],而條播下的紅麻群體獲得的光能量雖然總量較少,但對于單株紅麻更充足與均勻,使得單株紅麻的皮厚、莖粗、株高等指標更優(yōu)良[26]。6種紅麻中,中紅麻13號與中紅麻16號更適于撒播種植,每667 m2產(chǎn)量較條播約多600 kg;而中雜紅328號與紅麻H1701則更適于條播,每667 m2產(chǎn)量較撒播約多400 kg;紅麻K1703A與紅麻H1704在兩種播種方式下產(chǎn)量無顯著差異。有研究[12]表明,該6種紅麻在含Cd含量約0.4~0.5 mg/kg的土壤中種植,中紅麻13號的地上部Cd含量為5.33mg/kg,高于其余5個品種紅麻,中紅麻13號與中紅麻16號的產(chǎn)量、莖粗、株高與皮厚都優(yōu)于其他紅麻,但中紅麻13號地下部產(chǎn)量低于中紅麻16號,故中紅麻13號更適宜于Cd污染耕地的修復。
綜上所述,這6種紅麻在中輕度Cd污染耕地中均可以正常生長,有較好的生物學產(chǎn)量以及經(jīng)濟價值,可用于Cd污染耕地修復。其中5月20日至6月20日、7月25日至9月5日可能是6種紅麻在中輕度Cd污染耕地中的生長關鍵期與Cd吸附關鍵期,可作為后期的研究點之一。而中紅麻13號在6種紅麻中各方面生理指標均表現(xiàn)較優(yōu)良,推薦用撒播在降低經(jīng)濟成本的同時提高產(chǎn)量,以更好地修復Cd污染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