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摘 要]審美閱讀時兒童對文本的能動反映,是兒童理解文本的一種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兒童感受與領悟,讓兒童在文本語言中審美;可以引導兒童品鑒與闡釋,讓兒童在文本形式中審美;可以引導兒童體驗與想象,讓兒童在文本情感中審美。這樣通過審美閱讀,讓兒童的審美視閾走向融合。
[關鍵詞]審美閱讀;文本語言;文本形式;文本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3-0051-01
審美閱讀是兒童對文本的能動反映,是兒童理解文本的一種方式。兒童的審美閱讀包括兒童對作品語言的審美、形式的審美、情感的審美以及價值的審美等。通過審美活動,兒童從作品的表層穿透到文本的靈魂深處,由對文本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文本的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獲得智慧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品格的濡染和靈魂的感召。
一、感受與領悟:在文本語言中審美
兒童對作品的審美首先是對作品言語的審美。從言語中,兒童能夠感知到作品的情節(jié)、場景、人物、事件和節(jié)奏等。為此,教師要引導兒童通過品詞析句叩問語意,探尋文本的言語密碼。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蟻國英雄”》時,筆者引導兒童就文本中的 “萬萬沒有想到”一句展開審美對話。
師:同學們,文本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這個讓大家感慨萬千的場面,那就是——“萬萬沒有想到”。什么是“萬萬沒有想到”?
生:就是作者沒有想到小小的螞蟻竟然會抱團突圍,雖然被燒焦了,卻絲毫不松動。
師:是啊,蟻國的英雄們至死也不松動,雖然肝膽俱裂也永不放棄。(轉(zhuǎn)向一個學生)螞蟻,你為什么不松手?
生:為了種族的延續(xù),我死而無憾。
……
師:是的,種族興亡,匹夫有責。在旺盛的火苗前,我沒有想到——
生:(齊讀第一句)“這區(qū)區(qū)的弱者……然后向河岸方向滾去。”
……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簡約而不簡單的文字,引領學生透過文本的表層言語潛入文本的深層,展開審美感知。這不是消極意義上的感覺,而是積極主動的感受,是一種情感的滿足與愉悅。
二、品鑒與闡釋:在文本形式中審美
文本形式是一種美,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兒童對文本的表達形式、修辭方法、體裁特點進行審美感知。例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文,開頭的句子“踏一路春風,撒一路歡笑,向荒山野嶺進軍”和結(jié)尾句子“踏一路春風,撒一路歡笑,走遍青山碧嶺”基本內(nèi)容相同。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品鑒。
師:這首詩歌的開頭和結(jié)尾只換了一個詞,你們覺得作者這樣寫有累贅之嫌嗎?
生:我覺得這樣寫不累贅,這叫做“反復”,我們以前在學習詩歌時也有這種修辭手法。
師:在這里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讓人感覺啰嗦嗎?
生:不啰嗦。開頭這樣寫表現(xiàn)了少先隊員植樹的決心很大,后來這樣寫表現(xiàn)了少先隊員的驕傲和自豪。
……
教學中,對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品鑒與闡釋,孩子們體會了這種表達形式所蘊含的感情以及文本的寫作意圖,進而把握文本語言的邏輯和作者的思維路向。
三、體驗與想象:在文本情感中審美
文本不是無情物,文本的字里行間總是滲透著作者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要引領兒童體驗與想象。通過體驗與想象,兒童感受到文本“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情感表達張力。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有這樣的句子——“他(指談遷)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苯虒W中,要引領學生對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展開體驗、想象:談遷得知書稿《國榷》被盜后的內(nèi)心世界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認為他很傷心,有學生認為他很絕望。在這里,似乎每一種情感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都不足以表達談遷當時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雖然談遷遭遇了這樣的打擊,但他能迅速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厄運沒有打垮他。為了心中的理想與信念,談遷的不屈精神更顯得難能可貴。文本是作家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產(chǎn)物,總是和人的心情、心態(tài)、心境等人的“心靈”活動關聯(lián)在一起的。教學中,要讓兒童展開文本體驗與想象,使他們讀懂、讀通、讀透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孩子們通過談遷,似乎還想到了輪椅上的霍金、發(fā)奮寫《史記》的司馬遷……在想象閱讀中,兒童心靈受到震撼、靈魂受到洗禮。
總之,審美閱讀能喚醒兒童的審美經(jīng)驗,發(fā)展兒童的審美思維,盤活兒童的審美想象,促進兒童的審美視閾走向融合。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