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你知道信吧?
我當然知道啦,老師還讓我們寫過信呢!
信的歷史你知道么?它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古代人是怎么寄信的?
這,這老師沒說……
那我們就穿越到古代去看一看!
一陣風吹來,子衿和媽媽來到了古代。
古人把“傳遞消息的人”叫做“信”。瞧,古漢字“信”的左部表示“人” ,右部表示“語言”,意思是靠人來傳話。送信人既包括遞交函件和傳遞消息的人,還包括外交使臣。
原來“信”最初是指送信的人呀!那我猜,“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對吧?
沒錯,瞧,這個人正準備給遠方的朋友寫一封信呢!
行書律
古人寫信,一開始寫在木板上,故稱“尺牘”?!俺郀庇纸凶觥皺z”,在“檢”上簽字稱為“署”,現(xiàn)在的“署名”由此而來。有的“檢”上還有一塊凹陷的裝飾叫做“函”,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來源。
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講述了秦國一位婦人收到丈夫從遠方寄來的絹帛書信,信放在兩塊刻成鯉魚形狀的木塊之中。后來就有了“魚傳尺素”這個成語。鯉魚木塊也就是最早的信封啦!
古人們還曾把信寫在一種又輕又薄的絲綢——絹帛上,稱為“尺素書”。
古時候,傳送緊急文書,在封套上插鳥的羽毛作為標記,這種信必須迅速傳遞。后來,雞毛也得到越來越多地使用,這就叫“雞毛信”。古人把雞看作吉祥的象征,有逢兇化吉的寓意,這或許也是雞毛信得以流行的一個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有驛站用于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秦代就設立郵亭,還制訂了我國第一部有關通信的法令——《行書律》。江蘇有個高郵市,是全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秦代便在這里設立了郵亭。
送信的除了人,還有動物。相傳西晉文學家陸機有一條狗,名叫“黃耳”。在洛陽做官的陸機很久沒有收到家信了,就寫好一封信裝入竹筒套在黃耳的脖子上,讓它送到江南老家。黃耳一路風塵仆仆完成了送信的任務,還帶回了回信。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國際間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開始建立國際郵路,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
唐代驛站遍布全國,對送信也有要求,其中陸路行程為每日車行15千米,馬行35千米,急遞則必須飛騎日馳150千米。我國郵驛制度經(jīng)歷了春秋、秦漢、隋唐等各個朝代的發(fā)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xiàn)代郵政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