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娟
【摘要】借助教材,在閱讀教學中充分開展讀寫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通過深入解讀教材,品味文本語言,揣摩細節(jié)描寫,領悟表達形式,比較教材的“這一個”,精心挑選最具價值的教學資源,巧設讀寫鏈接的實踐平臺,引領學生在讀寫訓練中得意、得言又得法,切實促進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和提升運用能力。
【關鍵詞】品味語言 揣摩細節(jié) 領悟形式
新課標的發(fā)布,讓大家越來越重視語言實踐,尤其是“讀寫結合”得到了普遍關注。下面,筆者談一談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一些有效的讀寫方法。
一、品味文本語言,巧設有效的讀寫
“品味語言特色”是閱讀得以呼吸的土壤,小學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為學生練習語言表達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師應努力捕捉文本語言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探究表達的奧妙。
《石榴》這篇課文語言的一大亮點是通篇包含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詞語,這些詞語不僅色彩豐富,表現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是三年級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積累、表達的范例。我是這樣帶領學生學習的:
1.出示表示色彩的詞語,讓學生在朗讀中積累。
2.讓學生比較詞語,習得表現色彩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到,“火紅”一詞是用具體的事物“火”來表現“紅”,而“青綠色”“黃綠色”表示介于兩種色彩之間的顏色。通過圖片讓學生形象地感知更多的顏色:“青中帶黃,黃中帶紅”表達的多是顏色的漸變;“一半兒黃一半兒紅”表達的是兩者兼有的顏色;“紅白相間”則是間隔出現的兩種色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分別舉例進行積累。
3. 表達練習:
(1)“石榴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綠色,逐漸變得青中帶黃,黃中帶紅,最后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體會石榴生長時期顏色變化特點及寫作特色,即作者用“先——逐漸——最后”的順序,用準確的詞語描寫色彩,把石榴從結果到成熟的顏色變化特點寫得具體而有條理。
(2)模仿著寫一寫:
①先長出的桔子先 ________ ,逐漸 ________ ,最后________ 。(大屏幕顯示桔子各個生長時期的顏色特點,指導學生用準確的詞語表達)
② ________ 先 ________ ,逐漸 ________ ,最后 ________ 。(選擇生活中熟知的某個事物,準確、有條理地描述其顏色的變化過程)
二、揣摩文本細節(jié)描寫,創(chuàng)設有效的讀寫
細節(jié)描寫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段,它往往用精彩的筆墨使文章更加細膩、豐富。學會細節(jié)描寫,是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的能力之一。教材中,很多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都很精彩:一是以對話描寫見長,如《小稻秧》《花瓣飄香》等;二是以動作描寫見長,如《林沖棒打洪教頭》等;三是以外貌描寫見長,如《天游峰的掃路人》等;四是以心理活動描寫見長,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些課文可以作為進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細節(jié)描寫專項訓練的范本。
我校一位老師在教學《水》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把一勺水帶給我們的“舒服”感覺寫具體的。在此過程中,進行細節(jié)描寫的讀寫遷移,收效顯著。具體過程如下:
1.品讀感悟,體會作者對水流過“臉、脖子、胸、背”等人體部位時的感覺的細致描寫。
2.教師指導:像這種把人體部位的感覺寫具體的方法叫“觸覺”描寫。
3.探究把“觸覺”寫具體的方法,即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甚至是語氣詞、標點等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觸覺,讓無形的東西變得可觸可摸。
4.創(chuàng)設讀寫場景:“晚飯時,我無意中吃下了一個辣椒,好辣!”在十秒內,辣椒會接觸哪些身體部位?學習課文表達,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甚至是語氣詞、標點等細節(jié)準確表達“辣”這種觸覺。
在這堂課上,學生依托文本細節(jié)描寫,習得了具體描寫觸覺的方法。
三、領悟表達形式,預設有效的讀寫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抓住文本獨特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模仿遷移。
《霧凇》這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的形態(tài)及形成過程中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其中寫霧凇形態(tài)之美的靜態(tài)描寫和形成過程的動態(tài)描寫,可以用來引導學生來練習寫景。根據課后練習,我設計了如下讀寫訓練:
其實在我們周圍,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會發(fā)現許多自然景觀都很富有情趣。比如說雪景。那怎么把美麗的雪景寫具體寫生動呢?
1.方法領悟:《霧凇》這篇課文把霧凇寫得迷人極了。第一自然段,寫了陽光下潔白晶瑩、綴滿枝頭的霧凇奇觀,是靜態(tài)描寫。第二自然段,則具體描寫了夜幕降臨時霧凇形成的神奇過程,是動態(tài)描寫。
2. 指導寫作:靜態(tài)描寫要像作者寫霧凇一樣,從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顏色、形狀等方面及遠近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想象、描繪。通過出示雪后圖片,指導學生從上到下觀察并進行靜態(tài)描寫,如:屋頂戴上了白帽子,樹木穿上白袍子,大地蓋上了一條厚厚的白毯子。動態(tài)描寫則要求學生要像作者寫霧凇一樣,寫出景物的運動變化速度、形態(tài)的變換等。如利用“拐杖”一詞進行訓練:下雪啦。潔白晶瑩的雪花從天空中飄落下來,最初像個小精靈 。逐漸花瓣大起來了,舞蹈的速度也加快了 。最后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從天空中灑落 。整個世界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教材中很多課文在形式上很有特色。首先,課文結構有特色。如《廬山的云霧》“總分結構”的構段方式;《剪枝的學問》按時間順序敘述的特點……這類課文是三年級學生在學習寫作的起步階段的訓練樣本。其次,觀察角度有特色。如《石榴》將果實的樣子、顏色、滋味等進行具體描寫,是狀物類作文寫作范本。還有,表現手法有特色。如《黃鶴樓送別》江邊的借景抒情,《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托物言志,《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借物喻人,《最后的姿勢》中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把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把教課文變成教語文,引導學生依托教材,學語言、學表達、學習作。
四、比較文本,在課文的“這一個”上精設讀寫
教材中,同一主題的文章有很多相同之處,盡管如此,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這一個”。相同主題文章獨有的“這一個”,往往可以成為讀寫訓練的“這一個”。
五年級上的習作七安排了寫一次有趣的實驗,六年級下習作四又安排了寫螞蟻實驗。為什么要安排兩次寫實驗的練習呢?訓練的目的有什么不同?通過細讀教材所在單元的課文,你就了解編者意圖了。五年級上冊《天火之謎》和六年級下冊《夜晚的實驗》寫的都是實驗,但《天火之謎》寫的是一次完整的實驗過程,所以五年級上習作七安排的寫一次有趣的實驗,即把實驗過程寫完整的訓練?!兑雇淼膶嶒灐穼懙膮s是四次實驗,而每一次的實驗都是通過描寫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動來推進,這正是這篇文章的“這一個”。所以,在《夜晚的實驗》所在單元的習作中安排了螞蟻實驗寫作。如果螞蟻實驗僅僅是要求把實驗過程寫完整,目標肯定是低了。引導學生學習通過描寫心理活動來推進實驗,從而把實驗過程寫具體無疑是寫螞蟻實驗的目標,也是寫一次有趣的實驗的亮點。
請看我的教學設計:
1.出示文本中描寫四次實驗前后的心理活動句子,討論實驗過程中心理活動描寫的方法及作用:
(1)研究心理活動,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每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理。
(2)比較四次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分析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
(3)探究作者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寫心理活動,得出“每一次的心理活動描寫,不僅推進了實驗的進程,讓實驗過程更具體,更能讓讀者如臨其境”的結論。
2.借鑒方法,讀寫遷移:以五平級上的實驗作文為例,指導學生通過加入心理活動描寫修改作文,讓實驗過程更具體,讓讀者如臨其境。
3.放手讓學生寫作螞蟻實驗。相信有了上面的基礎,寫螞蟻實驗駕輕就熟。
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不能是停留在表面的走馬觀花。任何有效的讀寫,都必須要有針對性,都要以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為起點。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在文本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上要多走幾個來回,尋找文本特色,精心甄選恰當的教學內容,提取最能凸顯教學價值的讀寫教學資源,巧妙地為學生搭建立體而豐富的讀寫平臺,引領學生學習、表達,厚積而薄發(fā),實現語文學習“意至而言達”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