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政府部門往往認為PPP是清理地方政府負債后的又一條融資渠道。2017年,地方政府部門對于PPP的理解更加深入。施工為主的企業(yè)也不再簡單認為PPP就是拉長版的BT。隨著政策更加明晰,2017年政府財政收入以及預算的信息更加透明,政府財政承受能力的驗證報告不再那么隨意,將變得更加正式和正規(guī)。同時,投資公司、基金、信托、保險等資金以明股實債的方式助力股權去撬動債項市場更為普遍。隨著債項市場收益率的逐步降低,會有更多的這類資金以相對合理化的方式進入。資產(chǎn)證券化的步伐加快。在證券市場通過上市將資產(chǎn)注入上市公司的做法仍然在情況不明朗的情況下,固定收益類的做法所涉及的項目種類以及數(shù)量規(guī)模都將進一步擴大。
政府的平臺公司在去政府融資職能和平臺轉型的過程中,逐步學會了如何與政府聯(lián)手,合理利用社會資本的角色,既推行了地方政府的項目,又滿足了資本市場明股實債和純粹債項資金的相對較低風險的收益。
預計2016年簽約的PPP項目,包括一些示范性項目,在2017年可能仍舊不能落地。其中主要原因是過去推行PPP項目過程中,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的磋商只是關注到了問題的表面,并沒有細致到10年以上長期運營期間的邊邊角角問題,各方會就這一方面深入探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