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西里格曼做了一項經(jīng)典實驗:起初把狗關(guān)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予電擊,狗關(guān)在籠子里逃避不了。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予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是逃跑而是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傲暤眯詿o助”指人在最初的某個情境中獲得無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從這種關(guān)系中擺脫出來,從而將無助感擴散到生活中的各個領(lǐng)域。在這種感受的控制下,個體會由于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嘗試。
虛假同感偏差
虛假同感偏差又稱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
人們總是無意間夸大自己意見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賦予到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認為社會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這種虛假同感偏差使你通過堅信自己信念和判斷的正確性,獲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時也給你帶來了決策和選擇的錯誤。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并煞有介事地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guān)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quán)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地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chǎn)生——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熱切地期望與贊美能夠產(chǎn)生奇跡: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它又被稱作“羅森塔爾效應”和“期待效應”。
暈輪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這就是暈輪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