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煦
一、導入新課
1.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頤和園在1998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2.(指導寫好“頤”的筆順)注意“頤”左半部分的筆順,一起來書空。
3.知道頤和園的原名嗎?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在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20多年后,清政府對清漪園進行重修,希望這里能是一個頤養(yǎng)天年、充滿祥和的地方,所以改“清漪園”為“頤和園”,正是取“頤養(yǎng)祥和”之意,知道了嗎?(生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難讀字詞,指名領讀。重點指導讀好“聳”和“堤”的讀音。
大殿 畫舫 聳立
遠眺 堤岸 雕刻
2.接讀課文,了解課文結(jié)構(gòu)。
(1)翻開書,我們來讀讀課文吧,我有這樣一個建議,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全班同學一起讀,中間的四個自然段分別請幾位同學來讀。知道我為什么這樣安排嗎?看看課文,結(jié)合預習想一想。
(2)生結(jié)合預習交流。(開頭和結(jié)尾都是總寫頤和園的美麗)師指名讀第2~5自然段,其他同學用波浪線畫出第2~5自然段中每一段的第一句話,體會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3)生讀畫線句子。師出示: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師:再連起來看看這些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生:游覽順序。
(師板書:順序)
師:按照這樣的順序,作者主要介紹了哪些景點呢?
生:長廊、佛香閣、昆明湖。
(4)小結(jié):這幾句話既讓我們知道了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的,又知道了課文主要介紹的景點。
三、重點研讀,理解內(nèi)容
1.學習長廊。
(1)那我們就先去長廊看一看,自己讀讀第2自然段,這里面藏著一個世界之最呢,你發(fā)現(xiàn)了嗎?(世界最長的長廊)這條長廊的確是世界上最長的,從哪兒讀出它的長呢?
(2)生匯報交流,師相機出示。
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
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畫是相同的。
師:誰來讀一讀?誰還能邊想象畫面邊讀?(出示長廊圖片)這就是長廊。這長廊一共有多少間啊?(生:273間。)再放眼望去,什么感覺?(生談感受) 用課文中的話來說是——(生:“一眼望不到頭”。)帶著你的感受來讀一讀吧!
師:誰來指指哪是橫檻?(生指出)當年,慈禧派畫匠到西湖去寫生,然后將西湖美景全部畫在了橫檻上,幾千幅彩繪,各不相同,令人目不暇接!你感覺怎么樣? (生:美?。◣熞龑В┟谰兔涝趲浊Х十?,各不相同,栩栩如生,這長廊更像一條——畫廊。它的確有畫廊的美稱。(板書:畫廊)長廊不僅長,而且美,誰能讀出這美的享受?(指導讀)
師:除了橫檻上的彩畫,兩側(cè)內(nèi)外枋上的千余幅彩畫更吸引著中外游客,尤其是其中的人物故事,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清朝王公大臣,跨越五千年之久,想看嗎?
(3)誰想帶著你此時的感受完整地讀讀這一段?其他同學用心聽,一會兒用一句話表達你內(nèi)心的感受。(出示圖片,播放音樂。)
2.學習佛香閣。
(1)僅這長廊就讓同學們贊嘆不已了!那接下來我們?nèi)ツ膬??(生:萬壽山。)好,我們隨作者來到萬壽山腳下重點欣賞一下佛香閣,讀讀第3自然段,畫出描寫佛香閣的句子。
(2)誰來讀讀描寫佛香閣的句子?(出示圖和句子)
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
①看,這就是佛香閣。當這位同學讀到“聳立”這個詞時,我想到了有幾個詞的意思和它相近,你想到了嗎?(生:矗立、直立、屹立。)其中“矗立”這個詞我感覺意思最相近,因為我查了詞典,誰來讀讀?(出示注釋,指名讀。)
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矗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
聳立:高而突出地立著。
矗立:高且直地立著。
②你看,這兩個詞都有高而直的意思,為什么作者偏偏用了“聳立”呢?看看圖,結(jié)合注釋再讀讀這段話想一想。(生交流。師引導看圖上周圍的其他建筑和樹木。)
③小結(jié):佛香閣建在一座21米高的石砌臺基上,加上自身高度41米,成了頤和園的中心制高點,而作者正是借助一個“聳立”寫出了它統(tǒng)領全園的突出位置。你覺得佛香閣怎么樣?(生:高大、雄偉、壯觀。)這樣我們就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高大巍峨?。ò鍟焊叽螅?/p>
④我們怎么讀才能讀出這種氣勢呢?(生練讀,齊讀。)
3.學習昆明湖。
(1)那作者站在這高大巍峨的佛香閣上向下望,都看到了什么?(生:宮墻、昆明湖。)
(2)能讀讀描寫昆明湖的句子嗎?(出示比喻句)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①我們都來看這句話,你發(fā)現(xiàn)它有什么特點?(生:這是一句比喻句。)
②和常見的比喻句相比,還有發(fā)現(xiàn)嗎?(生:這一句話中有兩個比喻。)
師:很會讀書,那只寫一個比喻不行嗎?(生談理由,師標紅“靜”“綠”。)我明白了,作者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突出了昆明湖的兩大特點,那就是——(板書:靜、綠。)誰能體會著湖水的靜和綠來讀一讀?
③剛才我們讀出了這一句話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昆明湖兩個不同的特點,再品味一下,這兩個比喻有什么相同之處嗎?(標紅“鏡子”和“碧玉”,引導想象這兩個物體的表面特點。)正像大家所說的,雖然用了兩種不同的物體,但它們都有平滑的表面,這樣的比喻讓我們更加感受到湖水的平靜。
④繼續(xù)品讀,還有什么相同之處嗎?(引導想象當陽光照射在湖面時的情景,生談體會和發(fā)現(xiàn)。)它們的表面不僅平滑,而且都是閃亮的、有光澤的,我們來看看,真的是這樣嗎?(出示圖)
師:這昆明湖水真是平中透綠,綠中閃亮??!讓我們帶著剛才的體會一起來讀吧!
(3)難怪作者還這樣說,一起讀!(出示)
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劃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將課文中的“滑”字改成了“劃”。)既是同音,意思也差不多,“滑”字改成“劃”不行嗎?(生:如果用“劃”字,就表示用槳來劃,每劃一槳,湖面就會產(chǎn)生許多波紋,而文中說,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文中說昆明湖綠得像一面鏡子,表面很光滑,這兒用“滑”字就顯得很準確。)
師:結(jié)合“滑”字的意思和上下文,我們更感受到了昆明湖平靜的美!誰帶我們一起來享受一下?(指導朗讀)
(4)現(xiàn)在,再來看作者用的這兩個比喻和這個“滑”字,除了感受到景色的美,你還想說些什么?(生:用詞準確。)我也感受到了,你看,一個“滑”字就寫出了湖水的靜。哎,既然是突出靜,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游船靜靜地停在平靜的湖面上,而偏用一個表示動態(tài)的“滑”字呢?(生談發(fā)現(xiàn))
師:“平靜的湖面”自然能表達出湖面的靜,而有船滑過還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就更能感受到湖面的靜了。作者正是以動襯靜!用得多妙?。∵€想讀嗎?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
4. 學習十七孔橋。
讓我們跟隨作者繼續(xù)前行,昆明湖中最著名的景點就是 ——十七孔橋?。ǔ鍪臼呖讟虻膱D片和描寫句子)
師:誰能帶我們到橋上細細地欣賞一番?(指導學生朗讀有關(guān)句段)
四、回顧總結(jié)全文
課文學完了,同學們,頤和園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僅僅是因為它的美麗嗎?(生談)頤和園將人工景觀和自然山水和諧地融為一體,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更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再來回眸頤和園時,你想說些什么?(生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作者單位:山東濟南市經(jīng)五路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