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獼猴:啾啾先生,您對“忍”是怎么看的?
啾啾先生:之前講“以德報怨”這個成語時講過吧?
小獼猴:絕對沒有講過!我提的問題您都沒回答!
啾啾先生:那我們就看看孔子怎么說吧。
原文重現(xiàn):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在《論語·八佾(yì)篇》里說過“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里又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見孔子也會有忍無可忍的憤怒,認(rèn)為有的事不必忍,但是他又認(rèn)為小事要忍,不能忍耐,就會壞大事。到底什么該忍,什么又不能忍、不必忍呢?
孔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像君主的樣子,臣要像臣,父親要像父親,子女要像子女),就是一切都要遵守封建等級的規(guī)則,所以當(dāng)孔子知道了他們魯國的大夫季氏在家廟擅自用了八佾樂(六十四個人伴舞,只能周天子用。照禮,季氏只能用十六人的樂,而魯國君主是用三十六人的樂),違反了禮節(jié),非常生氣。孔子認(rèn)為這是大逆不道的事,目無天子,更沒把魯國君主放眼里。而孔子的得意門生冉求正是在季氏家當(dāng)差。啾啾先生也不知道孔子說“不可忍”是批評他的學(xué)生冉求不作為,還是對其他弟子都這么講??鬃邮侵鲝埦S護(hù)舊秩序,維護(hù)特權(quán),他有他的時代局限性。他的憤怒我們要理解。
但是,孔子畢竟是一個溫和敦厚的人,他也說要忍的。他常跟學(xué)生講的是不要亂說話,這樣不利于修身養(yǎng)性,伶牙俐齒、口若懸河的人,很少是仁者。他也常常說,如果胸有大志,那就要忍,“小不忍則亂大謀”。
那什么是會壞大事、要忍的“小”呢?啾啾先生認(rèn)為可能有以下幾點(diǎn):一、憤怒的情緒。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因?yàn)槭芰穗x間計,因憤怒誤殺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結(jié)果水軍不行,赤壁之戰(zhàn)失敗。二、貪圖小利。蜀地十分險峻,易守難攻,秦惠王為了吞并蜀,造了五頭金牛,放話說金牛拉的牛糞都是金子。蜀國的君主聽說了這事,就派人修路去迎接金牛,結(jié)果被秦國滅了,亡國滅身為天下所笑。三、匹夫之勇。如《水滸傳》一百零八將中的李逵總是不能忍耐,常常挺身而斗,他在潯陽江被張順灌了一肚子水,就是由于一味逞強(qiáng)。他的好哥哥宋江擔(dān)心他以后闖禍,壞了梁山泊的名聲,就給他喝了毒酒毒死了他。四、婦人之仁。項(xiàng)羽本來有望成就霸業(yè),結(jié)果因?yàn)樘蚀龋瑳]有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結(jié)果被劉邦追到烏江,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也許還有其他“小不忍”的情形,這里就不展開羅列了。啾啾先生覺得孔子應(yīng)該是想告訴我們,如果胸懷大志,希望成就偉業(yè),那就不要被一些小情緒給耽擱了。
啾啾先生提問:
越王勾踐的故事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反例,你知道這個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