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加拿大華人家庭語言政策類型及成因

        2017-05-30 10:48:04李國芳孫茁
        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類型成因

        李國芳?孫茁

        提 要 移民后代祖語的維護及可持續(xù)性學習是眾多移民家長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之一。雖然加拿大擁有龐大的華裔群體,但因為語言替換及語言流失廣泛存在于華裔移民家庭中,漢語作為祖語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維系或在移民代際間得不到有效的發(fā)展。以往的對華裔家庭的祖語及雙文雙語教育的研究多專注于個案研究,卻忽略了對于中文在移民家庭環(huán)境中的教育和習得的整體認識。在本文中,作者整理出以往在加拿大不同地區(qū)華裔移民家庭搜集到的訪談及觀察數(shù)據(jù),構建了加拿大華裔家庭語言政策的連續(xù)發(fā)展的模型,以提供一個橫向比對、解讀家庭語言政策的概念框架,并從中擷取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就家庭語言政策的類型及成因進行比較分析。本文在現(xiàn)有的家庭語言政策的理論框架基礎上,為海外多語的宏觀社會環(huán)境下移民家庭的語言政策與少數(shù)裔語言保護提供了另一種概念化的視角。

        關鍵詞 家庭語言政策;類型;成因;加拿大;華裔

        Abstract Childrens heritage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is a challenging issue that many immigrant parents have to face nowadays. Despite the multitude of Chinese immigrants overseas,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often fails to be effectively sustained and sufficiently developed inter-generationally due to pervasive language shift and language loss in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Previous research focusing on Chinese families heritage language and bilingual/biliteracy education tends to privilege studies on single cases, resulting in a gap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f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n how herit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education take place in the home milieu of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ed from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residing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Canada,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continuum development model to horizontally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ynamics of family language policies across different families. Four representative families are purposefully selected for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otential factors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particular types of family language policies. Framed with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 of family language policy,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new conceptual perspective towards immigrant family language policy development and minority language protection within the multilingual, macro social context of the host society.

        Key words family language policy; types; factors of formation; Canada; Chinese immigrants

        一、引 言

        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獨立的“家庭語言生態(tài)”(Luykx 2003)。每個家庭語言生態(tài)都會因為家庭成員對語言的選擇、對語言的態(tài)度以及對語言的使用的不同而不同。也是因為這些不同,每個家庭語言生態(tài)都是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家庭語言生態(tài)作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對于兒童的語言發(fā)展及使用可以起到促進或者抑制的作用。對于移民家庭來說,家庭語言政策,即語言使用者“在家庭范疇內或與家人之間語言使用的明確公開的規(guī)劃”,對創(chuàng)造兩/多文環(huán)境、實現(xiàn)兒童兩/多文能力至關重要(King et al. 2008)。

        加拿大國內擁有龐大的華裔群體。2011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加拿大的華人人口已超過了50萬,成為加拿大的第二大移民群體(The Canadian Maga?zine of Immigration 2011)。而中文(包括普通話和粵方言)在加拿大也成為繼其兩種官方語言(英語、法語)之后的第三大家庭常用語言(Statistics Canada 2011)。但因為語言替換及語言流失廣泛存在于華裔移民家庭中,漢語作為祖語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維系或在移民代際間得不到有效的發(fā)展。一系列針對加拿大華裔家庭語言教育的研究表明,加拿大華裔父母極其重視子女的中文語言及語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是這些孩子們學習中文的效果很不理想(Li 2002,2006a,2006b;Curdt-Christiansen 2009,2012;Riche & Curdt-Christiansen 2010;Shi 2016)。這些研究還發(fā)現(xiàn),以往的對于華裔家庭的祖語及雙文雙語教育研究多專注于兒童在家庭環(huán)境中習得語言的過程,而忽視了家庭成員在此過程中在語言規(guī)劃方面的能動性(agency)以及宏觀社會文化情境對家庭語言規(guī)劃的影響。將關注點置于家庭語言生態(tài)背后的能動性,并突破家庭環(huán)境的局限,將能動性置于宏觀社會文化情境中可能會為華裔漢語祖語維護和發(fā)展提供全新的、更為廣闊的理論視角。

        再者,以往的對華裔家庭的祖語及雙文雙語教育的研究多專注于個案研究,即在個案中獲得橫向的、深入的認識,卻忽略了對于中文在移民家庭環(huán)境中的教育和習得的整體認識。在本文中,作者整理出以往在加拿大不同地區(qū)華裔移民家庭搜集到的訪談及觀察數(shù)據(jù),并從中擷取4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從宏觀、微觀、社區(qū)以及兒童個體能動性等方面來對加拿大華裔社區(qū)中不同的家庭語言政策進行歸因。此外,作者通過不同家庭之間的橫向數(shù)據(jù)對比及分析,構建了加拿大華裔家庭語言政策的類型及其連續(xù)發(fā)展的模型,以提供一個解讀家庭語言政策的概念框架。本文在現(xiàn)有的家庭語言政策的理論框架基礎上,為海外多語的宏觀社會環(huán)境下移民家庭的語言政策與少數(shù)裔語言保護提供了另一種概念化的視角。本文主要關注如下兩個問題:

        (1)加拿大華人家庭中存在哪些類型的家庭語言政策?

        (2)這些不同類型的家庭語言政策背后的成因有哪些?

        二、體現(xiàn)家庭語言政策的三個方面

        家庭語言政策是語言使用者在家庭語言生態(tài)變化過程中的原動力(Luykx 2003)。一般體現(xiàn)在家庭成員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語言管理及語言實踐3個方面(Curdt-Christiansen 2014)。語言意識形態(tài)是語言使用者對于不同語言價值、權利、效用方面的感知,是“語言使用者明確表達的、用來合理化感知語言結構及使用的觀念的集合”(Silverstein 1979:93)。在移民家庭中,語言意識形態(tài)往往包括父母對移民國家的官方語言和祖語(母語)的價值、權利及效用的衡量;同時也體現(xiàn)出他們在宏觀和微觀的層面上對于不同語言表達出的或重疊或競爭的語言態(tài)度。宏觀社會因素對于語言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是模型的一個主體組成部分。移民在社會中通過與宏觀社會環(huán)境(包括社會經濟、政治、語言、文化等)的不斷接觸和交往,形成了對于語言價值、語言特權、語言功能及語言活力的不同的感知。而這些語言方面的感知則會通過語言意識形態(tài)在家庭語言行為中得到體現(xiàn)。

        除語言意識形態(tài)外,語言管理和語言實踐也是家庭語言政策的具體組成部分。語言實踐是對于家庭語言行為的具體描述。在本文中,語言實踐包含了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及目標兒童的語言使用類別(即中文、英文、法文等)、語言熟練程度、語言功能及涉及不同語言使用的讀寫活動等。語言管理是在實時語言互動中對于語言實踐的嘗試性干預,因此也被稱為語言干預或者語言規(guī)劃(King et al. 2008)。語言管理通常是語言意識形態(tài)的具化和執(zhí)行。在移民家庭中,父母對移民國家的官方語言和祖語(母語)的價值、權利及效用的衡量往往會影響父母在日常交談中對子女的語言使用進行的控制或干預以及他們對孩子不同語言學習方面的投入(Curdt-Christiansen 2009,2014)。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環(huán)境中的語言管理并非完全在語言實踐中有所體現(xiàn);換言之,并不是父母所有的對于子女語言行為的干預都能轉化為他們所期待的語言實踐。稍后本文在這個問題上也會進行具體的討論及歸因分析。

        在家庭語言政策語言的三個方面的體現(xiàn)中,語言意識形態(tài)被認為在家庭語言政策中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其聯(lián)結了家庭外部的宏觀社會因素以及家庭內部的微觀生態(tài)(King 2000)。家庭中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是對于宏觀社會環(huán)境的映射,間接參與到家庭環(huán)境中的語言實踐和語言管理的決策過程中(Li 2006a,2006b;Canagarajah 2008;King et al. 2008;Lane 2010;Curdt-Christiansen 2012),存在于父母與兒童的溝通互動過程中(King et al. 2008)。因此,家庭語言政策實際受到意識形態(tài)支配,很多家庭成員對于家庭語言政策的決策和執(zhí)行是在無意識或者下意識中進行的。

        三、加拿大華人家庭實例

        本文通過四個家庭實例來分別闡述不同的家庭語言政策。文中的四個家庭實例來源于作者在加拿大兩?。ㄋ_斯卡切溫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校ɡ锔ゾS尤市、米爾克里克和薩斯卡通市)的家庭調研(Li 2002,2006a,2006b)。其中,本文第一作者先后在薩斯卡切溫省的薩斯卡通市以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里弗維尤市進行了歷時性的多案例研究,以探索加拿大華裔家庭中兒童(小學適齡兒童)的讀寫、文化實踐以及華裔家庭與加拿大主流學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意識形態(tài)沖突。與以前發(fā)表的一系列文章不同,本文用一個全新的家庭語言政策理論框架進行分析,因此突破之前研究成果的局限,增添了對華裔家庭語言使用方面的獨特見解。

        在前一項為期7個月的調研中,作者針對4個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家庭進行了家庭環(huán)境下中英文讀寫實踐的觀察及訪談;后者歷時一年,期間涉及一、二年級和四、五年級各4個目標兒童以及他們的一代移民父母。本文中另一組數(shù)據(jù)來源于第二作者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米爾克里克進行的為期3個月的個案調研,用以了解青少年華裔家庭的語言生態(tài)及語言行為。該案例著重研究一對來自大陸的技術移民夫妻以及他們就讀高中三年級的女兒。4個家庭的自然情況如表1所述。

        四、加拿大華裔家庭語言政策的發(fā)展、形成及實踐

        下面我們通過這四個家庭實例來分別闡述他們的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及實踐。在接下來的四個家庭實例的介紹中,我們從語言意識形態(tài)、語言管理和語言實踐三個方面來展現(xiàn)每個家庭的語言行為和家庭語言生態(tài)發(fā)展的動態(tài)。就語言意識形態(tài)而言,加拿大的華裔家庭一般要衡量英文、法文及中文對于他們的重要性,以及每種語言在他們孩子的社會經濟、政治資源方面的用途,因此呈現(xiàn)出“英語即優(yōu)勢”“雙/多語即優(yōu)勢”和“母語即資源”等不同的感知模式。這些不同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影響華裔家庭的語言管理模式,特別是中文、英文或法文在家庭語言使用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父母對每種語言學習在人力及財力上的投資。 按照中文在家庭語言使用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歸為四種典型的家庭語言政策,即“零中文”、中文作為過渡語言、多語及中文作為唯一語言的家庭語言政策。這些不同的家庭語言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家庭語言管理及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家庭語言政策。

        (一)從“全中文”到“零中文”的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安東尼·陳的案例

        1.安東尼·陳家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

        陳先生和陳太太在20世紀80年代末移民潮到來之前就移居加拿大,但他們卻從未找到過歸屬感。陳太太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你去朋友家做客,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一目了然。在別人家里你永遠不可能以主人自居?!标愊壬完愄倪@種“旅居者”的感受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對于兒子安東尼教育方面的態(tài)度,尤其是語言學習方面的態(tài)度。在她和先生看來,純正的英語是兒子在加拿大取得學業(yè)成功的必備條件;而只有在教育上獲得成功,兒子才能夠擺脫貼在自己身上的“旅居者”的標簽。因此,為了讓安東尼能夠講一口“純正”的英語,讓兒子成為一名真正的加拿大人,陳先生和陳太太最終決定在家里用英語跟兒子交流。

        2.安東尼·陳家的語言管理及實踐

        安東尼在上學前班的時候還跟班上大多數(shù)香港地區(qū)新移民的孩子們全天用中文交流??墒窃谏闲W之后不久他就開始抗拒講中文了。由于安東尼的學校只準許學生們使用英語,他跟其他很多中國移民家庭的孩子一樣開始“掩飾”自己會講中文。在家里,當陳先生、陳太太用中文跟安東尼講話時,除非是以他非常想要的東西來引導他,否則他都只會用英文回答。夫妻二人曾經嘗試要求安東尼在周末的時候只許在家里說中文,但由于兒子極度不配合,最終也只能作罷。即便如此,他們仍希望安東尼能用中文交流,并且能夠書寫簡單的漢字(比如自己的名字)。盡管課后生活已經被各項課余的體育活動及補習活動排得滿滿當當,他的父母仍堅持把他送到中文學校,每周學習兩個小時的中文。但是安東尼本人卻對中文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來。在他看來,中文又難學又無聊,總有寫不完的作業(yè),所以最后中文學校也不去了。他們一度可以在家里收看到中文的電視節(jié)目,但是由于安東尼并不經常收看,陳先生和陳太太最終退訂了中文頻道。至此,安東尼在家里唯一能接觸到的中文就只剩下父母偶爾收聽的中文廣播了。相較于中文,安東尼在家里所使用的英文顯得十分豐富多彩。他熱愛英文閱讀,喜歡看類似富蘭克林烏龜系列一類的英文故事書。寵物小精靈、數(shù)碼寶貝這類的英文卡通片也是他的最愛。

        (二)“中文作為過渡語言”的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張悅的案例

        1.張悅家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

        張先生和張?zhí)欢仁謸鷳n女兒張悅在學校的表現(xiàn)。女兒在剛來到加拿大開始上小學的時候,由于語言不通,一度對學習失去信心。據(jù)張?zhí)^察,很多在國內上過小學的中國移民子女都能很快地在加拿大的學校里脫穎而出,這是因為加拿大小學課程與國內同齡兒童的學習內容相比要簡單很多。張?zhí)J為孩子在國內學習的經歷可以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加拿大小學里的課程內容;同樣,中文在她看來也可以有效地轉化成學習和提高英文能力的資源。這種中文作為過渡語言的家庭政策主要體現(xiàn)在張?zhí)柧毰畠河⑽淖x寫的思路上。由于張?zhí)J為自己的學術英文能力有限,在輔導女兒時經常使用中文作為指導語言。張?zhí)硎?,由于中文和英文之間有很多相通之處,中文的作文構思同樣可以幫助女兒用英文寫作。

        2.張悅家的語言管理及實踐

        張?zhí)珜τ谂畠旱恼Z言管理主要體現(xiàn)在她對女兒學校課程學習的監(jiān)督和督促上。由于女兒在英文拼寫和數(shù)學方面相對薄弱,每天晚飯后張?zhí)紩o她布置相關的作業(yè),包括用學校制作的單詞表聽寫單詞、背誦故事和默寫,還包括完成張?zhí)珡闹形臄?shù)學教材上找到的數(shù)學練習題。張?zhí)蛷埾壬枷M畠耗軌虮3种形牡恼Z言能力。因此,張?zhí)袝r趁著作業(yè)少也會教女兒寫一些漢字。而夫妻二人也堅持在家里跟女兒用中文交流溝通。除了用中文跟父母交流以外,張悅每周末去中文學校,而且會在家里完成中文學校老師布置的漢字書寫、組詞練習。由于當?shù)刂形馁Y源有限,張先生和張?zhí)荒芘紶柊萃袊鴥鹊挠H人朋友購買少量中文少兒讀物。其他時候他們只能通過網(wǎng)絡來給張悅搜集一些中文閱讀材料。

        用中文過渡英文對張悅很成功。盡管張悅是在4歲多來到加拿大后才開始接觸英文的,她現(xiàn)在的英文閱讀水平在班上已經是名列前茅了。剛滿7歲的她已經開始閱讀章節(jié)類的小說(chapter books)①了。張悅不僅可以聲情并茂地朗讀故事書里的內容,還可以通過拼讀順利地讀出很多自己不認識的單詞。如今,家中客廳里的一整面墻都懸掛著她在各種讀書競賽中獲得的獎狀。

        (三)從“一語”到“多語”的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木蘭·李的案例

        1.木蘭家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

        李先生和李太太二人是中英雙語使用者,夫妻二人均可熟練地使用中英雙語進行交流和讀寫。李先生是個曾經參加兩次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均未通過的“失敗者”,但他現(xiàn)在不但可以用流利的英語運營自己的報稅公司,同時還掌握了簡單的法語口語。夫妻二人參照自己后天習得英語和法語的經驗和經歷,認為但凡有沉浸式的自然語言環(huán)境和學習語言的動機,學習一門語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雖然女兒到加拿大時只會中文,他們并不擔心女兒的英文和法文的習得和發(fā)展;相反,他們對多語共存有非常積極的看法。

        2.木蘭家的語言管理及實踐

        加拿大的雙語政策以及李先生一家在加拿大不同語言環(huán)境的移居軌跡為這個家庭營造了頗為獨特的語言生態(tài)。在李家,中文是家中的絕對主導語言。南召除日常交流外,夫妻二人頻繁地使用中文及漢字與同為中國移民的朋友以及在國內的親友通過手機信息、語音和視頻交流。李先生和李太太二人保留了與國內家庭相同的娛樂休閑傳統(tǒng):觀看電視劇。家中客廳的沙發(fā)前擺放了一臺大屏液晶電視,通過網(wǎng)絡電視夫妻二人時常觀看國內電視臺同步播出的最新國產電視劇。此外,在一樓書房以及二樓客廳的書架上擺放了許多與夫妻二人專業(yè)相關的或者有關養(yǎng)生保健的中文書籍。

        李先生和李太太有意堅持一直跟木蘭用中文交流。在他們看來,家庭是唯一可以為木蘭提供沉浸式中文環(huán)境的地方,也是唯一木蘭可以使用中文溝通交流的環(huán)境。跟眾多中國的移民父母一樣,李太太曾經將木蘭送到當?shù)亟烫媒M織的中文學校里去學習。然而,由于教法和材料往往枯燥無趣,木蘭很快就失去了興趣。木蘭在移民加拿大之前僅在幼兒園認識100個左右的漢字,加之在加拿大成長期間并未持續(xù)接受中文教育,原有的漢字儲備也已所剩無幾。雖然她不能用中文讀寫,但偶爾會通過拼音輸入法在微信上給家人發(fā)中文的祝福信息。

        與爸爸媽媽不同,木蘭在家庭語言實踐中不僅有更多語言的選擇,具體語言的功能和使用形式也大不相同。由于木蘭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一直就讀于英法雙語學校,在家庭環(huán)境中,木蘭的法語使用通常是圍繞家庭作業(yè)展開的讀寫活動(如圖1)。與中文和法文的使用相比,木蘭在家里更多使用英文來進行社交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閑暇時木蘭會通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瀏覽朋友或者明星的信息,或者通過短信與同學朋友們交流。木蘭也會時常通過家里的臺式電腦或者手機登錄英文網(wǎng)站瀏覽、搜索信息。當然,木蘭的英文使用中也包含了傳統(tǒng)的紙質讀物。木蘭酷愛讀書,她臥室內的書架上擺滿了北美青少年的小說讀物。木蘭對于超自然類型的小說很感興趣,《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記》等系列讀物都有收藏,同時也借閱了當?shù)貓D書館幾乎所有青少年類別的書籍。

        (四)“中文為唯一語言”的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德溫·劉的案例

        1.德溫·劉家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

        盡管劉先生和劉太太已經在加拿大工作生活了20多年,他們始終沒能掌握英語這項技能。夫妻二人早年在來餐館打工的學生的幫助下將菜單翻譯成了英文;遇到付賬單、寫支票或者閱讀信件之類需要用到英語的地方,他們就需要孩子們的幫助了。他們最終在薩斯卡通市的唐人街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中餐廳。在離唐人街不遠的地方,德溫一家連同祖父母、姑姑和姑姑的兩個孩子共同居住在一幢由之前家里的舊餐廳改造而成的房子里。德溫在作者搜集數(shù)據(jù)的時候已經8歲了,彼時他已經連續(xù)4年在一年級就讀了。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子。在他上面還有3個已經上中學的姐姐。姐弟4人均出生在加拿大。由于房子坐落于薩斯卡通市低收入社區(qū),出于安全考慮大人們很少準許孩子們在外面活動。幾個孩子放學后除了偶爾光顧自家的餐廳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里度過的。因為餐館從上午十點到晚上十一點營業(yè),德溫平時在家里極少能見到父母,有時甚至連續(xù)幾天都見不到他們。

        劉先生和劉太太都表示學會英語很重要,因為如果他們掌握了英語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xiàn)了。然而早年餐館里繁忙的工作以及與“英語”世界有限的接觸,最終使他們放棄了學習英語的念頭。中文也就是家里唯一的交流語言。

        2.德溫家的語言管理及實踐

        德溫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主題可以概括為“電視”。德溫很小就跟電視“結緣”了。由于家里的餐館生意,德溫的爸爸媽媽變得更加繁忙,無暇照顧他,只能把他留給祖母照顧。然而祖母彼時也在疲于照看家里的其他幾個孩子,只能將他一個人留在電視機前。在德溫的家里一共有5臺電視機、錄像機;每臺電視機旁邊的架子上都放滿了各種各樣的錄像帶,包括迪士尼卡通片及中英文電影等。其中兩臺寬屏的電視全天開著。大一點的女孩子們通常會在樓上的客廳里觀看港產電影,像德溫這樣小一點的孩子們則在樓下收看兒童電影。由于極少外出,德溫和家里的其他孩子會通過看電視消磨掉大部分的課后時間。他們在學校沒有朋友,因此也不會像大多數(shù)同齡的孩子那樣花很多時間在互相通話上。如果在學習上遇到什么困難,他們只會給住在圣丹斯的表姐打電話尋求幫助。

        盡管德溫的英文好過他的中文,但他的英文水平也遠不及在加拿大本土出生長大的同齡孩子。他的語言使用十分碎片化,因此德溫通常是通過肢體語言、手勢和一些嘟嘟囔囔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由于父母和其他長輩們的英文水平十分有限,而德溫又極少在家里使用中文,他已經很少跟家人進行相對長一些的對話和溝通了。8歲的德溫仍然不具備讀寫的能力,不論是英文還是中文。盡管他能用英文寫出自己的名字,卻連名字中的字母都認不全;他尚不能數(shù)數(shù)或者辨識顏色。每當有人鼓勵他把心里的一些想法寫出來的時候,德溫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抵觸情緒:他會跑開或者把頭深埋下去然后用英語說“我不會”。媽媽意識到了小兒子在語言學習和發(fā)展方面遇到的問題,也嘗試讓他的姐姐們來幫他,但是女兒們同時又要兼顧自己中學里繁重的學業(yè),能為小弟弟提供的幫助十分有限。最終,德溫還是會回到電視機前,自己一個人或跟堂姐妹們一起觀看迪士尼動畫,消磨時間。

        五、加拿大華人家庭語言政策類型的連續(xù)性發(fā)展模式

        這三市家庭調研的結果顯示,華裔家長通常對子女的雙語教育持有十分積極的態(tài)度,然而加拿大華裔家庭中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語言管理和語言實踐無不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如圖2);這些過程對少數(shù)裔語言兒童的雙語雙文的發(fā)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因受到多變的宏觀和微觀環(huán)境因素影響,任何一個家庭的語言政策都不是靜止不變的。任何家庭內部、外部的環(huán)境變化都會導致特定家庭的語言政策的動態(tài)變化。縱向比對各個家庭,這些家庭中所持的語言政策也呈現(xiàn)出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

        如圖2所示,上述四個加拿大華裔家庭的家庭語言政策體現(xiàn)出了連續(xù)發(fā)展的流動性。所有家庭在移民或子女成長之初均使用中文作為家庭中的唯一語言;然而隨著子女的加拿大官方語言及語言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這些家庭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家庭語言政策演變軌跡(圖3)。安東尼的父母為了讓兒子掌握純熟的英語語言技能無奈放棄了家庭環(huán)境中的中文使用,因此完成了由“中文作為唯一語言”向“零中文”政策的巨大轉變。出于類似的考慮,張悅的媽媽將中文作為輔助工具來支持女兒英文讀寫的習得和發(fā)展,因而張家已逐漸發(fā)展為“中文作為過渡語言”的家庭語言政策,英文逐漸取代了中文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而對于木蘭家來說,由于父母作為多語習得的親歷者而對多語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態(tài)度,在木蘭先后習得了法語和英語之后,她的家庭環(huán)境中保持了中、英、法三語共存的豐富語言生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木蘭在家庭中的中文語言使用僅限于口頭表達,而在中文讀寫方面語言實踐甚少,因而不排除木蘭家在未來向“零中文”家庭語言政策發(fā)展的可能。與此同時,考慮到諸如中文學校對于安東尼家庭語言管理及中文語言實踐等方面的可能影響,我們保留了“零中文”政策向雙語、多語政策流動發(fā)展的潛在趨勢。

        六、加拿大華人家庭語言政策類型歸因及分析

        以上加拿大華裔家庭的家庭語言政策連續(xù)發(fā)展的流動性體現(xiàn)了Curdt-Christiansen(2014)的家庭語言政策模型里強調的宏觀社會環(huán)境以及微觀家庭環(huán)境對于父母語言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就本文的案例來分析,除了宏觀社會的影響,社區(qū)環(huán)境、父母本身的學習、移民經歷,以及兒童的能動性因素等都會影響家庭的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及語言管理。其中,King等(2008)提出的兒童能動性因素推翻了人們對于父母是家庭語言政策核心制定者及執(zhí)行者的慣常認識,他們認為兒童作為家庭外部社會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其語言意識形態(tài)和家庭語言實踐同樣會對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和流動產生積極影響。這個觀點在本文的案例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

        (一)社會及社區(qū)環(huán)境因素

        在本文所涉及的4個案例中,幾乎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為雙語的使用者;而他們對于英語重要性的感知大多來自于對于英語作為社會經濟、社會政治資源的認識。對于安東尼的父母來說,他們作為少數(shù)裔移民群體的成員,承受了來自接收國家的社會結構層面的限制。由于屬于非主流群體,因此華裔移民父母在社會待遇方面承受了與主流社會成員的區(qū)別待遇。在陳先生和陳太太眼中,只有能講“純正英語”的人才能真正成為加拿大社會的“主人”;而自己作為一代移民則是一輩子的“客人”。因此,在絕大多數(shù)的移民家庭中,家庭語言政策均以英語作為主導,家庭資源的分配也以子女的英文語言及語言素養(yǎng)發(fā)展優(yōu)先,體現(xiàn)了父母對后輩們可以突破社會結構的限制與不公、能夠“反客為主”的期待。

        除了社會結構層面的影響,家庭環(huán)境中的語言使用模式與家庭外部言語社區(qū)存在交集,從而影響了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及管理和實踐(Hazen 2002)。對于兒童而言,當他們的日?;顒娱_始逐漸拓展到了家庭以外的環(huán)境中時,他們會在社區(qū)中的同輩群體里找到身份認同。若同族的同輩群體重視祖語,則群體中其他成員也會受到激勵,對祖語的學習產生正向的牽引。因而是否能接觸到對于祖語持有積極態(tài)度、能夠流利使用共有祖語的同輩群體是祖語能否成功維系并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Tse 2001)。比如,雖然在語言意識形態(tài)上木蘭的父母意識到了中文在社會經濟層面以及女兒民族身份認同上的重要性,卻并沒有強求女兒學習中文的讀寫。在他們看來,女兒在沒有中文讀寫的環(huán)境中很難有效地學習和保持她的中文讀寫方面的知識。

        除同族同輩群體,社區(qū)內外的教育機構不論是民族社區(qū)內的機構(如社區(qū)內的語言學校)還是社區(qū)以外的語言教育機構(如公立學校),對祖語的態(tài)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它們支持少數(shù)族裔語言的維護和發(fā)展,則移民家庭子女會對自己的祖語產生積極的態(tài)度(Hinton 1999;Tse 2001;Oh 2003);反之,祖語則極有可能逐漸退出移民家庭子女的語言實踐,他們甚至會對自己的祖語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抵觸的態(tài)度(Valdés 2001;Li 2002,2006c)。比如,安東尼(和其他所有的孩子)所在公立學校“唯英語”的語言政策會對他們對于中文的態(tài)度和使用產生影響。學校對于少數(shù)族裔語言的消極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安東尼以及他們同族裔同學們對于中文的民族語言活力的感知。在學校里,中文非但不是可以用來支持他們學業(yè)發(fā)展和進步的資源,相反,中文的使用經常與被批評、被否定等消極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孩子們也不會主動地在家庭語言實踐中運用中文。安東尼從既會說粵方言又懂得英語發(fā)展到粵方言逐漸從他的語言實踐中消失了。

        與公立學校相比,其他社區(qū)內的機構,如公立圖書館等,則對形成家庭語言政策的類別有著關鍵性的作用。以木蘭和張悅兩家為例,盡管兩個孩子年齡差距較大,但二人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中英文讀寫實踐模式卻十分相近。她們都極少涉及中文閱讀和寫作,但卻閱讀了大量的英文書籍。從社區(qū)環(huán)境角度分析不難看出,社區(qū)中各類公共機構的不同語言類別閱讀資源的可供性很大程度上影響或間接塑造了兩個孩子的家庭語言實踐。對于這兩個家庭來說,父母將當?shù)氐墓矆D書館作為子女閱讀資源的主要來源。然而,公立圖書館里中文讀物及其他以中文為載體的資源稀缺,因此木蘭和張悅的中文讀寫能力的發(fā)展并不能獲得與英文同等力度的目標語言文字輸入。為了支持張悅的中文學習,張先生和張?zhí)坏貌煌ㄟ^國內的親戚朋友采購少量書籍,或者在繁忙的工作學習中擠出時間來從網(wǎng)上為女兒搜集學習資源。而在木蘭父母看來,居住在遠離華人聚居區(qū)的大溫哥華地區(qū)的外圍,接觸不到高質量的中文教育和中文資源,是他們最終放棄在現(xiàn)階段培養(yǎng)木蘭中文讀寫能力的主要原因。

        (二)父母因素

        父母是家庭語言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實施者。這四個家庭中父母關于子女教育的決策更傾向于參考自己及其他家庭成員過往的語言學習經歷(King &

        Fogle 2006)。木蘭的父母從自身后天外語習得的成功經驗中得出結論:外語的習得需要有積極的學習動機以及沉浸式的語言學習體驗。這兩點在他們引導木蘭的中、英、法三語的語言管理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木蘭的父親在移民之前直至大學本科畢業(yè)都沒有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然而,從零基礎開始最終掌握了法語的日常交際能力。從木蘭家庭的案例不難看出,他們作為外語學習和使用者的主觀經歷和經驗能有效地引導家庭語言政策的制定,構建積極的家庭語言生態(tài)。

        除了經歷外,父母自身的語言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庭語言生態(tài)的模式,也影響了父母在家庭語言管理上的能力。在本文關注的4個案例中,除德溫家庭以外,另外的3個家庭的父母都是多語使用者,因此他們在家庭語言管理方面掌握著主動權。比如,陳先生和陳太太在發(fā)現(xiàn)安東尼使用“港式英語”后,決定通過用英語跟孩子交流來幫助他講出“更純正”的英語。木蘭的父母也能夠在中英雙語間自由切換,這使得他們在跟子女溝通的過程中能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語言資源。而以上這些都是德溫的父母所不能達到的。受到自身英語語言能力的限制,德溫的媽媽在發(fā)現(xiàn)小兒子語言方面的問題后,只能求助于年長的女兒們,因而不能直接為德溫帶來有效的語言管理方案,以提高他的雙語技能。除此之外,英語語言能力的缺失也使德溫的父母在主觀上不能夠及時有效地與學校溝通,也間接為德溫的語言發(fā)展和學習制造了障礙。

        (三)兒童的能動性因素

        在通常的分析與討論中,人們習慣于將兒童視為家庭語言政策的被動接受者,認為兒童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語言行為受到父母語言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King et al. 2008;Smith-Christmas 2016)。然而,我們的研究顯示,兒童作為核心家庭成員同樣具備能動性。他們的語言行為同樣會影響到父母對于家庭語言教育的理念和策略,從而參與到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與執(zhí)行中來(King et al. 2008)。實際上,學齡兒童語言態(tài)度和實踐往往會影響到父母的語言政策(Tuominen 1999)。本文中的4個孩子都對中文有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他們的語言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家庭的語言政策。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與其說他們被父母社會化,倒不如說他們與父母互相社會化。比如,安東尼家庭中的“零中文”語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受到了安東尼自身語言行為的影響。起初,安東尼的父母與其他三個家庭的父母一樣,希望能將兒子培養(yǎng)成雙語使用者。除去宏觀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安東尼全英語式的家庭語言實踐以及他對于中文的消極態(tài)度最終間接促使父母放棄了在中文方面的語言管理。即便陳先生和陳太太曾經嘗試鼓勵安東尼周末在家里使用中文,也由于兒子的極度不配合最終不了了之。

        七、結 語

        在本文涉及的4個華裔家庭中,4對父母均表現(xiàn)出對于子女能夠成為多語使用者的期待;然而,在實際家庭語言政策的形成和執(zhí)行過程中,4名核心兒童在不同語言的使用及讀寫能力的發(fā)展上都表現(xiàn)出了不同程度的差異。本文通過對這4個加拿大華裔家庭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語言政策類別的敘述及歸因分析,揭示了這些少數(shù)裔家庭所處的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Dagenais & Day 1999)。其中家庭內部、外部原因交替共存,促成了這些家庭復雜而豐富的家庭語言生態(tài)和語言行為。家庭語言政策的3個構成部分,即語言意識形態(tài)、語言管理以及語言實踐,既是宏觀社會環(huán)境的映射,同時在家庭環(huán)境中又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

        就具體的影響因素而言,Curdt-Christiansen(2014)在其理論模型中構建了詳盡的與宏觀社會因素和微觀家庭因素密切關聯(lián)的家庭語言政策運行機制,這在本文的實例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然而,本文在對家庭語言政策歸因分析中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對少數(shù)裔移民家庭的語言政策分析同樣需要將族裔社區(qū)環(huán)境也考慮在內。此外,子女作為重要家庭成員的能動性并沒有被囊括在家庭語言政策模型中。盡管社會及家庭環(huán)境在父母語言意識形態(tài)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父母在語言管理方面的決策和潛能,但社區(qū)環(huán)境及兒童個體能動性也極大地影響了家庭環(huán)境中的實際語言使用,即語言實踐。家庭語言政策中語言意識形態(tài)、語言管理及語言實踐這3個構成部分相互關聯(lián),家庭語言實踐同樣可以反作用于語言意識形態(tài),因而為家庭語言政策的動態(tài)形成、發(fā)展提供另一個維度的解讀。

        此外,本文重點論述家庭語言政策的連續(xù)統(tǒng)一性,即家庭語言政策的類型在加拿大華裔家庭群體中是連續(xù)且動態(tài)存在的,而非固化的。Dauenhauer和Dauenhauer(1998)曾經提出,相較于移民父母對于少數(shù)裔語言/祖語的維護及發(fā)展的期待,他們作為少數(shù)族裔在接收國主流社會中體驗到的權利、資源、文化的不對等導致他們主流語言的傾向更為根深蒂固。家長對于祖語和主流語言之間沖突的語言態(tài)度及意識形態(tài)使得家庭語言政策在語言實踐及語言管理方面很難得到持續(xù)、統(tǒng)一的貫徹(King 2000)。因此,在加拿大華裔移民社區(qū)中,個體家庭的語言政策會隨著父母對于多變的宏觀及微觀因素的感知以及子女在家庭語言實踐中體現(xiàn)出的漸變的語言態(tài)度和主觀能動性而產生動態(tài)變化。在從“零中文”到“中文作為唯一語言”的轉變過程中,中文作為祖語在家庭語言政策中所占的比重也會上下浮動,營造出流動性的家庭語言生態(tài)和語言行為。

        參考文獻

        Canagarajah, S. 2008. Language Shift and the Family: Questions from the Sri Lankan Tamil Diaspora.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12 (2), 143-176.

        Curdt-Christiansen, X. L. 2009. Invisible and Visible Language Planning: Ideological Factors in the Family Language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Quebec. Language Policy 8 (4), 351-375.

        Curdt-Christiansen, X. L. 2012. Implicit Learning and Imperceptible Influence: Syncretic Literacy of Multilingual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13 (3), 348-370.

        Curdt-Christiansen, X. L. 2014. Family Language Policy: Is Learning Chinese at Odds with Learning English? In X. L. Curdt-Christiansen and A. Hancock (eds.), Learning Chinese in Diasporic Communities: Many Pathways to Being Chines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Dagenais, D. and E. Day. 1999. Home Language Practices of Trilingual Children in French Immersion.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6 (1), 99-123.

        Dauenhauer, N. and R. Dauenhauer. 1998. Technical, Emotion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 in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Examples from Southeast Alaska. In L. A. Grenoble and L. J. Whaley (eds.), Endangered Languages: Language Loss and Community Respon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zen, K. 2002. The Family. In J. Chambers, P. Trudgill, and N. Schilling-Estes (eds.),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Malden: Blackwell.

        Hinton, L. 1999. Involuntary Language Loss among Immigrants: Asian-American Linguistic Autobiographies. In J. Alatis and A. Tan (eds.),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King, K. 2000. Language Ideologies and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3 (3), 327-346.

        King, K. and L. Fogle. 2006. Bilingual Parenting as Good Parenting: Parents Perspectives on Family Language Policy for Additive Bilingual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9 (6), 695-712.

        King, K., L. Fogle, and A. Logan-Terry. 2008. Family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Compass 2 (5), 907-922.

        Lane, P. 2010. We Did What We Thought Was Best for Our Children: A Nexus Analysis of Language Shift in a Kvan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Language 202, 63-78.

        Li, G. 2002. “East Is East, West Is West”? Home Literacy, Culture, and Schooling. New York: Peter Lang.

        Li, G. 2006a. What Do Parents Think? Middle-Class Chinese Immigrant Parents Perspectives on Literacy Learning, Homework, and School-Home Communication. The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16 (2), 27-46.

        Li, G. 2006b. 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 Practices in the Home Context: Case Studies of Chinese-Canadian Childre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6 (3), 355-381.

        Li, G. 2006c. Culturally Contested Pedagogy: Battles of Liter?acy and Schooling between Mainstream Teachers and Asian Immigrant Parents. Albany: SUNY Press.

        Luykx, A. 2003. Weaving Languages Together: Family Language Policy and Gender Socialization in Bilingual Aymara Households. In R. Bayley and S. Schecter (eds.), 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Societi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Oh, J. S. 2003. Raising Bilingual Children: Factors in Maintaining a Heritage Languag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

        Riches, C. and X. L. Curdt-Christiansen. 2010. A Tale of Two Montreal Communities: Parental Perspectives on Their Childrens Multi-lingual and Multi-literate Development.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66 (4), 525-555.

        Shi, Z. 2016. Supporting Childrens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Maintenance in the Home: A Case Study of One Chinese Canadian Immigrant Famil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Victoria, Victoria, B. C., Canada.

        Silverstein, M. 1979.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inguistic Ideology. In R. Clyne, W. Hanks, and C. Hofbauer (eds.), The Elements: A Parasession on Linguistic Units and Levels.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

        Smith-Christmas, C. 2016. Family Language Policy: Maintaining an Endangered Language in the Home. New York: Springer.

        Statistics Canada. 2011. Immigrant Languages in Canada. Retrieved from http://www12.statcan.gc.ca/census-recensement/2011/as-sa/98-314-x/98-314-x2011003_2-eng.cfm.

        The Canadian Magazine of Immigration. 2011. Chinese Immigrants to Canada. Retrieved from http://canadaimmigrants.com/chinese-immigrants-to-canada/.

        Tse, L. 2001. Resisting an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Heri?tage-Language Resilience among U. S. Native Biliterate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1 (4), 676-708.

        Tuominen, A. K. 1999. Who Decides the Home Language? A Look at Multilingual Famil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40 (1), 59-76.

        Valdés, G. 2001. Heritage Language Students: Profiles and Possibilities. In J. K. Peyton, D. A. Ranard, and S. Mc Ginnis (eds.), Heritage Language in America: Preserving a National Resource. McHenry: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責任編輯:戴 燃

        猜你喜歡
        類型成因
        說說兩種『白氣』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應用
        幼兒自信心的缺失成因及培養(yǎng)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2
        暈紋石成因解讀(上)
        寶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與腦卒中類型及預后關系探討
        我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主要類型及其存在價值初論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9:02:16
        C語言教學探討
        人名中不應該使用生僻字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29:11
        “逗”孩子行為的危害及破解對策
        南北橋(2016年10期)2016-11-10 17:33:00
        利用野花組合營造花海景觀的技術研究
        自拍偷拍另类三级三色四色| 免费a级毛片出奶水| 久久狠狠第一麻豆婷婷天天| 日本中文字幕av网址| 国产精品成人av大片|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亚欧同人精品天堂|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 大陆啪啪福利视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永久免费人禽av在线观看|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日韩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不卡| 337p西西人体大胆瓣开下部|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AV|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日韩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av|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色窝窝在线无码中文| 青青草免费在线手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3| 成 人 网 站 在线 看 免费 | 小宝极品内射国产在线| 中文 国产 无码免费| 人妻中文字幕在线一二区|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五月婷| 亚洲视频不卡免费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中国丰满熟妇xxxx|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