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
吳高揚老師在高郵汪曾祺紀念館中教學先生的《葡萄月令》,別開生面。教者心中存有對學情的尊重,存有對葡萄的喜愛,存有對先生的仰望。教者有意,葡萄有情,對話隨機生發(fā),課堂搖曳生姿。
首先,尊重學情,平等寬和。教者珍惜并尊重學生的初讀感受。他在分析歸納了學生初讀的疑問之后,毅然調(diào)整既定的教學思路,以整合后的學生問題串聯(lián)課堂,使課堂教學更接地氣。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對文本文字風格的疑問、結構安排的疑問和主題思想的疑問逐步得到解決,聽者如坐春風。
其次,破立結合,開拓新境。破托物言志之隔,得萬物有靈之趣。師生對話中,教者一步一步讓學生走出《白楊禮贊》等傳統(tǒng)散文所形成的定勢思維,讓我們看到了袁枚性靈說散文思想與韓愈載道說散文思想的對抗,將學生領入更為廣闊、更為繽紛多姿的散文世界中。
再次,整體設問,角度巧妙。教者從“汪老眼中的葡萄”這一角度入手讓學生玩味文章中的語言風格,從“葡萄眼中的汪老”入手由實到虛,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心理、作者的情趣、作者的思想,此呼彼應,自成一體。
最后,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堂課的獨特魅力:破文字之隔,得自然之趣。在先生紀念館中教學先生的狀物散文,門前花圃綠草婆娑,庭中高樹濃蔭遮地,讓與自然隔離已久的我們,倍覺親切。師生對話,從文字里找到自然的親切,從自然中印證文字的精妙。
汪曾祺先生在下放時曾認真種過葡萄,研究過葡萄,從他的《人間草木》中我們感受到先生對自然的敏感與多情。在這個接地氣的小園中,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應該更多地與自然對話,在文字和自然中走幾個來回,接續(xù)地氣,氣爽神清。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