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棟
摘 要:中國先秦哲學多有“百家”,成為了顯學的主要是“儒、釋、道”三家。墨家的思想學說,雖少有人提及,但其哲學思想教人們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對后世的影響,是其他各家無法比擬的。
關鍵詞:墨子;哲學思想;先秦哲學
中圖分類號:B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074-01
墨子是戰(zhàn)國初期中國思想界的巨匠,是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學說是中國古代最富個性特征的學說。其哲學思想,因為受政治、宗教、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呈現(xiàn)出復雜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一方面,墨子的哲學思想中包含了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形成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另一方面,他的哲學思想中又蘊含著重要的倫理哲學觀,包括積極出世的人生觀和以“兼愛”為核心的道德觀。
一、宇宙觀
(一)物質(zhì)的統(tǒng)一性
墨子非常關注物質(zhì)的本質(zhì)屬性,他從具體事物、現(xiàn)象中概括并揭示出事物、現(xiàn)象所具有的普遍性?!皻W物一體也,說在俱一,惟是?!保ā赌印そ?jīng)下》)這里,墨子提出物質(zhì)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指出了所有物質(zhì)的共性,即物質(zhì)的統(tǒng)一性。中國古代講“五行”,將金、木、水、火、土作為宇宙起源和變化的原初物質(zhì)形態(tài)。墨子繼承并發(fā)展了這種觀點,提出“五行毋常勝”理論。認為,“五行”作為宇宙的本質(zhì)屬性是不斷地變化和發(fā)展的,五行無經(jīng)常的、固定的勝克的順序,關鍵在于五行在物質(zhì)運動過程中,各有其特點與相宜之處。作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墨子已經(jīng)有意識地將樸素唯物主義與自然辯證法結合在一起。
(二)矛盾與物質(zhì)不滅定律
墨子認為宇宙及其物質(zhì)的進化是一種矛盾現(xiàn)象,即他所講的辯證式,即整個宇宙萬物依照“正反合”的法則而發(fā)展的?!赌印そ?jīng)下》說:“合與一,或復否,說在拒”。指出宇宙內(nèi)部充滿了矛盾,它們相互排斥和融合,內(nèi)部的對立斗爭構成了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墨子還提出物質(zhì)不滅的思想,他認為,物體的一部分離去后,實際上并未增加或減少,“偏去莫加少,說在故,”(《墨子·經(jīng)下》)“無”是可以的,但一旦“有”了,就不可以再去掉。
二、認識論
墨子立足于經(jīng)驗主義,對名實關系問題作了說明。墨子認為,所謂“名”,是概念、名稱;所謂“實”是客觀實際,并明確地把名實關系問題作為哲學問題提出來,指出只有“實”才是第一性的,是不依賴于“名”而獨立存在的;“名”必須與“實”相符合,根據(jù)具體的“實”來取舍。正確的認識不在于知道抽象的“名”,而在于“名”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實”。這就是墨子的“取實予名”論。
三、人生觀
(一)貴義重義
《墨子·貴義》講:“萬事莫貴于義”。說的是天下的一切事情都不如義珍貴。義是決定一個國家、民族治亂安危與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須靠人們積極進取的行動才能實現(xiàn)。那么,什么是“義”呢?墨子說:“義,利也”。(《墨子·經(jīng)上》)“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保ā赌印じ罚┠岳麃斫忉屃x,但墨家所講的“利”是“兼相愛,交相利”之“利”,是“利天下”之“利”,“義”是公利;凡合乎“義”的東西才必然有利,大利、利他和公利便是“義”;在社會生活中,施義于人,就是愛利萬民,就是“從而愛之”,“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
(二)義利統(tǒng)一
在墨子的思想中“義是至上”的。他注重人的物質(zhì)利益,把人的價值同一定的經(jīng)濟生活條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墨子親眼目睹廣大民眾“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墨子·尚賢下》)的悲慘情景,深感平民百姓生存狀況的艱辛,從而提出一套合乎民心,順乎民意的道德價值體系。墨子說“夫人之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樂上》)墨子把能否興天下之利,當做衡量一切人是非善惡的標準。
四、墨子哲學思想的缺憾和影響
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墨子的哲學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認識論上,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diào)感覺經(jīng)驗的真實性;在社會歷史觀上,他一方面強調(diào)“非命”、“尚力”的唯物論,另一方面,又宣揚“天志”、“明鬼”的唯心論;在倫理觀上,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等同起來,認為天鬼是專為萬民“興利除害”的,這些顯然是不科學的。
與缺憾相比,墨子哲學思想對后世的積極影響更大。首先,墨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哲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依托,他的宇宙觀、認識論對中國哲學走向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墨子提出的“兼愛”為核心的社會理想,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種典型的烏托邦,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再次,墨子主張以“天志”來制約君主的無限權力,秦漢時代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新儒家,就是在這一思路的基礎上,建立起“天人感應”的大體系,試圖以人格神的“天”來制約大一統(tǒng)國家君主的無限的權力。
總之,墨子的哲學思想包含有唯物主義的和科學的精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非常光輝的一頁。
參考文獻:
[1]戚文,李光星.墨子十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詹建峰.墨子的哲學與科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辛志鳳,蔣玉斌.墨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