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張樹森
新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確立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品德養(yǎng)成的課堂教學方略,培養(yǎng)和造就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創(chuàng)新人才。教師為創(chuàng)新而教,學生為創(chuàng)新而學,必將促進學生在主體性、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素質獲得整體發(fā)展,正所謂不“唯”而有“為”。
一、不唯教案,活用教材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上海師大吳忠豪教授也說過:“課文只是學語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們可以用這一篇課文來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也可以換一篇課文來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我們要重新確立教學資源觀:教學資源無處不在,瞬時即逝的教學資源尤其寶貴。學習《湖心亭看雪》時,窗外突然飄起了雪花,教師打破了原來的教學程序,讓學生賞雪、沐雪,畫雪、品雪,突如其來的“探訪”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變成了難得的教學資源,變成了一段美麗的相遇。在講《大自然的語言時》,校園里的一棵金黃的銀杏樹又成了師生們的“寫生素材”,看著飄轉的葉子,觸摸著透涼的秋風,遙想千年銀杏的傳說,感受著自然帶給我們的“多維度”體驗!
同樣,在學習《旅鼠之謎》時,用大量的圖片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通過用講故事的方法學習本文,體會本文在布局謀篇上的特點。尤其是看到“自由呼吸自在榮成”環(huán)節(jié),展示的榮成人與鳥類共舞的圖片更是激發(fā)了同學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理解了本文帶給我們的只有通過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才能解開大自然之謎的新的探究科學和思想,達到語文教學的德育效果。
二、不唯師權,善為導航
一篇文章我們要帶領學生學習的是一個表現(xiàn)方法和一個精神實質。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得到鍛煉、提高,老師當好“舵手”這一角色很關鍵。例如學生扮旅鼠自我介紹時,出現(xiàn)讀的不流暢,甚至念錯字。老師抓住旅鼠“膽怯”的特點作文章,評價學生因緊張把旅鼠的“膽怯”表現(xiàn)出來了。課堂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在找學生讀文字的時候,大家都可以試,讀好讀不好都沒關系,每個人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這個機會是平等的。這樣的解圍法,可讓學生在全班面前不至于“受打擊”,也讓全班體會到“膽怯”是什么樣的神態(tài),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達到一種詞語教學的仿真效果,避免了用一張面孔罩在課堂上,以靈活的手段讓學生的表現(xiàn)變得信手拈來,從而鍛煉、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在表達訓練中,當讓學生暢談看大天鵝的感受時不知如何表達??梢赃@樣評價他:實際上他是告訴同學們,他的感受無法用語言表達,妙不可言吶。解除了學生的尷尬,避免了課堂的冷場,那樣既鼓起了學生的敢于表達的勇氣,也激發(fā)了其他同學發(fā)言的欲望。
三、不唯學知,但為致用
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們精心地喚醒每一個生命體的靈魂,通過引導、追問、潛入、推敲達到催化的效果,進而使我們課堂主體——學生在美文中徜徉,躍然紙上,讓躺著的課本成立體,構建出一個新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大廈。
躍然者,活躍呈現(xiàn)也?;拥倪^程就是活躍呈現(xiàn)的過程,生活是開放的不是溫室,更不是牢籠。只有推倒教室的“墻”,看到窗外的世界,美好的心靈才會躍然而起。
為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學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品質等引導學生依據(jù)文本,拓展自己的生命體驗,并展開專題“對話”,以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讓課堂“對話”高潮迭起。在講授《旅鼠之謎》時,文中對旅鼠的三大謎團進行了猜測,都被生物學家否定了,于是老師向學生們拋出了話題: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旅鼠“集體大自殺”呢?有興趣的同學可在課下交流,看你有什么樣的猜想?這樣在下課余韻未息時,再布置好下一堂課“對話”的問題,使懸念不斷,以鼓勵學生去廣泛搜集材料,作好“對話”準備。學習《中國石拱橋》,組織學生走進村莊,走進田野,去拍家鄉(xiāng)形式各異的“橋”,去搜集“橋”的記錄。這樣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得到激發(fā),課堂內涵得到延伸。
學科的德育功效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把心沉下來,不斷挖掘與打磨,才能從水底捧出耀眼的珍珠,在育人的殿堂讓學生得到人間最美的精華。也許有一天,我們的課堂變了,變做一灣湖水,我們帶領學生,不,應該是我們師生同乘一葉小舟,徜徉于開滿蓮花的湖面,我們也如花一般的美麗,在湖面自由行走穿梭,那該是怎樣的風景?!
不知是我們美麗了花,還是花美麗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