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士彬
文本是最美的風景,閱讀是最愉悅的心靈旅行。所有的文本都不是為教學而生成的,它的意義和價值往往是多元而繁富的,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像魯迅所說,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p>
真正的閱讀應該是原生態(tài)的行為,不會也無法嚴格遵循著“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里單一而明確的課程和考試目標,隨性是閱讀的本真狀態(tài),急功近利往往會“小視”和弱化文本的價值。但縱觀全國語文教學,閱讀就是做卷子,成了綿延不斷的“風景”。大字識不了幾個就開始“閱讀理解”。語文考試題的重頭戲也是文本閱讀。一篇美文非要設計幾道可有可無的問題,草擬幾句似是而非的答案,賦上若干決一雌雄的分值,學生才津津有味地去讀,教師不厭其煩地改,此乃泱泱大國語文教育的怪象!書店的賣點不是美文和名著,而是名校模擬題。做卷子、掙分數(shù)才去讀美文,是許多孜孜不倦的學子語文學習最常見的生態(tài),真讓人有隔岸觀花、買櫝還珠的感覺。模擬題從小學做到中學,閱讀理解的水平也不見什么長進——小學是難點,初中是難點,高中還是難點。連語文老師都困惑:怎樣教,學生才能得到高分?其實許多文本就像《紅樓夢》一樣,具有模糊性、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如果在這些地方命一個含有“標準答案”的試題,你永遠不可能得到高分。文本閱讀許多領域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測量,命題人的思考,與答題人的思考是不可能一致的,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考試成績往往不能準確判定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以分數(shù)排隊的功利訴求,必然注重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操練,忽視文本的精神意義和表達價值。做卷子只想考點,只盯題目,“碎片化”思考,浮光掠影,囫圇整合,沒有“品”和“悟”,丟掉了文本流暢的文思和靈動的氣息。做題目是典型的短視行為,嚴重窄化了文本的意義和價值,異化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所以越教越糊涂,越做越迷?!}海無邊,何處是岸?
以功利心對待閱讀教學,語文必然淪為應考科目里的“老六”——理科比不上理化生,文科難敵政史地,因為語文是最不講功利的學科,需要三更燈火和三冬四夏的積累與歷練。這種“語老六”的境遇,將語文和語文教師逼到了庭院荒涼的角落,尷尬的位置,讓龐大的語文教師群體備受冷落和漠視。家長選校,選班,選坐,未必選你語文教師;學校加課,加班,加練,未必加你語文時間。不僅自己嫌棄“少慢差廢”,而且局外人甚至懷疑“有無必要”。只是150分的權(quán)重是個巨大的誘惑,否則我都懷疑,有多少人愿意耐著性子去學習語文。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碑斀逃灰晃豆院螅偁幍氖袌鼍蜁氨屏紴殒健?,教育必然走上了逐利(逐分)的異化之路,招搖的必然是逢場作戲,虛情假意,根本沒有其樂融融的幸福與快樂。“杜郎口教學模式”也好,“洋思教學模式”也好,“衡水高考神話”也好,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檢驗成功的沒有不拿考試成績來說話的?!岸爬煽诮虒W模式”的精神支柱被稱為“有氧學習”,著名口號有“是讓本次自己不理想的成績再次重演,還是將不服輸?shù)闹練廪D(zhuǎn)為行動?”“中考,離我有多遠?(時間)我,距中考有多遠?(實力)”對“洋思模式”的評價是:“凡是在洋思經(jīng)過三年自學訓練的學生,學業(yè)水平提高很快,平均每年80%學生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中差生?!焙馑呖寄J綗o不是教師精細化操作和學生精致化操練。他們的成功招牌無一不是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在他們的改革中,能自學,會訓練,有成績,上名校,成了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亮點,吸引著各地效顰的東施們。
“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痹诮逃墓髁x時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站高望遠,透視語文本質(zhì),自我積淀,否則我們真的“便小了”。只有正確認識語文和語文教育,才能端正語文教育的態(tài)度,不被分數(shù)裹挾著,“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說語文教育,不說語文教學,就是因為語文學科具有難以測量的“立德樹人”功能。
其實所有學科教育都不能完全看考試成績,語文尤甚,就語文學科來說,人文性也好,工具性也好,文化性也好,首先應該是塑造人的靈魂,而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語文學習的主要材料是歷史文化精華,接受熏陶的是各種文化思想。認識人類文明成果,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要就是閱讀文本。開闊生活視野,豐富人生履歷,提高審美趣味,提升思想境界,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學了十幾年語文,不能說沒有文化,缺少修養(yǎng)。而這些都不是語文考試的重點,即使涉及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很難用試卷來檢測。面對陌生對象,從容不迫,游刃有余,能夠流利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素養(yǎng)用“口語交際”的試題能考出來嗎?面對崗位職責,反思工作過程和從業(yè)經(jīng)歷,會寫一篇經(jīng)驗總結(jié),考場一篇作文,能測量出來嗎?高材生向動物園里的狗熊潑硫酸,考試能夠甄別出來嗎?博士生向同學投毒,研究生面試能問出來嗎?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心理健康與否,心智成熟程度,僅靠以考試分數(shù)為標志的質(zhì)量標準是難以檢驗出來的。它們需要精神榜樣的持久感召和文化精髓的長期濡染,然后表現(xiàn)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中。
語文教育是什么,《論語》里的“侍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和諧的畫面:杏壇設教,啟而不發(fā),各言其志,恬然自適。先生沒有標準答案,適時點評,簡要總結(jié),課后任由自己領會。學習似乎不是那么緊張,教學似乎不講究什么“效果”,更無法用“課課練”來“驗收”。體驗過程就是收獲,參與討論就是教育。語文教育是紅泥小爐,文火細熬,淺酌低唱的慢工夫,她應該有歌劇的豪放和宏麗,渾厚悠遠;更應有昆曲的紆徐和優(yōu)雅,甜美滋潤;還應有下里巴人的咿呀俚俗,通俗實用。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手段,體悟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情理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審美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因為語文教育首先是思想引領,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孩子求真、求善、求美,向前、向上、向好,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能夠判別是非曲直,從而提高生活的品質(zhì)。而語文的思想引領是一種審美體驗,往往與具體的審美情境相關(guān)聯(lián),一篇課文就是一種獨特人生的審美表達,閱讀就是涵詠,理解就是品味,在不斷反復中漸染漸變,所以,語文學習是在具體語境中高貴思想與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教育。所謂培養(yǎng)聽說讀寫技能,提高教學效益,則是現(xiàn)代科學化運動以后語文教育的訴求,固然體現(xiàn)了語文教育工具性特點的要求,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但它僅僅是語文學習的一翼,不是語文教育的全部,如果過分強調(diào)和放大,必然就會劍走偏鋒,傷了語文本身自己卻渾然未知,呱噪亂論,責怪謾罵,遭受大眾詬病就在所難免??纯粗袑W語文教育,把語文教科書當做理科教材一樣教,用形式邏輯的思維,精讀細讀,拆碎來讀,清晰解讀。文本專題化,專題要點化,要點問題化,問題瑣碎化。其實事理情理不是物理,科學真理求清晰,文學審美講趣味。數(shù)學說“一是一,二是二”,語文講“一也許是一,三也許是多”。文本為主的教科書,知識和能力是情境呈現(xiàn),難以像理科一樣線性表達,螺旋式反復厚積是語文學習的最大特點。如果以為讀了幾篇課文、做了幾道閱讀理解試題就是學了“語文”,就有穿著背心褲衩在北風里撒歡的感覺,單薄寒磣還自以為美,既不識相,也不知趣。閱讀視野不寬,見識自然狹隘。井底之蛙,一孔見天,功底不厚,功力自然不深,聽說讀寫能力也不會好到哪里。
鞋子穿著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而不是度量鞋子長短胖瘦的尺子;教育也許像愛情,幸福不幸福,只有當事人知道,而不是露出挑剔或溫柔眼光的公婆——考試只是教育管理者的一種假設和抽樣,未必客觀、公正、全面、準確。新課程已從“三維目標”發(fā)展到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育的目標進一步具體化、立體化、層級化和主題化了,但是教育測量與評價在“能力立意”的主導下,仍然難以科學、全面、準確,因為核心素養(yǎng)中的“關(guān)鍵能力”好測量,而“必備品格”根本就無法量化——綜合素質(zhì)評價試圖以“描述”方式呈現(xiàn),也很難做到精準,更無法做到學科化,彈性評價的信度必然降低。于是教育教學過程是圍繞“核心素養(yǎng)”,考試評價就只能測量“文化基礎”,從而弱化了“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方面的考量。長期以往,基礎教育還是會在狹隘的“知識與能力”里面轉(zhuǎn)圈子。
所以,語文教育兩件大事——讀書和寫作,讀書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需要勤讀、慢讀、悟讀的好習慣,千萬不能異化為做卷子的功利行為,更不能“不做卷子不讀書”。
(作者單位:安徽肥西中學)